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呢昆明
郭松
昆明,是那种普通、平常,只为“在着”、“悠悠呢”过日子的城市,是那种夏天吃蘑菇,秋天吃宝珠梨,春天吃阳春米线,冬日吃狗肉火锅的城市。
昆明地处高原,自古是原始宗教之地,海拔近1900米,位于神圣和世俗之间,承载着原始、朴素的文化。既未升入神圣的云端,也未坠入尘世的泥潭,是大地的原样、本身的生活。
昆明,在中国历史上一出场,只是一个地方,而不是一种文明。文明是后来才有的,文明意味着进步,也意味着遮蔽。昆明,奉献给世界的不是济世英雄、开国功臣、铁血宰相、无道昏君,而是单纯的阳光、蓝天、白云、鲜花、空气、春天,是对文明麻木对栖居的唤醒。
昆明是有生活气息的,有花园般的环境,在昆明夏日的黄昏小憩,无疑是一种享受。几个人凑上一桌,沏好茶就点菜,想吃什么就点什么,直到吃得酒酣耳热;最后结账,算不上贵。吃完沿着小径踱步,又是惬意的一天。
现代生活似乎总是太急切,许多人人都漫无目的地追赶着时间。而在这个快速的时代中,昆明是一个永远不急着赶去哪里的城市,按照时令、季节慢慢地向前走着,不受谁的催促,不厌其烦地,一天一天地过日子。在昆明,时间似乎不那么重要,人们只注重当下的生活,享受日常的一点一滴。
20世纪30年代后期,大批文化人随西南联大来到昆明,其中有许多著名诗人,如闻一多、朱自清、冯至、冰心、沈从文、卞之琳、英国诗人威廉·燕卜荪等。那时候昆明最浪漫的事情是,可以穿过大街,进入小巷,到某个深宅大院拜访一流的诗人。昆明气候温和,植被广袤,民风纯朴,可以诗意栖居在这片土地上;幽雅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与读诗、写诗再配搭不过了。
昆明,是一座充满烟火气的、“悠悠呢”的城市。充满细节的生活,使时间的流速变慢,人们信奉着“好吃好在”的信条,主张知足常乐、适可而止。在一些老宅院子里,有屋檐落雨形成的交响乐,有充满灵性、大摇大摆偷吃食物的猫,猫会把水井里的月亮捞出来,叼着在黑暗的天井中漫步。八月十五的晚上,大人在院子里打麻将、吃月饼,猫的胡须在水井边发光。一个旧的昆明、老的昆明有着金色的黄昏、苍茫的西山、包容的滇池,有着种满鲜花的院落、数不清的小吃。喜欢这座置气喘吁吁时代列车于不顾的城市,喜欢昆明人这份有的是时间把生活精雕细刻的样儿。
昆明,不像中部、东部的城市那样忙忙碌碌,生活在其中的人整日背着包奔跑,早出晚归是常态,一日三餐是奢望。钟表里的时间在昆明不起作用,再名贵的计时机器在昆明人眼里不过是十二个枯燥无味的数字,昆明的时间,只与生活细节相关。早晨街上铺面下门板的声音是一种时间,黄昏卖烟酒的铺子掌灯是一种时间,小巷里樱花落下是一种时间,太阳照着某家的房头草是一种时间,火车的汽笛声从天空传来是一种时间,有人挑着各样花来卖是一种时间……
缓慢与琐碎,构成昆明自在随性的生活情调。依山傍水、天青云白、鱼丰草茂,造物主给了这片土地富饶的生活资料与享乐资源,也自然而然赋予其自足的心态——拥有的既已足够多,不再有野心去占有、争夺。知足保和的观念下,昆明成为一座只以过好日子为目标的城市,吃喝玩乐、风花雪月成为昆明人最关心的事情。昆明的美好生活是日常生活,不是高于生活本身的生活,也不是高尚的、崭新的生活,而是千年来少有改变的、最基本的生活。早上九十点钟左右,街上的铺子开门的声音才响起来。在一些老街区,铺子的门是一块块可以拆卸的门板,开门的时间一到,店员卸下门板,将其一摞地捆好,放在一旁。一些门板还标着号码,每一块都有自己的位置。很喜欢看店员卸门板,卸下一块,铺子就亮起来一块,直到铺子深的地方都亮起来。
