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董元奔史论选015

董元奔2025-09-08 08:07:59

董元奔史论选015

——重评周公摄政

 

文/董元奔(江苏省)

 

【按】董元奔自2012年以来在各大网站创作了大量史论,短到千字文,长到“万言书”。《董元奔史论选》择其中3000字以内短篇,依据作品内容的历史时序重新校对后选发。

 

商朝末期,纣王荒淫无道以致天下大乱,黄土高原和渭河平原上狼烟四起,各路诸侯一边相互混战争夺奴隶、物资和地盘,一边向殷都朝歌进发。在这些军阀中,周武王、周公旦诸兄弟率领的周部族军队最为强大,最终打败一些诸侯成为各路诸侯的首领。又经过十数年的浴血奋战,周灭了商和各路军阀,统一了华夏,周武王尊死去的父亲西伯盖为文王。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在父亲西伯盖南征北战打败犬戎、密须、崇侯虎等部族,巩固和扩大周部族势力的过程中与兄长武王紧密配合,立下卓越战功。西伯盖死后,周公旦协助武王灭掉殷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作为成王的叔叔,周公旦摄政,称周公。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于成王。摄政期间,周公基本肃清了殷商残余势力,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等内部叛乱,巩固了新生的西周政权。历来史家文士均对周公主动还政于成王的大公无私的品德大加赞赏。

 

周公真的大公无私吗?

 

透过史书的字里行间,我看到这样几个与周公有关的值得思索的事件。

 

武王灭殷后不久身体就开始出现问题,后来卧床不起,且病情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到了垂危的时候。而这时朝廷正在根据军工分封诸侯,武王封弟弟周公旦(周公)为鲁国诸侯。鲁国那时候被成为东夷,周公功劳那么大,为什么要把他封到遥远的半荒蛮之地呢?我想,武王的儿子诵(即后来的成王)那时候尚年幼不能理政,武王肯定是担心自己死后成王压制不住位高权重的周公,想外调周公以削弱周公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可以说,武王封周公为鲁君,动机似乎有点象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希望山高水长能避免有实力的对方对自己造成威胁。但是,面对项羽的庞大军威,刘邦没办法,只好去做汉王了;但是周公却没有去鲁地,一直滞留在镐京,因为那时武王已经是一只快要死了的雄狮,周公似乎正在等待武王的驾崩。我想,也许周公压根儿就不愿意去鲁做个诸侯,他协助武王打败商纣取得天下,大有兄弟轮流做天下的念头,就好像后来的赵匡胤、赵光义兄弟那样。

 

史书这样接着记载:不久,武王驾崩,成王即位,周公代成王摄政。七年后,周公还政于成王。我想,周公真的是受武王之托摄政,又真的是自愿还政于成王的吗?我们来看看史书上记下的周公的这几件事。

 

武王病危期间,周公设祭坛向先王祷告,他在祷告的册文中说自己的德才超过武王,希望代武王死好去侍奉鬼神。历代史家均赞赏周公的舍身精神。代死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是在君主戴天行政的古代宣称自己贤于天子终究是大逆不道的,周公敢这样宣称,这似乎可以说明周公早已功高盖主,已经可以藐视武王了,这也可以说明武王对周公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这也许正是他把周公封为鲁君的主要原因所在。代武王死是为了去侍奉上神,代武王和成王执政不也是为上神服务吗?连武王都担心成王不能理政,自称贤于武王的周公代成王执政甚至永远执政有什么不妥呢?所以,周公的祷告正是司马昭之心,比曹操所谓之效文王还要赤裸得多。同时,周公宣称要代武王去死,这就说明,武王没有托孤给周公,不然,周公身负武王托孤之重,岂能违背天子之意而去死吗?

 

成王即位,周公派儿子伯禽去做鲁君,他留在镐京代成王摄政。这样,周公父子内掌朝廷大权,外据鲁地,进退自如,甚至比武王的权力还要大啊。史书没有告诉我们周公是怎样成为摄政王的,只是说周公摄政后“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史记·周本纪》)。周公辅佐文王、武王多年,品行理应天下共知,管叔﹑蔡叔等一帮兄弟为何在武王死后怀疑周公摄政的动机呢?这种现象最起码可以引起两种猜测:第一,武王临终前并没有把成王托付给周公,甚至有可能逼迫周公抓紧到鲁任职,甚至安排其他兄弟铲除周公,否则管叔蔡叔等众兄弟不会不服;第二, 就算武王遗命周公摄政,可能也同时安排了其他兄弟共同摄政,周公在摄政之后排除异己,独揽大权,众兄弟担心周公父子造反,因而向周公宣战,或者说发动了一次“清君侧”的军事行动。

 

成王亲政后,有人诬告周公谋反,成王派人抓他,周公奔逃到楚地。《史记》等史书没能告诉我们这次事变的很多细节,但是周公刚还政就身处危难中,诬告者肯定能说出许多周公谋反的言行,那么他(们)必是周公的亲信,亲信背叛了,这是值得我们揣摩的;再者,周公奔逃到楚而不是鲁,可见楚地对他来说也是安全的,事实证明最后他从楚地平安的回到京城,这说明至少已经有相当于半个华夏的鲁、楚全部和京城的一部分成为周公的势力范围了;第三,心底无私天地宽,没有谋反之心,心甘情愿还政,你逃跑干什么,就算法制不健全,总还是能够说清楚的吧,何况,成王已经长大,已经具有独立判断能力,你又有平叛和摄政的大恩于成王。我们不妨认为成王的亲政是通过政治甚至军事斗争实现的,失败了的周公不甘心,妄图夺回失去的权利,那么,所说的谋反的行为不仅应该是很正常的,而且几乎是成王与周公角力的继续。最后,周公回到了京城,成王没有杀他,周公这一跑把罪行跑没了。也许是成王不敢杀他,因为,朝中和外地诸侯还有许多人拥护周公,也许众诸侯的军队正在向京师开拔。但是,总之,周公平安回到京城本身就宣告了周公的胜利。这也许是巨大的战争威胁逼迫成王言和了,成王在保证周公的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再让出一部分权力,周公承认成王的统治地位。数千年前的这场宫廷之争是多么复杂和残酷啊。

 

周公临终时要求将自己葬在成周以不离开成王,其实成王早已长大,并且好不容易亲了政,你离不开成王,成王也会认为离不开你特别是离不开死去的你吗?成王不想独立行政吗?成王也许正嫌周公死得太晚了呢。果然,成王没有把周公葬在成周。可见,成王并不把周公看成自己伟大的恩人,他不把周公葬在成周,是要从根本上肃清周公摄政时期在国家各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就好像斯大林的继任者要把斯大林的棺材移出红场,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的俄罗斯要把列宁的墓迁出莫斯科一样。可以说,把周公葬在外地才宣告周公时代的正式终结,成王的亲政从此才真正开始。

 

由此看来,周公并不象后来的人们所称颂的那么伟大,后人称颂周公,一者是因为人们渴望现实的政治生活中能出现大批清官,以整顿封建社会屡治不明的吏治,给人民群众一个相对平安的环境;二者是统治者以情节简略的史书宣传周公代成王摄政又还政于王的事迹而很少分析史书中的一些能够使人们对周公全面认识的“蛛丝马迹”,以宣扬忠君思想,有利于他们的统治。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