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济特元”袁嘉谷
郭松
在石屏县异龙镇南正街22号,有一座清代木结构四合院,由大门、二门、内院及读书楼组成,大门上有一块红底金字“经济特元”额悬挂门顶。在云南无人不晓这四字的分量——云南科举史上的最高荣耀。
明清时期,石屏县有“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之说,被誉为“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读书在这里蔚然成风。1872年,袁嘉谷出生于石屏这个家风温厚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15岁通过童试,入县学;16岁成为秀才。
袁嘉谷的科考之路并不顺利。21岁时,他到昆明参加乡试不中,进入昆明五华书院学习。因成绩优秀,第二年转入昆明经正书院深造。1894年,袁嘉谷再度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名列第二。
经济特科是清末为选拔通晓时务的经世人才特设的科举考试科目。该科最初由贵州学政严修于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提议设立,因变法失败一度中断。1901年慈禧太后下诏恢复经济特科,要求大臣荐举“有志虑忠纯、规模閎远、学问淹通、洞达中外时务”的应试者,考试内容以策论考察时事,取代传统八股文。
1902年,云贵总督魏光焘推荐袁嘉谷应试。1903年,他到开封会试和入京殿试,考卷以富国图强为立论,铺陈为文,见解精辟、文理流畅、书法工雅,深得考官赏识。榜发,31岁的袁嘉谷名列一等一名,是为“经济特元”,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遗憾。
清代先后开博学鸿词二次、经济特科一次,袁嘉谷被赞为“国朝第三人”,民间称之为“独一无二的状元”。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曾在仁寿殿两次召见袁嘉谷,并赞赞他“国士无双”。
袁嘉谷高中“经济特元”,消息传来,全省轰动。推荐他的云贵总督魏光焘大喜过望,亲题“大魁天下”四个大字,由在滇为官的黔中书法家钱登照书写,制成匾额高悬于昆明拓东路上的聚奎楼。自此民间便把聚奎楼叫作“状元楼”,称“经济特元”袁嘉谷为“袁状元”,袁嘉谷成为民众心目中“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
袁嘉谷参加经济特科两场考试,第二场复试的题目是《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 《恒宽言: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则国用饶,民用给;今欲异物内流而利不外泄,其道何由策》。在答卷中,袁嘉谷阐述富国图强的观点主张,立论精辟、旁征博引,文采斐然、书法工雅。
清朝科举制度中,正科和恩科的三甲第一名都称“状元”。正科每三年考一次,正科之外还有逢重大庆典临时特批的恩科。此外,还有为广选天下人才专设的特科考试,特科第一名不称“状元”,称“特元”。清朝共三次开考特科,其中两次为“博学鸿词科”,一次是袁嘉谷应试的“经济特科”。严格说来,袁嘉谷的正式功名是“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只不过,百姓不熟悉功名的区别,习惯称袁嘉谷为“袁状元”。
袁嘉谷从未自称过“状元”,但他性格好,别人叫他“状元”,他就笑笑,也不答应。“大魁天下”之后,袁嘉谷为自己刻的印章印文是“经济特科第一翰林”。至于“特元”与“状元”谁的级别更高,既没有定论,也没有可比性。无论如何,袁嘉谷捧回的“经济特元”桂冠,满足了云南人数百年来的“状元情结”。
袁嘉谷自科举成名,声名远播,先后做了8年清朝官吏。他居官能廉,在学部编译图书局供职期间,主持编写了全国中小学教科书和大学参考书,开创统编教材先河,对推行“中学为主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和宗旨发挥了重要作用。“星期”“乐歌”等新名词就出自他之手,敦煌壁画等文物的保护也是由他提出来的。
敦煌石室是不世之宝,秘藏了千余年。不想1909年,法国人伯希和到敦煌掠去数千件国宝运往巴黎。他带了部分敦煌文书到北京展览,盗宝之事才被传开。时任学部图书编译局局长的袁嘉谷闻讯大惊,与王国维、罗振玉前去查看,立即告学部急电敦煌:“凡敦煌窟中一缣一字,均检送来京,不得再失。”清政府为此而撼动,这才重视,追回运至陕西的数千册古籍,由学部收管。
在浙江任提学使和布政使期间,袁嘉谷增办师范、专门教育类学校。1911年,浙江发生水灾,袁嘉谷捐出八百两白银赈灾,并在杭州创办孤儿院。他兼任浙江布政使时,官库财物盈余,库吏告诉袁嘉谷,历任官吏都会将其据为己有,劝他照例。他答:“陋者规,匪陋者心,吾能以其陋规陋吾心乎?”
辛亥革命后,袁嘉谷的使命结束。他谢绝了革命军、浙江学界和当地百姓的挽留,回到云南。此后数年间,他历经曲折,先是应蔡锷之聘担任参议,后又应唐继尧之聘担任顾问、参赞兼省务委员,继而被省政府聘为高级顾问。在家庭生活中,二兄去世、中年丧子、母亲仙逝、妻子病故等一连串打击,令他身心俱疲。袁嘉谷越来越觉得,平淡生活难能可贵,喜欢“心远地自偏”的“林泉书史”的读书生活。
袁嘉谷当时在昆明没有住所,全家人都住在德福巷其三哥家。1920年下半年,在亲友的资助下,袁嘉谷建的新屋在翠湖九龙池玉龙堆落成,举家迁入新居。袁嘉谷的大儿媳是“钱王”王炽的长孙女。在建盖袁家的新居时,王家出资不少。1923年,袁嘉谷受聘到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教授国文,不仅8年不领薪水,还将1000多元积蓄捐给学校,作为办学经费。袁嘉谷深知,兴办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人才。在浙江主管教育的经验让他明白,当地之所以人才荟萃,与官绅重视、民众支持地方教育息息相关。当袁嘉谷以大学教授的身份站上讲台时,他希望通过授业解惑和无私关爱,多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袁嘉谷把培养人才视为传播文化、提高民众智识的重要途径。他的授课以经学为主,考据、词章、义理次之。他尤为注重因材施教,不限一科,命诸生各习所好,期望他们在各自喜好的领域学有所成。对有意在其他领域拓展的学生,袁嘉谷都会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指引。袁嘉谷认为,假期不一定要停课休息。每逢假期,他会专门开一门诗法课程,每周讲授3个课时,颇受学生欢迎。因各种原因不回家的学生,都踊跃来听袁嘉谷授课。一些校外人士听说之后,也都赶来听讲。
1937年夏,“七七事变”爆发。袁嘉谷时时忧虑国事,喟然叹息。他对子女们说:“人知爱国爱家,必以学问经验立其根本。日寇亡我,处心积虑久矣。我则人民知识犹浅,不暇自顾,徒以大国自豪。人侵我,我不备,战事起,人民涂炭,吾不忍见之矣。”随着国土不断沦陷,袁嘉谷忧愤成疾。12月23日午夜,袁嘉谷逝世,归葬昆明东郊金马山,享年66岁。他去世前,把家人叫到身边,勉励大家要用功读书,关心国家大事。
袁嘉谷一生对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滇绎•序》中写道:“滇,吾乡也。吾游数万里,觉可恋可誉之地,莫若滇焉!”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