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呼伦贝尔的心跳

晋铭2025-09-15 13:28:37

1


呼伦贝尔的心跳

 

作者:晋铭

 

亲爱的朋友,当你怀揣星河般璀璨的憧憬,暂别都市霓虹,双脚踏上呼伦贝尔草原时,请你先放下旅游手册中被框定的路线。让脚步慢些,再慢些,慢到能看见缓缓的晨光穿透云层,将这片土地从单一的自然画布,舒展成一部被风掀开的、正在生长的史诗。这时,文明的脉络会如河流般在你心底蜿蜒,此刻你再凝视草原时,每一株牧草都在摇曳远古的私语,每一朵云都投下天穹的庇佑,连风里的草香都酿成了岁月的陈酿,每一口都能尝出文明沉淀的芬芳。



2 摄影/格根图雅

 

三万年前,呼伦贝尔的丘陵还在冰川的襁褓里沉睡。蘑菇山的燧石与岩石相撞,迸出第一簇星火时,"扎赉诺尔人"粗粝的手掌便握住了文明的初胚。他们用石斧劈开猛犸象的肋骨,石刀割断坚韧的筋腱,骨针在兽皮间穿梭,将零下四十度的严寒缝进细密针脚。这些赤足踩过荒原的先民不会知道,他们踩出的草径将成为匈奴、东胡、鲜卑、契丹等众多民族走向远方的起点;手中磨得发亮的石器刃口,会在三万年后与青铜器的光影交相辉映,折射出金属文明的锋芒。掠过蘑菇山的劲风,回荡着石器与岩石相击的声响,那是呼伦贝尔文明最初的心跳,比朝阳更早唤醒这片土地。  “哈克遗址博物馆”的玻璃幕墙上,映着公元前的波光云影,也映着现代人眼中的惊叹。考古学家的毛刷轻扫土层,捧起的不仅是破碎的陶片与人骨,更是三万年文明的基因链。橱窗里的每件文物都是时光的切片:石刃上的反光是旧石器时代的月光,曾照亮围猎归来的夜路;玉器的冰裂纹里冻着新石器的星霜,是先民从大兴安岭矿脉采撷的星辰碎片;陶罐上的斑驳烟渍,是游牧文明留在大地上的第一笔墨痕,记录着人类第一次用火烧制陶土时,青烟在地下洞穴留存的时间。五千多年前先民掌心的温度似乎透过陶土的纹路传来,那不是随意勾勒的云卷纹,而是呼伦贝尔的天际线第一次被临摹进泥土,是季风与河流的走向在人类掌心烙下的胎记。落地窗外,复原的新石器部落正在海拉尔河的台地上苏醒:青壮年手持石镞追逐兽群,女人们跪坐青石板碾出野麦金粉,采摘者的柳条筐洇染着野莓的胭脂色,渔猎者撒网的身影凝固成青铜雕塑,与博物馆穹顶的弧线遥相呼应。

76543 摄影/格根图雅



8 摄影/黄晓锋

 

当哈克先民的身影隐没于河岸的苍茫暮色,匈奴与东胡的马蹄声由远而近,掀开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篇章。匈奴部族骑着驯化的战马在呼伦湖边疾驰,将兽骨磨成三棱箭头,用青铜浇铸群鹿纹饰牌。暮色中,伊敏河畔的穹庐王庭升起袅袅炊烟,酒歌与马头琴声在晚霞里流淌。随着匈奴西迁,东胡、乌桓等部族从容接过文明传承的接力棒。约公元前1世纪,鲜卑人在推寅的率领下走出嘎仙洞,沿着大鲜卑河来到呼伦贝尔草原。他们腰间的玉佩带着哈克先民的体温,青铜器上的兽面纹藏着兴安岭的松涛。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贵族腰间的云纹玉佩已揉碎松脂与草香,在汉地阳光下折射出游牧与农耕的双重光影。这些玉髓不再是饰品,而是文明交融的活体标本,让草原的风与中原的雨在方寸间共舞千年,在汉胡服饰的针脚里、朝堂雅乐的韵律中书写民族融合的传奇。契丹人的“头下户”城址如散落草原的星辰,金界壕边的冶铁炉映红贝尔湖的夜空。巴林左旗辽代石窟的飞天,衣袂间缠绕的不是吴带当风,而是呼伦贝尔松脂燃烧的轻烟,那是契丹贵族用海东青捕猎时带走的土地记忆。当《辽史》墨迹泛黄,契丹文字却在达斡尔族的口传史诗中延续基因,如时光深处默默奔流的嫩江,将草原记忆刻进民族血脉。十三世纪的风卷过斡难河,铁木真在呼伦贝尔草场训练出横扫欧亚的怯薛军。哈克遗址的台地上,“阔亦田之战”的呐喊凝固在草茎间,每一根牧草都化作将士的长矛,指向欧亚大陆的地平线。当《蒙古秘史》以畏兀儿文写就,陶罐上的云卷纹已化作“查干苏鲁德”旗帜,从克鲁伦河漫卷至多瑙河畔,将草原的文明火种撒向世界。此时的草原不再是地理名词,而是文明的风暴眼:马可·波罗的游记里,驼铃声是文明对话的韵律;阿拉伯商人的羊皮卷上,呼伦贝尔的云影是东方帝国的胎记,在丝绸之路的风沙中闪烁神秘光芒。



