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史论选014
——伯夷叔齐的人生亮点是重亲情而不是重气节
文/董元奔(江苏省)
【按】董元奔自2012年以来在各大网站创作了大量史论,短到千字文,长到“万言书”。《董元奔史论选》择其中3000字以内短篇,依据作品内容的历史时序重新校对后选发。
论及中国古代最有气节的隐士,当首推商末周初的伯夷和叔齐。伯夷、叔齐(?-前1042),商末孤竹国君的公子,姓墨。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智,字公达。周武王伐商纣王,伯夷和叔齐拦武王马阻止,但是没起作用。商朝灭亡三年后,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在今甘肃渭源境内),二人耻食周粟,以薇草果腹,不久就都死在山上了。他们隐居期间作了一首《采薇歌》明志。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兮,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伯夷叔齐身上的亮点是什么?气节?我看不是。耻食周粟,就是说伯夷叔齐仇视新生的周朝,那么他们的气节是为已经灭亡了的商朝而存的?如果是的,那就很不合情理。
其一,伯夷叔齐痛恨灭了孤竹的周朝,其实是商和周共同灭了孤竹。伯夷叔齐是孤竹国的公子。孤竹国早在夏朝就有了,商朝建立后归附商朝,且疆域不断扩大,到商朝中期时,其范围大约包括今太行山以东、内外蒙古、东北南部及朝鲜半岛。商末,为了孤立商纣王,周武王极力争取孤竹,纣王自然也会对孤竹恩威并施,孤竹贵族当会分化成拥护中央王朝和拥护周武王的两派。从伯夷叔齐商亡前投奔周武王来看,他们是拥护周的。随着周商之间全面战争的爆发,孤竹疆域成为周商争夺的区域之一。结果周武王占领孤竹西部,也就是今京津冀及东北地区西南部;商纣王的弟弟箕子占领东部,也就是今东北地区东南部及朝鲜。周武王在占领区建立了燕国,后来做个“顺水人情”把箕子占领区封给箕子建立起朝鲜国。此外,周武王还念着孤竹遗民,保留了孤竹的封号,区域限于孤竹的国都及周边地区(今河北卢龙县),面积虽然小,但那是孤竹祖先灵魂立足的地方。既然是商周共同灭了孤竹,伯夷叔齐又何必忠于商呢?如果仅仅是忠于孤竹,那么当初为什么都不愿意在封国存亡之际接任国君,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呢?
其次,伯夷叔齐明知治乱之道,却固执的抱残守缺。伯夷叔齐都是饱学的人,他们很清楚商纣王因为暴政而众叛亲离,也看到了周武王因为布德而众望所归的现实,江山易主已经没有悬念了。他们俩不愿意接任孤竹国君的时候,都离开了孤竹,来到周都,而且在周武王准备出发伐纣的时候能够拦马劝阻,可见周武王是善待他们的。他们在《采薇歌》里居然把周灭商说成是“以暴易暴”,这显然不是他们的真心话。
那么,伯夷叔齐为什么要昧着良心把周朝跟商朝放在一起骂呢?我想这与他们的宗族情怀有关,他们是因为痛惜那么多的宗亲家人死于战乱,才有骂商周,隐首阳的举动的。
商朝人除了信奉至高无上的天帝及其神灵系统,他们还信奉祖先神,而随着信仰的发展,到商朝中后期,人们把祖先神看得比天帝还要重要了。这是西周能够实行宗法制的思想基础,当然,这也是伯夷叔齐眷恋数百年共同祖先护荫着的广大宗亲的思想基础。孤竹老国君还没有死的时候,在周武王还没有亲自领兵攻打商都的时候,商周战争就已经在各地展开了,孤竹国上层存在两派,许多人必然是有的死于纣王的命令,有的死于武王的命令。总之,伯夷叔齐的许多宗亲死于这场战乱,他们当然非常悲伤。
而既然伯夷叔齐投奔周武王了,那么他们在孤竹国的另一派宗亲就必然会有人投奔商纣王,周武王出师攻打商都,灭商之后必然会处死投商的伯夷叔齐的那些宗亲,所以伯夷叔齐才会拦驾试图阻止周武王。可以想象的是,伯夷叔齐投商的那些宗亲大部死于周武王灭商的这最后一战中了,不乏还有被抓获之后,陆续定罪处死的,因为伯夷叔齐遁隐是在周灭商三年后。虽然,周武王保留了孤竹的封号,但是也许国中并没有多少伯夷叔齐的近亲宗亲了,这可能是促成伯夷叔齐恨周的关键原因吧。所以他们既不愿意留在周都,也不愿意回孤竹,而是选择了隐居(其实就是万念俱灭的寻死)。
可以说,伯夷叔齐的亮点不是气节,而是他所具有的浓浓亲情。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