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熊庆来,弥勒走出的数学家

郭松2025-09-15 12:34:21

熊庆来,弥勒走出的数学家

 

郭松

 

熊庆来,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函数论主要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数学界的伯乐”,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科学家。

熊庆来于20世纪初,从云南弥勒走出来,先到省城昆明苦读,再到欧洲深造,归国后成为中国现代数学鼻祖之一,为推动中国数学教学和研究,付出了毕生心血。

熊庆来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以“培养人才建设祖国”为己任,参与创办三所大学数学系,创办中国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培养出数学家华罗庚、陈省身、杨乐、张广厚和物理学家严济慈、钱三强、钱伟长、赵九章、赵忠尧等。

1937年至1949年,熊庆来任云南大学校长,把云大办成学科门类齐全、颇具规模的综合大学。云大被英国1946年《简明大不列颠词典》列为中国最著名15所大学之一。他一生中三度出国,获得法国理科硕士、博士学位,取得国际数学界誉为“熊氏无穷级”的重要学术成果。

云南弥勒有一个偏远闭塞的息宰村,1893年,熊庆来出生在这当时只有八九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从这里到县城要走两天,距滇越铁路最近的一个火车站——开远站,也有一天的山路。开远到昆明要坐一天的火车,从息宰村走路到昆明,要走六七天。

熊庆来的父亲熊国栋是个读书人,清朝末年,先后担任云南巧家、赵州(今大理凤仪)的儒学署训导,在1906年,他把13岁的熊庆来带到赵州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第二年把他带到昆明考入云南方言学堂。方言学堂是初级外语学校,后改为云南高等学堂预科。

1909年,16岁的熊庆来从预科升为本科。在他将升入本科的假期里,父母催促他回家完成一桩大事——成亲。而此前,他竟然一次也没见过新娘姜菊缘。新婚才半个月,他就告别新娘,告别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启程到昆明读书。

动身前夜,祖母悄悄把庆来叫到跟前,细声问道:“咋个就要忙着走呢?咯是你们小夫妻感情不好?”“不是,奶奶。菊缘蛮好的,我俩蛮好的。可是,读书要紧!”熊庆来匆匆告别亲人,告别息宰村,跋涉在山路上,向省城昆明走去……

1912年,云南当局为培养人才,建设云南,决定裁去云南高等学堂,从学生中考试选拔37人编入英法文专科学习,以备送往欧美留学,造就专门人才。熊庆来以优异成绩考入英法文专科,编在有16人的法文班,英文班有21人。

1913年,云南教育司主持留学考试,选拔学生到欧美留学。经过考试选取13人,熊庆来名列第三。13人中,6人赴美国,5人赴法国,熊庆来、杨维浚赴比利时。熊庆来心情激动异常,想到桑梓的栽培之恩、地方长官的殷切期望,他立志:刻苦攻读,学好本领,报效桑梓!

1913年的秋,20岁的熊庆来和6个同学一道,先乘滇越铁路的小火车到越南的海防,再乘法国邮轮经新加坡,渡印度洋,经过红海,穿过苏伊士运河,渡过地中海,到达法国马赛。7个同学中,5个留在法国,熊庆来和杨维浚去比利时。

火车经过里昂和巴黎时,他俩没有下车逗留,只想尽快赶到比利时,准备报考黎野日大学。到黎野日后,安顿好住处,就抓紧补习法文。第二年秋,他俩报考黎野日大学,选择的专业是矿科,是他俩赴比利时留学的初衷。

8月4日,德军发动袭击,侵入比利时。熊庆来他俩,只得撤离考场。决定转赴法国求学,在巴黎先进入圣路易中学算学专修班,预备学习一段时间,报考高等矿业学校,可是传来高等矿业学校战时关闭的消息。杨维浚决定改学化学,熊庆来呢暂定进格洛诺布大学电工学院试读,他对电工学院的课程不满意,回到圣路易中学算学专修班学习,到格洛诺布大学的理科旁听。

按云南省公费留学规定,每月由云南教育司按时汇给留学生生活费,因国内政局战乱较频,军阀纷争,留学生有时不能按时收到汇款。熊庆来不得不节衣缩食,仍牢记国内师长“务以造就有用之学,回来报效祖国”的教导,刻苦求学,顽强进取。置身异邦,收到家信是他愉快的事,家信中夹有妻子的信,虽然不长,但字迹清晰,每信有进步。