9 摄影/黄晓锋

 

近代侵略者的枪炮声惊破草原的沉静。满洲里车站的老钟表滴答着百年光阴,中东铁路的铆钉串起两个帝国的往事;“诺门罕战役遗址”的荒草没过壕堑,锈迹斑斑的弹壳仍在仰望天空;海拉尔反法西斯纪念园的山坡上,坦克、装甲车的炮口沉默伫立,与游人的影子叠成历史的切片;抗联将士的铁血忠魂、红色交通线的隐秘星火,各民族的齐力托举,最终熔铸成庄严的第五代汉白玉国门。士兵持枪守卫的第41号界碑,既见证过“一带一路”班列的钢铁洪流,也目送着国际列车载着友谊驶向远方。登上“西伯利亚号”专列,车窗成为流动的画框:一侧嵌进中国界河的鎏金花海,一侧收进贝加尔湖的蓝冰裂缝。中俄双语的讲解声中,铁轨与草原私语的震颤漫过耳膜。三湖自驾线如银线穿珠,呼伦湖的鸥鸟追逐游轮尾迹,库苏古尔湖的晨雾里,松针与水汽隔着湖面在风里轻握。蒙兀室韦的夜,木刻楞民宿飘出列巴与奶茶的芳香,俄罗斯族姑娘头巾上的鸢尾花纹,与我颈间银饰的兽纹佩饰遥遥相映,像两支跨越时空的牧歌在暮色里和鸣。当莫日格勒河以“天下第一曲水”的柔美姿态,在牧云山顶勾勒出九曲回肠的翡翠缎带,羊群似被风揉碎的云朵漫过山谷长廊。毡房在河湾升起袅袅炊烟,勒勒车载着日出从晨雾里驶来,万马奔腾的震撼声又一次扣响大地。驱车北上,夏日在公路两侧上演色彩狂欢:万亩油菜花海翻涌成明黄的潮汐,白色风车叶片旋转着天空的诗行,“天苍苍野茫茫”的古老歌谣,此刻已变成可触摸的立体油画。站在“亚洲第一湿地”观景台上,风掀起衣角的瞬间,千万年光阴扑面而来。根河如带在草滩漫散,牛轭湖宛若撒落的绿宝石,折射出亿万年地质变迁的密码。最动人心魄的是“马蹄坑”,传说成吉思汗策马经过,坐骑踏下的凹痕里,云影天光间仍回荡着金戈长矛的撞击声。转身踏入白桦林,挺拔树干撑起斑驳穹顶,阳光穿过叶隙织就绿纱,在松木栈道投下流动的光影。风掠过树梢,叶子的沙沙私语,仿佛是大兴安岭与草原仍在诉说情话。

