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转身那一刻
作者:吴贤德
可怜天下父母心,儿行千里父牵挂,在东北某中医药大学读书的儿子,购买23日去学校的火车票,原本计划妻子开车送儿子去高铁站,可妻子是迷糊蛋,一到高铁站,就不知东南西北了。吃过早饭,妻子建议乘坐地铁去高铁站。
看着坐在身边马上就乘高铁去学校的儿子,有些难舍难分,心里就很不是滋味,走出地铁站,来到火车站广场,我建议妻子用她手机,给我和儿子在广场拍几张合影照。拍完合影照,我掏出手机一看时间,儿子该去候车室检票进站了。
儿子检完票,通过安检门,背着书包,推着行李箱,向守候在检票口外,我和妻子挥手告别瞬间,我突然感觉胸口有团热乎乎的东西向外喷涌,要不是强咽下去,如果从口中喷涌吐出来,肯定会吓着妻子和儿子。离开检票口,我用手紧紧按着胸口,感觉胸口有些隐隐作痛。
回到家里,妻子躺在床上休息,我为儿子收拾房间,把他脱下脏鞋子、袜子、衣服收拾好,放到洗衣机旁。中午做饭时,妻子问我想吃点啥,我满脑子都在想儿子,感觉一点胃口没有,告诉妻子,我感觉肚子饱得发撑,什么都不想吃。泪水止不住的流了出来。
儿子开学该读大二了,不知因为啥,儿子刚离开,就突然这么想他呢?半月前,儿子告诉我说,老爸,学校25日上课,我抢了23日返校高铁票。心里总是想,儿子很快就离开身边去学校了,总是找时间和理由,跟儿子谈些心里话,教育儿子不要贪玩手机,一定要好好学习。总感觉和儿子有说不完的话。
妻子见我闷闷不乐,就劝道:儿子刚离开身边,儿子大学毕业,不在郑州找工作,长期不在身边,咋办?儿子像鸟儿一样翅膀硬了,就要飞翔了。妻子这样劝导,根本解决不了,我想儿子的念头,只有自己劝自己,自己安慰自己,好男儿志在四方,儿子迟早要飞离身边。
我是一个从来没有进过高中和大学门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农民,喜欢读书和写作,青年时代,靠上山砍柴和上街卖柴草,靠省吃俭用购买回大量书籍,那时农村没有电灯,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挑灯夜战,拼命发奋读书。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尝到读书甜头的我,从儿子呱呱坠地时起,就盼望儿子长大好好读书,考所自已理想的大学,能够超越我这个农民工父亲,儿子还算聪明,6岁时,就能把《弟子规》倒背如流。到了该上小学年龄,由于我们家户口在老家农村,在郑州没有房子属于外来户,儿子想留在郑州上学,必须掏高价“借读费”。
通过朋友介绍,我认识郑州某小学校长,一天,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校长办公室,未进校长办公室前,朋友再三告诉我,见到校长千万不要说,你在新闻媒体工作,随便瞎编个工作,她一听你是搞新闻的,肯定不会接收孩子了。
走进校长办公室,朋友向校长介绍说,这是孩子家长,也是我多年的好朋友,孩子该上小学了,看能不能帮忙安排一下。听完朋友介绍,校长问我,你老家是哪里的,在郑州做生意的,孩子今年多大了。最后,校长听我介绍,是在古玩城做旧书生意的,直接让明天带着孩子来报名。
朋友让我先离开校长办公室,她跟校长商量点事。不用解释就知道,朋友留下来和校长商量,孩子来学校上学,需要交多少借读费。大约10分钟左右,朋友从校长办公室出来了,老远就笑眯眯的告诉我,搞定了,明天带着借读费,带着孩子来报名就行了。
现在看来几千块钱不算啥,20年前几千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儿子没学校上学是我最大心病,儿子有了学校读书,解决了儿子上学问题,多么感谢朋友和这位校长。第二天,我和妻子带着儿子和借读费,在校长的亲自安排下,交完学费,办完入学手续,回家等开学通知了。
干啥吆唤啥,本地户口孩子上学免费,我们这些外来家庭又要租房,又要生活,本来家庭条件就不好,孩子上学还要交昂贵的借读费,这分明是歧视我们外来户,越想越生气,于是便写了篇《在大都市里生活好累》感想,寄给中国青年报社。
半个月左右,这篇文章在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刊登后,让我没有想到是,在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排查文章作者住址,以及孩子在哪个学校就读。那个年代,郑州每个学校都是一个样,外地孩子想进来读书,必须交借读费,只是多少而已,不交借读费孩子没学上。法不责众,大家都一个样,走走过场而已。
6年后,儿子以优异成绩考上理想的初中,为家里节省一笔借读费,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初中一、二年级,儿子成绩基本名列全校同年级前50名,三年级是初中升高中的关键一年,在我放松对儿子监督之下,一天,妻子突然告诉我,儿子常偷我的一人一本夜里玩,一气之下,把一人一本摔稀巴烂。
得知儿子夜里偷着玩一人一本,我拿着晾衣棍子指着儿子狠狠批评一顿,家长会上,儿子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告诫说,儿子学习成绩不稳定,让我配合老师多多监督孩子。果然儿子在初中升高中考试中,以两分之差无缘家门口一所高中,由于妻子为儿子填报志愿时,填写不同意调剂,儿子失去在郑州读高中机会。
儿子失去在郑州读高中机会,本来是妻子填写不同意调剂失去的,妻子却把责任全部怪罪在儿子身上,指责儿子这不好,指责儿子那也不中,并把责任推给我对儿子管教不严等等。为儿子有学上,在妻子老家亲戚帮助下,把儿子安排去县城一所二类高中读书。
从郑州去鄢陵县城一百多公里,来回高速公路过路费,加油费一百多块钱,妻子为了节省接送儿子费用,开学前,安排岳父岳母,为儿子购买回新床、书柜等家具,让儿子住在姥姥家。岳父是个70多岁老人,县城到岳父家是一条大车来小车往20多公里拥挤的乡村公路,让一个70多岁老人,骑着三轮车接送孩子,我坚决不同意妻子的安排。为了儿子的安全,妻子同意了我的建议,由我们自己接送儿子。
开学后,儿子选择了住校,学校规定住校孩子两个星期回家一次,星期五下午放学回家,星期一早晨7点前返校,不能耽误孩子读早自习。学校的规定就是“圣旨”,儿子读高中三年,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风寒雪霜,我和妻子都义无反顾的往返接送。其中的含辛茹苦只有我和妻子知道。
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为了让儿子安心学习,儿子进入高中后,为了杜绝儿子再偷着玩手机,特意为儿子买了部只能接打电话的老年手机。高考前,让我和妻子最担心的是,就是怕儿子不听老师的话,不认真复习,每次去学校接送儿子,儿子坐进车子那一刻,我和妻子千叮咛万嘱咐儿子,记住中考失败的教训。高考成绩出来,儿子果然不负众望,考出超一本好成绩。
明天儿子就要去学校了,儿子去学校前夜躺在床上的我,总感觉舍不得和儿子分开,总感觉还没有亲够儿子,总感觉假期太短、太短,这一夜彻夜未眠。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