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大观楼长联的孙髯翁
郭松
滇池北岸、与西山隔水相望的大观楼两侧,悬挂着清乾隆年间布衣寒士孙髯翁撰写的180个字的长联,这副长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大观楼与太华山隔水相望,故称“近华浦”。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石文晟,布政使佟国襄等人见近华浦景色优美,视野开阔,便在这里大兴土木,相继建成大观楼、涌月亭、澄碧堂、观稼堂等,使近华浦成为湖山胜地。
大观楼没有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名气大,却入选中华历史文化名楼之列。大观楼长联问世之日,便是大观楼跻身中华历史文化名楼之时。孙髯翁的长联之于大观楼,好比崔灏的《黄鹤楼》之于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于岳阳楼,王勃的《滕王阁序》之于滕王阁,因一文一联而名扬天下。
长联先由昆明名士陆树堂书写、刊刻悬挂。咸丰七年(1857年)战乱时,大观楼及陆书联被毁。同治年间大观楼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年),总督岑毓英让剑川名士赵藩重书长联,刊刻悬挂。长联蓝底金字,光彩夺目。孙髯翁名髯,字髯翁,号颐庵,祖籍陕西三原。因父亲在云南做武官,他从小随父寓居昆明。
孙髯翁能诗善画,博学多识,出门口袋总是带着书。他参加科举考试,看到考场外要搜身,便扭头就走。愤然曰:“是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从此不问科举,终身布衣。他酷爱梅花,曾自制小印,上刻“万树梅花一布衣”。他非常喜欢大观楼,常到近华浦观赏景色。有次登临大观楼,心绪难平,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下长联。
上联叙述登楼览胜、运眺滇池东西南北风光;下联追溯历史往事,缕陈汉唐宋元千年往事。状物则物势流转,辞采灿烂,文气贯注;写意则意气驰骋,沉郁顿挫,一扫俗唱。长联一出,四方惊动,士民竞抄殆遍,蔚滇中盛事。从此孙髯翁被称为“联圣”。毛泽东评价道“从古未有,别创一格” ,郭沫若称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孙髯翁一生命运多舛,中年丧妻。晚年穷困潦倒,寄居于昆明圆通寺咒蛟台,自号“蛟台老人”,以石洞为栖身之所,以卜筮为求生之道。他曾在诗中写道:“白眼无今古,黄金有是非。”后投靠女儿,终老弥勒。他的著作有《永言堂诗文集》《国朝诗采》《滇诗》《金沙诗草》,《滇南诗略》收有他诗20首,还有《孙髯翁诗残钞本》《拟盘龙江水利图说》钞本等。
《续修昆明县志·人物志》描述孙髯翁:“博学多识,诗古文辞皆豪宕不羁,一时名士相与酬唱。所撰乐府,虽不逮汉魏,亦几入香山、崆峒之室。五、七规仿唐人,时有杰作。其题大观楼楹联,凡一百八十字,浑灏流转,化去堆垛之际,实为仅见。”民国三年(1914年),杨杰任弥勒县长,为孙髯翁修墓,立碑为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杜希贤任弥勒县长,重修孙髯翁墓,撰《辑刊凭吊孙髯翁先生墓诗碑序》:“相传先生晚年,伤伯道无儿,幸中郎有女,远适弥勒,以舐犊情深,常遨游于丘、弥之间,设帐授徒,门墙桃李,一时称盛。后殁于弥,葬挹爽门西郊,郡人士立碑以志之曰:‘清处士髯翁孙先生之墓’……”其生前自撰挽联:“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此番去正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展示其一生旷达自守、不慕名利的清风。
乾隆帝因孙髯翁声名召其问国计,“孙髯翁默然,圣上不悦。孙髯翁辞退,”他的学生问他为何如此,他回答:“昔巢父洗耳,尧不能协;夷齐采微,武王不明为逆。人各有志,难相强耳。”他以隐士自居,行的是枕云听泉,南山赏菊之路,显示的是他不愿踏入相互倾轧、污秽不堪之地的人品。他性格高傲,不肯随俗,洁身自好,不愿乞怜于人,对于清政府及其官吏,总是不俯就苟且,遇到不顺意的地方,他不是詈骂,便是嘲讽,才高心傲。名声再大也饱不了肚腹,他生活困顿,饥饱不均。
以孙髯翁的声名,朋友也都想帮助他,可他生性孤傲,不吃嗟来之食,即使是寺中可食免费斋饭,他也不去,所栖小屋门口书一副楹联:“百尺高楼,一片岗峦千点树;满城春色,半边海水四围山。”依旧过得是诗意陶然,时人记其是,“每出游心以书自随,累累盈路。”其实他是有生活来源的,不至于如此穷困,比如省督府要写一篇感谢朝廷蠲免钱粮谢表,以50两银子的价格请他代写,这对孙髯翁来说是小菜一碟,一挥而就的。但是,这本可以维持他吃喝的银两一到他手后,便旧态复萌,呼朋约友,诗酒作乐,没多久就挥霍得精光。
贫困的日子一天天地挨,他儿子在泸西县做小生意,要接他去共住,他坚辞不去;他的好友苗漪任昆明育才书院山长,请他去共聚,他婉言谢绝;他嫁在弥勒的女儿一家将他接去,他先还不想去,无奈他的老夫人随他难以糊口,只得从女度日。他在弥勒重新设帐教书,数年后辞世,墓前一碑书“布衣孙髯翁之墓”,友人撰一联:“城西荒冢留傲骨,滇南名士一布衣。”
孙髯翁一生特立独行,鹤立鸡群,作为一个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人,对自己的作品不很上心也很自然,在他去世后,老伴在清理他遗物时,唯见一堆断卷残篇,一气之下,将其火化,“山中若有王侯地,难得拣来葬髯翁”。
一幅湖山来眼底,昆明布衣,傲视苍穹,好联受万众钦羡;万家忧乐到心头,滇中狂士,美哉髯翁,天下有几人识得?但是,只要有这大观楼上的长联,他的名字便光耀千古,凭栏远眺,思古幽情,眼前奔来的岂是五百里滇池;心头涌上的何如数千年往事,那是髯翁百感交集的人生况味;正如清人吴仰贤赞道:“铁板铜琶鞑鞺声,髯翁才气剧纵横;楼头一百八十字,黄鹤留题万古名。”
弥勒贡生杨晓云有一长联在评赞之中充满慨叹之情:“读大观楼一联,脍炙人口久矣,就苹天苇地,濡染笔墨生辉,布衣有何能,几历昆池劫灰,常图不灭文字;出邑爽门半里,迢马鬣依然,叹断碣残碑,灭没名流不少,吾辈非好事,一存天南傲骨,以昭先正典型。”
上联肯定孙髯翁文学上的成就,指出《大观楼长联》脍炙人口,长久流传。“苹天苇地”代指长联文字,“断碣残碑”代指社会背景,劫灰,即劫火,指劫难。常图不灭文字,长久地镌刻着不灭的文字。“布衣有何能,几历昆池劫灰,常图不灭文字”三句,以抑求扬,更有说服力。
下联抒怀念之情。邑爽门:弥勒县西城门,离城半里许即孙髯墓,迢逸马鬣:高高的马鬣山。迢逸,高竣貌。先正:原指先代之臣,后指前代的贤人,这里指孙髯。典型:楷模。“吾辈非好事,一存天南傲骨,以昭先正典型”三句,以退求进,言词恳切,更有感召力。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