1916年夏,熊庆来在格洛诺布大学考得高等算学证书。暑假后,他转入巴黎大学学习。1913年至1920年7年间,他先后就读过格洛诺布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大学、马赛大学,考得高等算学、高等微积分学、理论力学、理论天文学、高等物理学历证书,获得法国理科硕士学位。

1920年10月,熊庆来应家乡召唤,从法国回到云南,参与创办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唐继尧被龙云等镇守使赶下台,创办东陆大学只得搁浅。在他感到无用武之地时,收到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一份聘书,聘他去担任东南大学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21年11月,熊庆来携妻儿来到南京。专任教授仅有熊庆来一人,另有一名兼任教授和一名助教。这位兼任教授不能教高深的数学,没有现成的讲义和教材,所有数学课程都压到熊庆来身上。

这一年,熊庆来28岁。他知道这副担子的分量,更体味到其中的责任。既没有教材,更没有办学经验,他要教授好几门高深课程,又要多方规划建系,还要自编好多门课的讲义和教程。白天,他几乎都是和学生在教室里度过。要讲课,要改学生习题,还要辅导助教,解答各种疑难问题。晚上,要备课,还要写讲义,写教程。夜深人静,一盏昏黄色的孤灯,一摞稿纸,一杆笔。

熊庆来借鉴在法国留学时学的一些教材,编写出适合中国的数学讲义。他上课以外的时间几乎都用到编写讲义上。繁重的授课任务和艰辛的编写讲义,使他在法国患过肺病的身体,渐渐难以承受。常一阵阵地捂着胸口咳嗽,胸部总有一种闷疼的感觉。痔疮也犯了,严重的时候,不能坐在椅子上。只要一坐上去,就感到钻心的疼。平躺在床上难以忍受,睡觉只能侧卧或俯卧。

熊庆来伏在床上编写,尽管写得很艰难,他仍不停笔地写。有时,他疼得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掉,妻子在旁边看着心疼劝说:“算了,别写了,好好休息休息吧。过些时候病好些了再写吧……”“不行,怎能不写呢?不写怎么办?谁来写啊?学生等着用。”熊庆来说道。“可是,你身体这样,受不了啊!”“我受得了,挺得住,你放心吧!”他劝慰妻子。

妻子知道劝不住他,只好坐在旁边陪着他熬夜。妻子边织毛衣、做针线,边看着被疾病折磨却还在写作的丈夫。那时的学生都非常努力,每人交上的练习都是一大本。熊庆来每本都仔细审阅、批改。有一名助教不但不能帮改练习,还做些练习请熊庆改。在东南大学的五年间,熊庆来编写出《平面三角》《球面三角》《方程式论》《解析函数》《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十多种讲义,为算学系学生提供了学习教材,将他们领进数学殿堂的大门。

熊庆来任系主任的第二年,学校添聘了段子燮到算学系任教。段子燮与熊庆来一道,尽量为学生多开设课程。在他俩的努力撑持下,算学系开设课程有23门。1925年秋,西安国立西北大学要成立数理化系,聘请熊庆来去担任系主任。熊庆来收拾简单的行装,带上助教周雪鸥经北平转赴西安上任。短短几个月中,他做了大量工作,为这个系打下了基础。第一学期结束,放寒假,他与周雪鸥返回南京。西安被军阀部队包围,熊庆来留在东南大学任教。

熊庆来在东南大学几年间,与当时北京大学的冯祖苟、南开大学的姜立夫、武汉大学的陈建功、上海的何鲁、清华大学的郑桐荪、东南大学的胡明复、段子燮等,作为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在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指引下,默默地在中国科学的处女地上耕耘着;没有大声疾呼的号召,没有慷慨激昂的宣誓,没有惊天动地的悲壮,只是一步一个脚印、兢兢业业地传播科学、培养人才。

1926年秋,熊庆来应聘到北平参加创办清华大学算学系。清华素闻熊庆来在东南大学主持算学系的出色成绩,深知他在数学方面的造诣,诚聘他到清华专任教授,讲授高深课程。1927年,算学系成立,郑桐荪任系主任,熊庆来负责建系规划,担任大部分课程。算学系师资缺乏,除郑桐荪外,还有潘文焕、罗邦杰兼任讲师和助教胡坤升,但都不能开高等数学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几乎都由熊庆来讲授。

