散文

书写南京“总统府”匾额的周钟岳

郭松2025-09-17 15:40:11

书写南京“总统府”匾额的周钟岳

 

郭松

 

在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92号,有一座民国时期的总统府,匾额“总统府”三个字是周钟岳书写的。

这三个字,笔酣墨饱,苍劲有力,气势恢宏,稳重扎实,笔笔充实,字字方正,体现出高超的书法技艺和娴熟的书法技巧;当时72岁的周钟岳书写后,还得到三千金元券的酬谢呢。

周钟岳,字生甫,号惺庵,白族,云南剑川人。辛亥革命后任云南都督府秘书长、云南教育司长、滇中观察使、全国经界局秘书长兼评议委员会主任。1916年护法运动任靖国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1920年任云南省省长,1926年任云南省内务司长兼账务处总办。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国民政府委员兼考试院副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云南文史馆馆员、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周钟岳是剑川的翘楚,是将山河气象与家国情怀熔铸笔端的文化巨擘,用一生践行文人的风骨和担当。少年时的苦读,造就了不同群凡的颖悟,青年时的日本求学,造就了学贯中西、纵横古今的知识。他的笔如一把剑,划破清末民初的迷雾,从《云南光复纪要》到《新纂云南通志》,都蘸着对故土的深情和眷恋,把云南的风云变幻刻进史册。别以为他只是埋首故纸、皓首穷经的学者,他胸中有丘壑,有刚正不阿的气节,恰似剑川城楼的飞檐,在风雨中保持着傲然的姿态。

晚年回乡,他的书房依然流淌着山河韵律,在老宅中,写下“爱书不厌情难割,居易无疑意自恰”的对联,他将毕生的文化坚守融入日常,在胸中化作一片海岳,既有史书之厚重,也有诗歌之灵动。倘若走进剑川县城,可到周钟岳故居的天井里,看阳光穿过窗棂,在青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些都是他胸中那片海岳的回响——它不仅属于周钟岳,更属于剑川、更属于云南。

周钟岳的祖先从鹤庆迁居剑川,祖父在县城开铺子,经营鹤庆火腿、干酒、白棉纸之类的土杂。周家几代做生意十分辛苦,看不到出头之日,便羡慕起读书做官的人家来。周钟岳三岁时母亲病亡,生活的重担压在父亲肩上,因生活贫寒,父亲无力给他请老师,他便在父亲教哥哥时跟着背诵一些《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启蒙读物。周钟岳十多岁时,才在剑川县城西门街岁贡生段从先(字野史)先生处读私塾。周钟岳知道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恨不得把先生的每句话都装进脑子。

一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周钟岳还在私塾里专心读《易经》《四书集注》。家人只好做了荞面饼,并拿了一碟蜂蜜,送去西门街段先生家给周钟岳吃。家人把荞面饼和蜂蜜放在书桌上就走了,周钟岳太专心读书,左手拿着荞饼,眼睛看着书,拿荞面饼去蘸蜂蜜,也没有看桌上的东西,就把荞饼蘸到旁边的墨砚里,还以为蘸了蜂蜜,边蘸边吃边读书,等到家人来收碗碟,看见他一嘴乌黑,忍不住捂着嘴笑个不停,他还在看书不知道家人是笑什么。

成都武侯祠“攻心”联作者赵藩,也是云南剑川人,听说周钟岳学习刻苦,要亲自见见周钟岳。周钟岳听说赵藩要见他,很是高兴。他读过赵藩的诗,听过他很多故事。见面时,他给赵藩磕了3个响头,恭敬的叫了一声“先生”,捧出自己的诗稿请赵藩指教。周钟岳端正清秀的书法,给了赵藩极好的印象。从此周钟岳赵藩为榜样,奉为自己的宗师。周钟岳前往大理西云书院深造前,向先生辞行,赵藩赠以“践履笃实,志趣远大”八个字。周钟岳觉得从迷茫中醒悟,看清了人生道路。他过去取字生甫,期望此生充满活力。现在取号惺庵,“惺”取醒悟之意。到了晚年,周钟岳还不止一次地说,赵介庵师八字赠言,他“终身佩之不敢忘。”

1903年周钟岳参加云南乡试,第一名中解元。周钟岳发电报向恩师报喜并致谢。然而赵藩心里清楚,搞点科举制度的改革之类,难以挽救腐败的清政府和衰颓的国运。他语重心长地对周钟岳说:“我这次之所以要叫你取道四川,和你见面,就是要告诉你,万一名不上榜,就到东洋留学。你要明白,老路走不通了,得另寻新路。”为了不辜负先生“寻新路”的期望,1904年周钟岳到日本留学,1905年10月师范毕业后,进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学。

