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马蹄坑”
作者:晋铭
鄂温克草原的六月,在北纬48°37′与东经119°42′交织处,正涌动着一片金色的花海。
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的马蹄坑村,宛如大地千年时光镌刻出的一枚印章,在伊敏河上游三条支流的臂弯里深刻入画;西侧的乌兰沟河,裹挟着山岩的险峻奔腾而至;东侧的哈日诺尔河,缠绕着草甸的茵柔蜿蜒而来,而两水在村北断崖下缠绵交汇,与南侧流淌的锡尼河遥相呼应。三条河流淌的脉络宛如蓝色的哈达,将“马蹄坑”轻轻地环绕着,恰似一颗镶嵌在草原上的璀璨明珠,吸引着无数网红慕名而来。
站在高处,俯瞰“马蹄坑”的美景,草原上岁月雕琢的沟壑,如涟漪般层层铺展。这些深浅不一的凹陷,原是十二世纪蒙古铁骑西征时留下的印记,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竟演变成天然的微型盆地,隆起的丘陵既阻挡了西北寒风的肆虐,又将山间溪流汇聚成滋养万物的源泉,为金盏虞美人构筑起得天独厚的生长家园。每年夏初,千万株金盏虞美人(学名:Papaver rhoeas L.,鄂温克语为“诺敏•阿日仙”,意为“太阳的眼泪”)从沟壑间破土而出。这一片片薄如蝉翼的花瓣,在蓝天下竞相地自由地绽放,并闪烁着鎏金的光泽,恰似无数金色蝴蝶,在茫茫绿野间翩跹起舞,为这片天下最美的草原增添了灵动和生机。
虞美人的传说,总是与爱恨情仇紧紧相连。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楚汉相争时,虞姬在垓下帐中的决绝之举。楚霸王兵败,大势已去。虞姬毅然拔剑自刎,那炽热的鲜血洒在土地上。后来,虞姬的坟墓上便有了虞美人花绽放。而在“马蹄坑”,这片被历史眷顾的土地上,人们也口口相传:远古时期,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草原的宁静,一位年轻的牧人,在战争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和亲人,英勇地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最终,他倒在了这片土地上,鲜血染红了脚下的泥土。翌年春天,草原万物复苏,“马蹄坑”便开满了金黄色的虞美人花。草原上的牧人们坚信,这些花朵就是勇士的化身。它们年复一年地盛开,装点着这片草原,诉说着那段永不磨灭的英勇故事。
金盏虞美人花虽属罂粟科,但在广袤的鄂温克草原上,金盏虞美人花,摒弃了罂粟家族艳丽妖冶的特质,以纯净明丽的金色花瓣,诠释着坚韧不屈的生命力与永不磨灭的信念。在鄂温克人的记忆里,它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珍宝,更是索伦部近三百年迁徙历史的鲜活见证。
雍正十年(1732年)暮春,黑龙江南岸笼罩在离别的愁云之中。清政府一纸诏令,打破了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等部族的宁静生活。三千余名索伦部鄂温克精壮勇士,挥别故土,策马踏上了远赴呼伦贝尔草原的戍边的征程。当他们的马蹄越过大兴安岭,踏上这片布满马蹄状凹陷的荒原时,恰逢夕阳西下,余晖将大地浸染成血色,仿佛重现着先祖征战时的惨烈沙场。
首批抵达的索伦鄂温克人,在“马蹄坑”安营扎寨,建立定居点;另一部分人则顺着伊敏河上游继续迁徙,逐渐形成了如今巴彦托海镇的鄂温克聚落。老牧人的毡房里,流传着一个凄美动人的传说:1732年初冬,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席卷了刚刚来到“马蹄坑”的索伦人。少女诺敏为寻找失散的羊群,毅然地踏上茫茫雪原。多日之后,当人们找到她时,她已化作一座冰雕,怀中却依然紧抱着从故乡带来的虞美人花种子。翌年春天,这些饱含希望的种子,在“马蹄坑”生根发芽,绽放出比太阳更耀眼的金色花朵。从此,金盏虞美人花便成为索伦部坚韧精神的象征,花瓣上凝结的晶莹晨露,被牧人视作为祭奠诺敏姑娘流下的泪滴。传说中,蒙古骑兵战马的铁蹄,踏碎冻土留下的坑洼,最终成了金盏虞美人花相聚的家园。
三百年时光悠悠,金盏虞美人花与索伦人早已血脉相连,命运交织。每年农历五月,当金盏花海如金色潮水漫过如茵的草原,整个部落便迎来最为隆重的“敖包相会”仪式。在白音嵯岗的敖包山上,牧人们将虞美人花瓣揉进醇香的奶酒,虔诚地供奉给天地神灵。此时,身着传统服饰的萨满,带领众人齐声吟唱《索伦迁徙歌》,苍凉悠远的歌声,在草原上空久久回荡:“马蹄踏出的坑洼里,长出了太阳的孩子……”身穿圣装的年轻姑娘们,将金盏花编成精美的花环戴在头顶,跳起欢快的“斡日切”舞。她们舒展的身姿、轻盈的舞步,与风中摇曳的虞美人花相映成趣,尽情地诉说着草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人与金盏花的共生共荣,在“马蹄坑”凝结成了“花人合一”的心灵感应。草原上经验丰富的牧人,能从金盏虞美人花的生长状态中,感知大自然的语言:若花朵提前绽放,便预示着暖冬将至;若花色黯淡,则是暴风雪的预示。牧人们放牧途中,总会将花的种子撒向远方,让金盏花跟随牧人迁徙的足迹一路绽放,草原上便勾勒出一条条金色的生命轨迹。正如鄂温克谚语所言:“诺敏·阿日仙开在哪里,哪里就是索伦人的家。”
在马蹄坑村附近,仍依稀可见“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这里曾是日本侵华期间,进行惨无人道生化武器实验的罪恶之地。如今,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这些石碑标识,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惨痛的历史,时刻警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从“马蹄坑”的制高点极目远眺,金色花海与远处洁白的毡房、经幡飘荡的敖包、蜿蜒如带的伊敏河,共同绘就一幅鄂温克草原的多彩画卷。那盛开的金盏花,是十七世纪戍边将士的思乡泪,饱含着远离故土的不舍;是诺敏姑娘的魂魄守望,寄托着对生命的无限眷恋,更是索伦部近三百年游牧智慧的结晶。“马蹄坑”见证着一个民族,在岁月的长河中,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
微风拂过这片浸透历史的土地。虞美人花海轻轻荡起波浪,向世人昭示着永恒的真理:生命的延续,恰似花朵播下的种子,年年绽放,岁岁新生,汇入鄂温克草原澎湃的花海之中……
作者简介:晋铭,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呼伦贝尔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选刊·原创版》《海外文摘·文学版》签约作家。呼伦贝尔市第五届政协委员。曾于国内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若干,被多种选本选刊、网络平台转载,获多种奖项,部分作品译成蒙文发表。现任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文学艺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著有散文集《枕梦北方》,编著文集《当代作家精选文库——似梦年华》等。
来源:鄂温克族自治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公众号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