11

12

摄影/黄晓锋



13 摄影/黄晓锋


敖鲁古雅博物馆的展柜里,玛利亚•索的鹿皮靴与驯鹿的GPS定位器静静并置。这双丈量过泰加林四季的靴履,纹路里留存着苔藓的温度;硅晶芯片闪烁的幽蓝,是现代文明对山林的温柔承诺。科技化作守护自然的臂膀,传统与未来在此完成静默和解。冷极村的木刻楞民宿中,兽骨项链与智能温控系统相互映衬。狍骨雕刻的山神挂件,泛着温润光泽。温控面板以0.1℃的精度维持木屋春秋,传统手工艺的肌理与智能科技的精密,在此织就文明的双螺旋,一端是对生存智慧的致敬,一端是对生活美学的重构。冰雪书房的案几上,鹿皮装订的笔记本摊开生态数据,泛黄边缘留着草木鞣香,纸页间的监测记录正通过卫星汇入全球数据库。UTV穿越车碾过雪地,却在驯鹿迁徙的通道前绕行,车载雷达闪烁着对生命的敬畏。“达尔滨国家森林公园”的火山岩,仿佛凝固着十万年前岩浆喷发的灼热,四方山下,部族远征前祈求山神保佑的香火还在缭绕……我在火山石上行走,地壳撕裂的轰鸣与铁骑马蹄的声响在此共振。火山灰藏着旧石器的石核,岩画刻痕渗着青铜的浅绿,这里的神山圣水仿佛都出自鬼斧神工,而又标注着文明的注解。根河银链般的冰河上,我乘坐圣诞老人的雪橇在风雪中疾驰,驯鹿的铃响与测试汽车的引擎轰鸣在此和弦,而拓跋鲜卑的后裔则在桦皮画上重绘着南迁路线……呼伦贝尔,这片被草原、河湖与森林编织的土地,每一道年轮都刻着文明的叠影,不是史书里孤立的章节,而是一条从远古奔涌而来的长河。它漫过陶罐的云纹,漫过青铜器的兽首,漫过成吉思汗金帐的穹顶,最终在我们脚下的花草间,汇成文明最丰美的绿洲。那些曾经纵横驰骋的部族,如同草原上的四季——匈奴的春,东胡的夏,鲜卑的秋,契丹的冬,而蒙古则是轮回中永不停息的劲风,卷起草浪千重,将马蹄的铿锵铸入天地永恒的脉搏。它的呼吸在牧草拔节时震颤,它的血脉在敖包经幡上流转,当苍狼白鹿的传说化作星辰坠落,每一粒草籽都裹着黄金家族的魂魄,在春雷惊破冻土时,迸裂出新的太阳。亲爱的朋友,当你在取景框里框住那片醉人的风景时,其实已捕获了无数动人的故事。风景与故事本就如草原上的花草,根脉交织,铺展千里。快门轻响的刹那,镜头最远处漫延开来的,是呼伦贝尔文明的景深,那是人类与自然同频呼吸的和谐韵律,是不同民族血脉相融的震撼,是草原以无垠胸怀滋养出的文明根系。这一切,让每一个生灵都浸染着天地的辽阔,让每一阵风都传唱着多元一体的壮丽长歌。当我在敖鲁古雅的木刻楞里写下最后一行文字,根河的风轻轻掀起窗帘,远处“冷极塔”旋转的灯光,宛如在为星空拧紧永动的发条。我想,这些文字会幻化成一条新的线路,告诉走进草原的人们,在风景中聆听故事,于记忆里沉淀感悟。因为我们行走于山水间的意义,从来不是征服,而是发现,发现历史的遗存,发现真善美,让自己成为风景长卷中的见证者和传播者,这样,你才会在踏上草原的时候,俯下身来,静静聆听万籁和声中的最强音——呼伦贝尔的心跳……

 14

15

摄影/黄晓锋

 16

17

作者简介:晋铭,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呼伦贝尔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 原创版》《海外文摘·文学版》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学员。呼伦贝尔市第五届政协委员。现任呼伦贝尔市文学艺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著有散文集《枕梦北方》于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编著文集《似梦年华》入选《当代作家精选文库》。其散文、散文诗、诗歌、歌曲、小小说、报告文学、文艺评论、非虚构作品等在《北京文学》《民族文学》《生态文化》《中国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民族报》《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内蒙古文史资料》等国内正规报刊发表若干,被多种选本选刊和中国作家网、新华网、中国文艺网、作家网、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平台转载,获多种奖项,部分作品译成蒙文发表。

 18

作者:晋铭

来源:晋铭文学

https://mp.weixin.qq.com/s/vn_vScWHfYNBry1a8JyZKQ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