担任过东南大学教授和系主任的熊庆来,已富有相当的教学经验和系务管理经验,他以精湛的学识和优良的学风,很快赢得全系师生的尊重,把东南大学一些好的办法和经验运用于清华的教学中。他注重必修课,科目虽不多,但内容充实,水平较高,已经与法国、德国的水平差不多。听过他讲课的学生说:“熊先生讲课认真极了,真是巴不得想把自己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熊先生上课总是拖堂,有时甚至一拖就是一小时。他的课又总是排在上午第四节。上课前会互相提醒,要多吃点东西,不然要挨饿。”

1927年的秋,南京的东南大学改为第四中山大学,算学系缺教授,借聘熊庆来回南京教一学期的课,以解燃眉之急。熊庆来慨然应允,风尘仆仆地重返南京。从1928年起,清华聘熊庆来接替郑桐荪任算学系主任。他要考虑如何增聘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如何把算学系建成研究中心,如何设定课程,如何添置图书资料。

他还要编写讲义,批改学生的练习。在课堂上发练习本时,他走到学生面前一本一本地分发,还要给学生指出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差,不对在哪里,要注意什么问题……做得好的同学能看到练习本上,熊先生用红笔批写的评语——“善”。这个“善”字成了学生暗地追求的目标。吃过晚饭,他散步之后,一个人到办公室看书备课写讲义,直到11时多才回家休息。

熊庆来初到清华时,算学系只有他和郑桐荪两位教授。熊庆来任算学系主任后,增聘东南大学算学系的孙光远担任教授。1929年秋,熊庆来聘杨武之担任算学系教授,又聘周鸿经、唐培经担任教员。杨武之1923年到美国留学,5年之后,取得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到厦门大学任教。1930年秋,招收了一位研究生——后来成为数学大师的陈省身。

1931年暑期,熊庆来与几位中国现代数学的拓荒者,聚首杭州西湖,举行中国第一次数学名词审定会。他们雇了一条小游船,在西湖上边泛舟边讨论。一些数学术语用什么译名为好?哪些译名需要统一?哪些名词不准确,需加以改动?哪些概念阐述不够严密,需斟酌?……一些基本的译名如“函数”“积分”“微分”等,都经过再三推敲,反复切磋……尽管当时中国的数学与世界数学的水平差距甚远,但这些中国现代数学的拓荒者,满心巴望着登上世界数学的群山之巅。

1931年,熊庆来破格让算学系进了一位连“助教”都不够格的人——有数学天分、但仅有初中学历、连数学的基本课程也没读过的华罗庚。为让华罗庚能深造提高,熊庆来专门为他在算学系图书室增设一个职位——“助理员”,在讲究资历的清华大学是不容易的。华罗庚的工作量不大——这是熊庆来的美意:让华罗庚有个工作的名分,有较多的时间利用清华藏书多、教授好的条件,读书、听课、思考、钻研。

熊庆来想尽办法给华罗庚创造条件,并亲自指导他自学。在熊庆来精心培养下,华罗庚进清华不到半年,就能和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坐在一起听课了。杨武之开了一门《群论》课,华罗庚和陈省身、柯召等研究生一起听杨武之授课。进清华一年多后,在熊庆来和杨武之的争取下,华罗庚被破格改聘为助教。1934年,华罗庚成为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他由清华派往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边进修,边从事研究。在英两年期间,他在数论方面取得卓越成果,成为国际上知名的数学家。

1932年7月,熊庆来赴瑞士苏黎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在此之前,在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代表中,从来没有中国人。熊庆来作为第一次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中国代表,将步入世界数学的最高殿堂。这次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中国代表有3人——熊庆来、许国保和李达。

熊庆来打算开完大会之后,在法国停留两年进行研究。一年是清华规定的5年可休一年的学术例假,有薪水;一年是自己请假,没有薪水。8月初,熊庆来再次来到法国马赛。这一次,他是二入法兰西。在熊庆来的5个孩子中,他似乎对次子秉明有所偏爱。这次到法国,他把10岁的秉明也带来。他认为小孩的语言能力强,学语言很快,到国外的环境中,学习外国语言更快。妻子一人在国内带5个孩子不易,他想为妻子分担一点责任。

