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昆明“九巷十三坡”

郭松2025-09-05 01:42:13

昆明“九巷十三坡”

 

郭松

 

昆明是一座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名城,有多少条街巷恐怕很少有人说得清,但是翠湖周边有多少条巷坡是有据可循的。其中的“九巷十三坡”像一则则短小的随笔,记载着昆明的过去与现在,呈现出烟火气与文化气十足的韵味。

“九巷”的划分是在清朝及民国时期,“十三坡”的划分是在明清时期。“九巷”为丁字坡、贡院坡、小吉坡、先生坡、西仓坡、仓园巷、沈官坡、桑梓巷、荩忠寺坡。“十三坡”为丁字坡、贡院坡、小吉坡、先生坡、西仓坡、沈官坡、荩忠寺坡、北仓坡、学院坡、篦子坡、永宁宫坡、牛角坡、熟皮坡。虽有“九巷十三坡”一说,但“九巷”和“十三坡”有重叠——丁字坡、贡院坡、小吉坡、先生坡、西仓坡、沈官坡、荩忠寺坡,既属于“九巷”又属于“十三坡”。

丁字坡,云南大学门口,有一个丁字型坡道,曾经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的校门是面对丁字坡的。清朝时期这里就热闹非凡,参加考试的人从北城门沿丁宇坡而下到贡院考试。一面紧挨着云南大学校园,另一面有些石台阶,是考试人的必经之路。

贡院坡,明清时期,就在今云南大学内,因为在贡院门口,所以叫贡院坡。因旧时居住在文林街、青云路(今文林街往翠湖方向临近青云街一段)及周边的考试人前往贡院都经过这个坡而得名。现在这条坡上,有卡夫卡的咖啡香气,还有独具特色的橡皮书店。

小吉坡,翠湖北路至文林街之间,清朝中后期,大量官吏士绅在斜坡两侧建造庭院,形成聚居区,命名时选取“吉”字呼应群体身份。“吉”字取自《周易》“吉者,善也”之意,体现传统的安居乐业追求,用“吉”字来命名寓所旁的坡道。

先生坡,南起翠湖北路,北至文林街,明清时期驿馆云集,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期间,有不少教授、学者、作家、诗人寓居于此。在附近居民的眼里,这里住满了“先生”,便称为“先生坡”。如今,先生坡在历史的光辉下崭新升华,这条坡道变为翠湖边富有历史韵味的街巷景观。

西仓坡,东起翠湖西路,途径府甬道西至钱局街,得名于旧时钱局街中段的大西仓粮仓,民国时期曾有一些院落作为西南联大教师的宿舍,闻一多曾居住于此。如今紧挨云南师范大学幼儿园旧址和闻一多殉难处纪念碑,坡道旁,居民穿梭,步行买菜、散步、遛狗。

沈官坡,在翠湖南路入口处,明代江南富豪沈万三因触怒朱元璋被发配云南充军。因与镇守云南的沐英交好,一家人被安置在现今中和巷北段,得名沈官坡。如今的中和巷中,沈官坡一带是居民区,也有几家茶室、酒吧。

荩忠寺坡,在翠湖南路东段,得名于清代供奉关羽并祭祀阵亡官兵的荩忠寺。民国时期,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黄毓英,在荩忠寺遗址上修建黄公祠,荩忠寺坡也改名为黄公东街。如今这一带为居民区,紧挨云南解放纪念馆。

学院坡,也叫大兴坡,在圆通街与青云街交会处。因清康熙年间在坡南侧的积善街修建了“云南提学使署”而得名,现坡脚设有李公朴先生殉难纪念碑。坡的一侧是居民小区,另一侧则是珠宝店、茶叶店和推拿养身店。

北仓坡,从丁字坡顶顺北门街往下走一百多米,看到一个再向上的坡。因靠近北城门,北段又靠近雍正时建的小惠仓粮仓,故而得名。路边居民区涌现出青春气息的小店,融入北门街的活力。

仓园巷,清末因一菜园得名,居民称为“菜园子”。邻近“大西仓粮仓”,方言中“菜”“仓”音相近,谐音成“仓园子巷”,后简称“仓园巷”。而今,市井烟火重生。顺路农贸市场,小吃、水果、餐馆、商店,熙熙攘攘,令人心生温馨。

桑梓巷,清代曾名“大桑子巷”,后因谐音演化为“桑梓巷”。“桑梓”常用作比喻家乡,出自《诗经·小雅·小弁》中的“维桑与梓,毕恭敬止”。

篦子坡,旧时吴三桂奉清廷诏书在此逼迫永历帝自缢,后人因此事以谐音将篦子坡叫成“逼死坡”。如今,周边道路通往翠湖,连接着翠湖公园、翠湖宾馆和云南起义纪念馆。

永宁宫坡,得名于宋朝时期修建的供奉岳飞的永宁宫。民国时期,永宁宫坡一带逐渐成为居民区。彼时的民主人士宋嘉晋在此修建“东苑别墅”,即现今的“一栋洋楼”。

牛角坡,因从坡顶向下看,整条巷形似牛角而得名。清末,以巷内建有姜孝子祠堂得名“崇孝巷”,后改称“节孝巷”。1926年11月7日,中共云南第一次党员会议在节孝巷39号举行,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正式成立,并将节孝巷这里作为活动地点。

熟皮坡,昔日熟皮坡,杉树掩映,人们常到此处砍树做材料,剩下的树皮堆积坡道,便称此坡道为“树皮坡”。后来这一带聚集了许多手工制皮作坊,于是树皮坡又演变成了熟皮坡。

如今的“九巷十三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不再是单纯的历史遗迹,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将昆明的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融合。咖啡馆、书店、花店等特色店铺的入驻,为这些古老的街巷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市民与游客在这里感受到了昆明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