周钟岳竭力主张创办云南自己的大学,积极参与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的筹建,并一直担任东陆大学董事,支持并协调让云南大学从地方大学升格为国立综合大学。为五华学院的创建和管理,也是孜孜以求,呕心沥血。1938年至1939年,周钟岳主动把自己的房屋腾出来,这里离西南联大比较近,让联大物理系教授吴大猷和数学系教授程毓淮两家来住。吴大猷1933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北大任教,抗战的头一年去四川大学,然后来到昆明任教联大。吴大猷门下优秀弟子众多,除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外,还有黄昆、朱光亚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吴大猷在《回忆》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939年冬,我从北仓坡迁到西仓坡若园巷,那是当时内政部周部长的住宅。周大少奶,正巧是我在密大(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同学袁丕济的侄女。我们和程毓淮兄嫂分住在正楼下五间房子里。我们由原先次长的房子,跳到部长的房子,也可算是“高升”了。当时我们把周公馆当成“北大的俱乐部”教授们在治学之余,经常在周公馆里组织聚会,在那里聊天、娱乐、生活很愉快,暂时忘却了因沦陷而从北京南迁至云南的流离失所的烦恼。

周钟岳一生学贯中西,历官数十,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始终把人品、官德和学问看得比权势和利禄更重要。他一生饮食简单,从不大鱼大肉。穿着朴素,好衣服只在重要场合才舍得穿。好衣服也就是照片上见到的那几套,冬天,长衫下面常常穿的是打着补丁的棉袄。周钟岳退休后,家中除了大量的书籍外,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他的书都先后捐给了剑川同乡会、云南大学和云南省图书馆。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一致要求抗战,而英美等国存在观望态度。周钟岳撰写了《中国抗日之重大意义,敬告诸友邦》,在报上发表,揭发倭寇之野心,敦促美英等国注意,希望他们支持中国抗战。周钟岳夫人周顾筱也激愤日军的铁蹄对我大好河山的践踏,拿出自己压箱底的金手钏一对,捐出用以犒劳抗日将士,周钟岳在代夫人文草拟的《致云南各界抗敌后援会》的信中说:“日寇侵华,横蛮无理。全国抗战,妇孺同心。男子既有同仇敌忾之思,妇女亦有撤滇助军之义。惟筱文夙无私蓄,自结婚以来30年间无一簪一珥之添,兹将笥奁中所存金手钏一双捐送犒军,聊效绵薄。”

周钟岳一生不辍写作,日积月累,留下大量著述。周钟岳总纂的《云南光复纪要》,记述了云南辛亥革命史实及民国元年、二年这一段时期云南重大政治、军事事务。这本书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成书至今已有百年,作为云南辛亥革命文献中可信史料,一直为研究人员所倚重。《新纂云南通志》在周钟岳的主持编纂下,专才修志,名家秉笔,历时18年完稿,计264卷140册,后又编纂成《续云南通志长编》,为当时志坛不可多得的佳志名志。

《新纂云南通志》在编纂过程中,注意把握地方志之命脉,着力展示云南经济资源的丰富性;关心民生,详细记述灾情及其征兆,以便日后防患于未然;展现各族相互交往,共同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功绩;为了切实纪要方舆,不仅采摭口碑,还登临山水、边亭亲历,为后人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周钟岳还编译了日本学者松村介古的著作《中国教育制度变迁通论》,辑录了《经界法规草案》《中国经界纪要》《各国经界纪实》等。周钟岳还著作了《惺庵诗稿》《惺庵电光集》等。

周钟岳出版还诗集《惺庵诗稿》,表现了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的热爱,关注时代风云和祖国前途;表达了对人民命运的关注,对百姓苦难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和悲痛;他的诗中对亲人和师友表现出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真挚动人;他描写风景名胜的诗篇,引人入胜;他的论学诗和论诗诗,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1948年4月19日,“国大”选举蒋介石为总统,4月29日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周钟岳被任命为总统府资政,为蒋介石致送总统当选证书。蒋介石当选总统后,决定将“国民政府”四个字换成“总统府”三个字。时年72岁的周钟岳受蒋介石嘱咐,书写了“总统府”三个字。书成,蒋介石以三千金元券作“润笔之资”。当时在于右任、吴稚晖等书法名家云集的南京,无党无派的周钟岳能够受到大家公推,并得到蒋介石的首肯,说明周钟岳不仅书法功底深厚,而且政声清廉,具备学识、资历和声望。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