苏黎世大部分建筑在半山上,山脚下是湖。城里满是灯火,一到晚上,湖水辉映,灯光闪烁。小秉明喜欢极了,都觉得新鲜、有趣。国际数学家大会是国际数学界四年一度的盛会,各国的知名数学家济济一堂,作学术报告,交流数学研究成果。熊庆来感到责任之重大,心里暗下决心:中国数学家一定要迎头赶上!会议一结束,熊庆来未在瑞士逗留,就带着秉明到了巴黎。

巴黎对于秉明来说,是那样新奇那样美丽。可是对于熊庆来说,一点也不陌生。那塞纳河,那埃菲尔铁塔,撩起他的回忆——他曾在这里刻苦攻读,度过青年时代。他“以巴斯德为榜样,科学救国”的理想,就是在这里铸就的。离开这给予他科学灵魂的土地后的11年间,他不遗余力苦苦追求的,是如何用自己的心血浇灌中国的现代数学之花,如何竭尽全力教学生,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熊庆来在卢森堡公园附近租了间房子,把秉明送进附近的浮扬亭小学上学。那小学颇有名气,雨果幼年住过,巴斯德上过学。安顿好之后,熊庆来投入到研究中。每天中午,父子俩到一家中国餐馆吃简单的包饭;晚饭自己动手做。既可以换一换脑,还可以调一调味。让孩子学着动动手,对孩子也是个锻炼。每天,在庞加莱学院图书馆,他分析前人做过的工作,大量地演算、验证.寻找前人未曾涉及的途径。他冥思苦想,伏案运算。一条条途径时隐时现,一个个方案提出又推翻,一个个设想在脑中大胆地出现,一次次演算在笔下反复地进行……慢慢地,他感到思路越来越清晰,找到了在无穷级整函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记不清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用掉了多少张演算稿纸,他无穷级整函数的研究终于有了成果。他把这个成果的一部分写成三篇学术论文,发表在法国学术院的《每周报告》杂志上。

熊庆来又把他成果的另一部分撰写成一篇长篇论文,投送到由维腊教授主编的《算学杂志》,很快就发表了。维腊教授对这个成果颇为赞赏,他曾是熊庆来第一次到巴黎留学时的老师,知道熊庆来当时只取得硕士学位,还没来得及攻读博士学位。看到他重返法兰西潜心研究,维腊教授很为他高兴,并要他把这篇论文提出来作博士论文,申请博士学位。维腊老师的这番美意,使熊庆来既感动又感激。熊庆来遵老师之嘱,将这篇论文作为博士论文,呈交巴黎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呈交不久,就被以波莱尔教授为主评委的评审机构通过。巴黎大学授予熊庆来法国理科博士学位——此时1934年6月,熊庆来40岁。

1934年7月,熊庆来带着秉明离开法兰西,返回祖国。他俩走陆路,坐火车沿西伯利亚铁路往东驶去。载着“熊氏无穷级”和“法国理科博士”的荣誉与鞭策而归的熊庆来,深邃的目光凝望着车窗外,久久地沉思着。熊庆来重返清华园之后,时时不忘如何将算学系建成一个在国内数学界有影响的学术中心,培养中国更多的优秀人才。1935年7月,熊庆来出席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数学会。1936年,熊庆来和几位数学界同仁,创办了中国数学会会刊,是为当时一个重要学术阵地。

熊庆来后来曾经说:“当时如胡坤升、周鸿经、唐培经都考取了留洋,得了博士,庄圻泰得了巴黎大学的国家博士,许宝骕是英国博士,段学复也是我指导的,曾新铄也是博士,柯召也是博士,吴新谋、郑曾同、田方增等都留了学。国外提到清华都知道。”着重提到“那时可注意的是优秀的同学不少……在清华有庄圻泰、许宝骕、段学复、曾鼎和、徐贤修、柯召、施祥林、郑曾同、田方增、朱德祥、杨宗磐先生等”。还谦逊说道:“平生引以为幸者,每得与当时英才聚于一堂,因之我的教学工作颇受鼓舞。”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清华算学系在熊庆来的引领和踏踏实实地卓有成效地努力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学术中心,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诚如陈省身精辟指出的:“迪师(熊庆来字迪之)为人平易,同他接触如沐春风。他在清华一段时期,不动声色,使清华数学系成为中国数学史上光荣的一章。”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