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美
郭松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何以为美?回答这个问题,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不局限于某个人的看法。
美的最早形态,是站立的人头戴羽毛或兽角装饰的象形字,象征古人通过装饰展现美感。后来以“羊大为美”,《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认为美源于食物甘美,象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柏拉图说:“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是美的,外貌、衣裳、灵魂、思想。”马克思说:“从那些由于劳动而变得粗美的脸上看到了人类的美。”庄子感叹自然的造化,宣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孔子推崇个人修养,认为“里仁为美”。
美无处不在,可总有人抱怨这世界缺少美,只有敏感的人,才会仔细观察生活的每一道纹理,感知生活中的每一种情绪,无论喜怒哀乐,还是嗔痴爱恨。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而发现美成了精神上的艺术享受。
北京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是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傅杰题写匾额“曹雪芹纪念馆”。曹雪芹曾经在那里清贫度日,感怀家族的兴衰荣辱,他想把记忆中那些了不起的女人写进故事,让她们活在字里行间。一部《红楼梦》说不尽缠绵悱恻,道不完悲欢离合,深厚广博,终成大美。
河南汝州的汝瓷,是瓷器中的稀世珍品。天青色的釉彩,源于五代后周的世宗。有人问世宗:“您喝茶的杯子想要什么颜色?”他望着雨后初晴的天空说:“就要这样的吧”。工匠犯了难,要等下雨、等雨停,要盯着天空看很久,观察天光在蓝和绿的变幻,还要太阳即将透出的淡淡的粉红。不知经过多少次烧制,“云破天晴蓝”总算被固定在瓷器上,成为后世难以超越的终极之美。
康德说:“美是人的主观感受,是对外部世界直观的判断”。比如美好的声音,不仅来自贝多芬、巴赫。寒露,入夜,会听到树叶沙沙飘落,是伴随着秋天最早到来的声响。对于声音,古人比我们更敏感。写了那么多“秋声”的诗词,而我们只是一味地背诵,却忘了直接去聆听。美最大的敌人是“忙”,忙就是“心”的“亡”。只有心静下来,才能看到美。欣赏美的事物,获得美的熏陶,比物质享受更为重要。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俗字,从“人”和“谷”,便是庸常。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当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是美好的话,就显露出恶来。当天下人都知道这件事是善事的话,就显露出不善来。
在这个以美为荣的时代,许多人痴迷于追求外貌的完美,迷失在审美趋同中,忽视了真实的美。而真实的美,在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花难常开,月无常圆,观花、赏月的人都知道,花半开、月转缺其实很美,很多时候事物的真实面目并不完美。白玉有瑕,不掩其质;美人微龅,不损其色,正是因为不完美,才有了独特的自我。每个人的相貌都不同,有的眼睛像母亲,有的鼻子像父亲,追求真实的美,才能找回自我。心灵的美,是魅力的体现。与其追求外表的美,不如追求内心的美。
新晋“女神”詹青云,辩论场上妙语连珠;清华才女武亦姝,诗词大会引经据典。她们的长相也许并不完美,心灵内在的丰盈让她们有独特的美。外表美只风光一时,心灵美才经久不衰。华坪女中学张桂梅校长,势必让深山里的女孩走出去的一腔勇气,何不是心灵美的体现,她内在的美抚平了外表上的褶皱,为她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
《巴黎圣母院》中,吉普赛姑娘艾斯美拉达不仅外表美丽,她还敢于在人群里载歌载舞展示自己真实的美,她救诗人和乞丐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更是她心灵美的一种展现。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到了极点,但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灵,他成了艾斯美拉达唯一的依靠。神父道貌岸然心灵却十分黑暗、扭曲,长时间活在面具之下,即使外表再端庄也遮掩不住他一身的腐朽气息。
人们在追求美的路上,或一叶障目,或乱花迷眼,这只能使人们误入歧途,忽视自我的价值。美不过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漂亮的皮囊只偶尔夺目,善良的心灵才永远动人。
美是奉献,“国士无双”程开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们为国家无私奉献,看淡一切名利。他们是德才兼备的明星,是真正值得崇拜的偶像。美是善良,雨果过生日时,准备开一场派对,许多朋友表示届时会带礼物去,巴尔扎克也有这个打算。巴尔扎克当时债务缠身,经济窘迫。戈蒂耶出于好心,劝他不必带礼物,巴尔扎克感到沮丧。雨果知道此事后批评戈蒂耶,到巴尔扎克住处索要礼物。雨果善解人意,顾及巴尔扎克的面子,不让巴尔扎克在众人面前难堪。尊严是无价之宝,每个人都有尊严。雨果给足了巴尔扎克尊严,体现出雨果的善良,戈蒂耶在对他人表达善意时没有维护巴尔扎克的尊严。美是担当,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时,苏州、松江两地的晚稻因自然灾害颗粒无收,林则徐准备上奏朝廷请求缓征这两地的赋税。不料道光帝在他上奏之前下圣旨训斥陶澍和林则徐。陶澍害怕了,林则徐独自上奏。在封建社会,触犯龙颜,违抗宗旨,轻则丢乌纱帽,重则危及性命。林则徐不考虑个人安危递奏折,为的是拯救黎民百姓。
柏拉图认为,美是绝对的存在,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理想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和谐与比例的结合,强调形体的外在表现。康德提出“美是一种无所求的愉悦”,强调主观体验在美感形成中的重要性。《周易》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力量与和谐之美。唐诗宋词中更是充满对自然美的赞美,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静谧与美好。
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巍峨的高山、辽阔的海洋,还是繁花似锦的春天、银装素裹的冬天,自然界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美。自然之美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其变化与生生不息的过程。如四季更替中展现的生命轮回,给人以无尽的感慨和思考。
艺术是人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从绘画、音乐到舞蹈、戏剧,艺术作品通过各种媒介传达人的情感与思想。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通过对人体的研究和对光影的运用,创造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作品,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美感,更在内容上引发深刻的思考。
人际关系中的美也值得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善良、理解和包容构成人文之美。如亲情、友情、爱情中流露的真诚与关怀,往往能触动心灵。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如鲁迅的《阿Q正传》和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美对人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美能够陶冶情操,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放松心情,还能激发创造力。许多艺术家在自然的启发下,创作出无数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反过来又影响后世的艺术发展。
其次,美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当一个社会中充满了美的元素,无论是自然环境的保护,还是艺术文化的繁荣,都会促进人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美的存在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思考,从而提升生活的质量。
无论追求外在的形象美,还是内在的心灵美,人们都在努力提升自我。然而,追求美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真实的自我,成为一道难题。在社交媒体中,许多人通过滤镜展现理想中的美,忽略了真实的自我。
在追求美的同时,也应当反思美的本质。真正的美不仅是外在的表现,更是内心的真实。一个人的气质与品质,往往比外貌更加重要。只有在内外兼修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美的深层次意义。
无论自然之美、艺术之美还是人文之美,都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美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对美的认识与探索,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还能在其中寻找自我,实现心灵升华。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