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论是非人与明辨之道

池征遥2025-09-05 02:38:58

论是非人与明辨之道

 

作者/池征遥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句古老的箴言出自《增广贤文》,短短十字,却道尽了人际交往中口舌之害的精髓。千百年来,是非之言如暗流涌动,损人清誉,乱人心智,而传播是非者,其心术之叵测,尤甚于是非本身。此中道理,值得深究。

 

是非之害,甚于刀剑。《论语·阳货》有云:“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孔子将利口之人与邦家覆灭相联系,可见言语之力可摧城拔寨。历史上,谗言误国的例子不胜枚举:战国时期,秦国张仪散播谣言,使楚怀王疏远屈原,终致楚国日衰;南宋时,秦桧以“莫须有”之词陷害岳飞,致使北伐功败垂成。这些“是非人”以舌为剑,以言为刀,其害之烈,可谓“一言丧邦”。

 

何以“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庄子·盗跖》道破天机:“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喜好当面奉承者,往往也善于背后诋毁。此等人物,心术多有不端:或出于嫉妒,如《圣经》中该隐之于亚伯;或源于私利,如《战国策》中谗害商鞅的公子虔;或纯属习性,如《聊斋志异》中许多以传播谣言为乐的角色。唐代柳宗元在《三戒》中描绘的“临江之麋”,正是因众人是非之言而失去自知之明,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古人对于是非之言,早有明训。《荀子·大略》云:“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谣言传到明智之人那里,便会停止。智者之所以能止息流言,在于其有明辨之能。《论语·颜渊》记载孔子之言:“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那些像水一样渗透的谗言和急切的诽谤,在智者这里行不通,这就是明辨的智慧。

 

如何识别并远离“是非人”?《格言联璧》给出答案:“观富贵人,当观其气概;观贫贱人,当观其度量;观是非人,当观其心术。”观察喜好传播是非者,要看其内心动机。三国时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劝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其中就包括远离那些搬弄是非之人。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更直言:“遇沉沉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沉默寡言却心怀叵测者,更要防备那些自以为是、喜好议论他人者。

 

面对是非之言,君子之道当如何?《礼记·曲礼》有云:“公庭不言妇女,入里必式。”在公共场合不谈论妇女之事,进入乡里要遵守规矩。这种谨慎言行的态度,正是避免成为“是非人”的要诀。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许多因口舌招祸的案例,他在评论唐玄宗时期李林甫的谗言时叹道:“谗夫似贤,美言似信。”那些说人是非者,往往表面上显得很正直;动听的言辞,听起来好像很可信。这正是“是非人”的可怕之处——他们善于伪装。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极快,“是非”的传播更是如虎添翼。网络上的流言蜚语,媒体中的不实报道,职场里的闲言碎语,无不考验着每个人的明辨能力。此时此刻,我们更应当铭记古训:“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同时也要反省自身:是否曾在无意间成为“是非”的传播者?《孟子·离娄上》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有时候,我们以“为你好”为名,行传播是非之实,这尤其需要警惕。

 

真正有智慧者,不仅能识别“是非人”,更能管住自己的口舌。《圣经·箴言》云:“生死在舌头的权下。”言语既能建造人,也能摧毁人。唐代白居易在《读老子》诗中写道:“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明白的人不多言,多言的人不明白。这种沉默的智慧,与道家“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思想一脉相承。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各种“是非人”,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定力。《菜根谭》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可以远害。”不责备别人的小过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记恨别人的旧恶,做到这三点,不仅可以培养品德,还可以远离灾祸。

 

当我们能够识破“来说是非者”的真面目,当我们可以管住自己的口舌,不成为“是非人”,我们便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道。这或许就是古人留给现代人最宝贵的启示:在口舌的深渊前,懂得止步;在是非的迷雾中,保持清明。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