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多元之宝
——《瓜果漫谈》之九
安玉琦 陈清江
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餐餐味道香……——革命歌谣
每当听到这首歌谣,总让吾辈心生革命情怀与红色记忆。但从广义上讲,南瓜虽然是最普通、最常见的菜蔬之一,但其内涵却是丰富多彩的,堪称“多元之宝”。
(一)
南瓜的生命,是从一粒带着棱角的种子开始的。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当春风拂动时,庄户人赶紧把它均匀地播撒在细腻松软的菜畦里、细心的人却把它点种进装满沃土的筐篓里,还亲切称谓“席苗”。不几天,两瓣嫩芽便破土而出,可爱得教人喜不可言。于是,适时喷水,适时浇肥,它便可着劲儿窜长着,有种急不可待的样子。于是,赶紧把它们挪植到田园里,甚至房前屋后、山坡田埂也不嫌弃,只要有一寸泥土,一点雨露,就能扎下根来。套用现今时髦话说“给点光就会发热”。
不错,广阔天地总是大有作为的。它们缓过苗来,便一天一个样儿,先是一片、两片、三片……渐次拉长藤蔓儿,而后便攒着劲儿生长开去,并且恣意妄为,不守规矩,所以得“顺苗”,使它们按照人们的意思成长着,有的紧贴地面匍匐而去,直至把大片田园铺成碧绿的绒毯;有的顺着篱笆攀爬,叶片层层叠叠,把单调的栅栏变成立体的画卷,徐风吹来,叶浪翻卷,倒像一片迷人的青纱帐;最为难能可贵的,它们不与桃李争春日艳丽,也不跟荷莲夺盛夏阴凉,只要扎下根来,即使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织成碧绿的锦缎。
花开时节,南瓜更是热闹非凡。淡黄色的花朵像一个个小巧的喇叭,半仰着脸庞,花瓣边缘带着精致的波浪状褶皱,花心藏着细密的金蕊,在阳光下闪着金辉。而且花期很有规律,清晨迎着露水绽放,午后便轻轻合拢,不争不闹,却把最甜的蜜藏在花蕊深处,引得蜜蜂嗡嗡飞来,成了田园间最热闹的景致。仔细看还会发现,南瓜花分雌雄,雌花的花蒂下,坠着小小的瓜纽,像颗圆润的翡翠,随着花朵绽放,悄悄鼓胀起来;雄花则显得洒脱,开完便谢,从不恋着蔓藤,仿佛只为完成传粉的使命而已。花开花落间,南瓜在静默中孕育着果实,那是生命最本真的轮回,也蕴含着自然的智慧。
秋意渐浓,南瓜便挂满了藤蔓。它们的形态各异:有的像滚圆的灯笼,敦实可爱;有的像弯弯的月牙,灵动俏皮;还有的长得虽不规则,但却透着自然的野趣。随后,表皮便慢慢变了颜色,从最初的青绿,逐渐染上橙黄,还带着深浅不一的条纹,像被岁月精心描上去的年轮。再往后,便是丰硕的收获。
(二)
村里白胡子三爷爷也常说,别看南瓜不起眼,但它浑身都是宝噢!
那咱先看看吃的情况吧。不同成熟度的南瓜,吃法也大不一样:嫩南瓜水分足、口感脆,切片清炒,带着淡淡的清甜;老南瓜淀粉足,蒸透后绵软糯粘,甜丝丝地滋润着喉咙;将它和面做成南瓜饼,炸得金黄酥脆,咬一口十足的喷香;甚至可以酿成南瓜酒,以它独特的清香,散发着美好生活的甘醇。
如今健康饮食中,南瓜也很常见,打成泥可替代部分主食,与杂粮煮粥,满是谷物香。还有多种吃法,则承载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口福
再从药性来看,中药学家认为,南瓜是药食同源的典范。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南瓜籽还能“治绦虫”,沿用至今。兰茂在《滇南本草》中说南瓜能“横行经络,利小便”,可疏通气血、利尿消肿,书中还有用南瓜蒂灰配黄酒治产后乳汁不通的方子。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称南瓜甘温,可果腹益心敛肺,但多食“壅气”,契合中医“过犹不及”之道。古代医者从南瓜生长特性悟其药性,认为它得土之精华、色黄入脾,故能健脾益气。这是古人从自然中总结的智慧结晶。
现代医学也发现,南瓜富含β-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有益视力和免疫力。其丰富的果胶能延缓葡萄糖吸收,有助于调节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材。南瓜籽含大量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和锌元素,对男性前列腺健康很重要,与古书记载的“杀虫”功效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惊喜的是,南瓜多糖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使得它与现代抗衰老理念不谋而合。
