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思念如藤(外二篇)

徐业君2025-09-08 10:01:46

思念如藤(外二篇)

 

徐业君

 

思念是灵魂深处生长的藤蔓,日夜缠绕,无声蔓延。它不似春草般张扬,却比秋藤更执着;不若夏花绚烂,却比冬雪更恒久。这份情意扎根于心底最柔软的土壤,随着每一次心跳生长,随着每一缕呼吸蔓延。

 

日日夜夜想着你,不是刻意的提醒,而是自然的流露。晨起时,窗前第一缕阳光会让我想起你的笑容;暮色中,天边最后一抹晚霞会让我记起你的眼眸。思念不需要刻意培养,它早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如同血液流淌,如同呼吸往复。

 

喜之深!爱之极!这份情感不是表面的欢愉,而是灵魂的共鸣。它像深秋的潭水,表面平静,内里却暗流涌动;它似冬夜的炉火,看似微弱,却能温暖整个寒冬。爱到极致,言语便显得苍白,唯有沉默能承载这份厚重。

 

思念在寂静中生长,在等待中沉淀。它不需要回应,因为存在本身就是意义。就像月光无需赞美,依然照亮夜空;就像春风无需请求,依然唤醒大地。这份扎根于灵魂深处的情感,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印记。

 

夜已深,思念更浓。它不打扰,只是静静存在;它不要求,只是默默陪伴。在这寂静的夜里,让思念化作星辰,照亮彼此的心灵;让爱意凝成露珠,滋润干涸的心田。

 

星痕

 

银河垂落时,我听见织女的机杼声碎在风里。札——札——那声音像一片被月光浸透的羽毛,轻轻落进人间未眠的眼底。

 

她坐在天河的此岸,素手如冰梭,穿梭着星辉织就的丝线。每一根丝都藏着前世的诺言,可织了又拆,拆了又织,终究不成章法。泪珠坠入机杼,溅起细碎的银光,化作七月夜露,沾湿了人间仰望的眼睫。那些未织完的锦缎,飘散成漫天星子,每一颗都是她未落尽的泪。

 

对岸的牛郎,正用目光丈量银河的深浅。河水清且浅吗?或许只是天幕上一道温柔的褶皱。可这道褶皱,却让两颗星子的相望,成了最漫长的咫尺。他数着稻穗,她数着更漏,中间隔着的,不是光年,而是王母娘娘一根银簪划下的决绝。

 

鹊鸟的羽翼掠过时,我忽然明白:有些爱情,本就是银河的伤痕。他们用光年织就的,不是圆满的绸缎,而是“脉脉不得语”的留白——那空白处,藏着比相逢更深的眷恋,比别离更痛的温柔。

 

今夜,我摊开手掌接住一滴坠落的星光。它在我掌心微微发烫,像一句未及出口的誓言,也像织女遗落人间的一缕丝线。而银河依旧迢迢,她的泪,还在风里下着雨。

 

不败的自我

 

人生在世,总有些东西是别人夺不走的。丰富的知识储备,足够的经济基础,持续的情绪稳定,可控的生活节奏,这些便是构筑"永远打不败的自己"的基石。

 

知识储备如同铠甲,护我们免受愚昧之害。一个博学的人,即便遭遇困境,也能从中找到出路。苏格拉底在狱中仍能从容探讨哲学,孔子在陈蔡绝粮时依旧弦歌不辍,皆因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知识不仅能解决问题,更能改变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

 

经济基础则是生存的保障。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并非鼓吹拜金主义,而是强调物质自由带来的精神自由。当一个人不必为温饱发愁,他才能更好地追求自我实现,保持人格独立。

 

情绪稳定尤为难得。人生如海,风波难免。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能写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之句。这种宠辱不惊的定力,源于对自我的深刻认知与接纳。情绪稳定不是麻木,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

 

可控的生活节奏是前三种品质的集中体现。它意味着对时间的掌控,对欲望的节制,对生命的敬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王维"行到水穷处"的从容,都是生活节奏可控的典范。

 

这些品质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一个强大的自我。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唯有这般自我,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