昆明是一座慢节奏的城市,与昆明人聚会,他会告诉你“悠悠呢来”,聊天要 “悠悠呢款”,分别会说“悠悠呢克”。“悠悠呢” 即慢慢的,不疾不徐,从容自然。在昆明,很少见到匆匆忙忙、急躁不安的人。昆明,充满温和的人情味和特有的慵懒感。昆明呢神奇天气,一年四季都阳光明媚,温暖和煦,繁花盛开,名副其实的春城。昆明呢气候,偶尔也会任性一下。前一秒还在暖阳下自在玩耍,下一秒大雨就突如其来,昆明人早已习惯,拿出时常备着的雨伞,从容候着天再度晴朗起来……“看过繁华味禅悦,坐听流莺数落花”,昆明人待雨的哲学也是“悠悠呢”,等雨来,待雨去,从从容容,静看风雨。
昆明呢方言,历史悠久,现在说的一些方言都源自古代。钱叫 “得啷”,是西域民族进昆带来的古波斯语;形容丰满的“颟嘟嘟”、表达吃饭的“吃馒馒”来自宋代的《广韵》《集韵》。小雨叫“濛淞雨”来自东汉《说文解字》等。天天被挂在嘴边的昆明话,其实一直都是珍贵又丰厚的“活”历史,正宗呢昆明人,可要“悠悠呢”学起来。历史老街今犹在,这些年昆明发展快,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那些承载着悠悠历史,饱含着人文情怀的老街道,大都在。原来接近贡院的文林街变成如今昆明的文艺之地;曾座落着铸币厂的钱局街,改作人来人往的服装区;以光复中华之意得名的光华街,用老昆明建筑吸引着游客的眼球。还有许多老街都已存百年,古香古色,韵味浓厚。走进老时光,感受“悠悠呢”历史岁月。
昆明到访名人多,昆明自古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文化的多元性,也意味着极强的包容性。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来过昆明,在他的笔下雅歧(今昆明)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城市。198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在昆明大观公园内亲手种下三株从英国运来的玫瑰。开放的缤纷的“悠悠呢”昆明,从古至今都受到外宾的喜爱。
火车没有汽车快,昆明有一条年代久远的米轨铁路,即滇越铁路。大江湍急,山路蜿蜒,云南境内山地和高原的险峻有目共睹,再加之上世纪技术有限,导致当时铁路的速度很难提上去,于是就有了昆明的火车不如汽车快。但昆明人也不急,伴随“悠悠呢”慢火车,看窗外绿树成荫,层林尽染。随着风景翻山越岭,由远及近,自得心中一片宁静。
没有海的昆明有海鸥,作为内陆城市,一直被海鸥热爱着。1985年约9000只西伯利亚红嘴鸥误打误撞飞到昆明过冬,拉开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眷恋。这些冬日小精灵给昆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昆明人也深深爱着海鸥。在昆明冬日,晒暖阳,喂海鸥,管他世界纷扰,喧喧闹闹,独自享受“悠悠呢”慢生活。
“老孔雀”不是夸人,孔雀作为云南的一大代表,羽毛五彩斑斓,姿态婀娜美好。开屏 “求关注”时尾羽高高竖起,闪烁颤动,更是耀眼夺目,美不胜收。尽管这样也不一定能得到配偶,而掉光毛的“老孔雀”开屏更是没有什么优势,“老孔雀”在昆明话中代表自作多情的人。
“悠悠呢”昆明人开玩笑也是“悠悠呢”。繁忙的都市生活鞭笞着每一个人马不停蹄奔跑,为生计奔波,为名利伤脑。灯光越绚烂,夜幕越辉煌,越焦虑不安,诚惶诚恐。“悠悠呢”,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信仰一种简单的美好,放下一些东西,呆在自己的节奏里。在昆明,“悠悠呢”生活,行至水穷,坐看云起。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