哦!南瓜,你不像人参那样骄矜,需要精心养护;也不像黄连那样苦涩,让人难以下咽,只是把一身养分化作疗愈功能,多像一位宽厚仁爱的长者,用温和的方式守护着人们的健康。
(三)
在民间传说里,南瓜总是带着温暖的底色。相传,古时候有户人家,遇上连年饥荒,家里只剩半块南瓜。一天,一位乞讨的老人路过,女主人看着老人饿得直发抖,就把半块南瓜全给了他。老人临走前,指着院里的南瓜藤说:“南瓜藤下藏福运,心善之家有余粮。”次年春天,这户人家的南瓜藤长得格外旺盛,爬满了院子,结出的南瓜堆成了小山。他们不仅自己吃饱了饭,还把多余的南瓜分给邻居,帮着大家渡过了饥荒。故事或许带有传奇色彩,却道出了人们对南瓜的情感——它跟“丰足”“善良”联系在一起,用最朴素的样子告诉世人:心怀善意,守望相助,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江南一带也流传着“南瓜救荒”的故事。说是明朝末年,战乱频发,粮食歉收,一户农家在绝境中发现地窖里储存的南瓜尚未腐烂,全家人靠着这些南瓜度过了寒冬。后来这户人家把南瓜种子分给乡邻,来年田野里便长满了金黄的南瓜,富足了一方百姓。人们为了感念这份恩情,每逢收获时节,总要选一个最大的南瓜供奉在祠堂,祈求年年岁岁五谷丰登。
在北方的农村,中秋之夜有“摸南瓜”的习俗。相传古时,有位姑娘因家境贫寒无法出嫁,中秋夜在南瓜地里祈愿,摸到一个最大的南瓜,不久便遇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中秋夜里,未婚女子会到别人家的菜园摸南瓜,摸到圆形的寓意婚姻圆满,摸到长形的则预示长寿安康。即便菜园主人发现了也不恼怒,反倒觉得是倍添喜气。
江南有些地方到了中秋节,也会把南瓜和月饼一起摆上祭月的供桌,南瓜谐音“南官”,寄托着“高中科举”的期盼。
另外,有些乡村的婚礼上,长辈会把南瓜籽撒在新人的床上,寓意“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哟!看似平常的南瓜,却成了民间吉祥美好的图腾。
(四)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南瓜更是珍贵一宝,不仅填饱了肚皮,而且磨炼了革命意志。
在长征路上,南瓜便成了救命粮。过草地时,粮食耗尽,战士们便在荒野里寻找野生南瓜。找到一只小南瓜,几个人分着吃,瓜子也舍不得丢,都嚼碎了咽下去。有位老红军回忆,过雪山时,他冻得浑身发抖,战友塞给他半块冻硬的南瓜,“咬一口,冰碴子剌得嘴疼,可咽下去,心里就暖了。想着革命成功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吃着冻南瓜,心里也甜滋滋的。”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德总司令亲手开垦了一块菜地,种上南瓜和蔬菜。他常说:“南瓜是个宝,既能当粮又当菜。有了南瓜,我们就能站稳脚跟。”有一次,炊事员端来一碗南瓜汤,里面漂着几块肉,说是老乡送来的。朱德把肉分到战士们碗里,自己只喝清汤,并亲切地说:“你们打仗辛苦,要好好补补。我有南瓜汤喝,就很好了。”那碗飘着油花的南瓜汤,在艰苦的岁月里,成了官兵一致、团结与共的象征。
还有位红军老兵回忆道,在贵州遵义乡间,他们发现一片南瓜地,可主人为避难早走了。战士们便摘下南瓜,在地里插上银元,再写下字条说明情况——“老乡,我们是红军,借您的南瓜充饥,钱放在地里,请查收”。煮好的南瓜汤端上桌,大家围坐在一起,有人哼起了调子,后来慢慢变成了这首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是啊,在那段艰难岁月里,南瓜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扎根贫瘠却能结出硕果,历经风雨却始终向上,恰如革命者在艰难困境中的不灭信念。
【结语】
如今,“红米饭,南瓜汤”的岁月早已远去,我们的餐桌越来越丰盛,南瓜不再是果腹的唯一选择,可每当尝到那熟悉的南瓜味,心里总会泛起一阵深沉的暖意——每一顿的丰盛,每一口的香甜,那可是老一辈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啊!
如是,在华夏这片经历过苦难又孕育着希望的土地上,南瓜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她提醒我们——既要珍惜当下的丰盈,更要铭记来路的艰辛。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