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井冈翠竹

郭志锋2025-09-05 01:36:10

井冈翠竹

 

作者:郭志锋

 

袁鹰的散文名篇《井冈翠竹》,许多人耳熟能详。有人说,竹子最美的地方是竹身,因为她修长、挺拔;也有人说,竹子最美的地方是竹叶,因为她翠绿,充满生机。

其实,竹子最美的地方不是这些,它不在迎风招展处,也不在万人瞩目间,却在默默无闻的地方。这,就是埋在土里的“竹鞭”。竹鞭,静静地躺在土里,虽然不引人注目,但是最富有活力,鞭上有节,节上生根。只待节气一到,竹鞭就生发出无限的竹笋,一个个新生命随即破土而出,向着天空开始希望的歌唱。

一节竹鞭一支花,有人将竹鞭称为开在土里的“花”。

这花,娴静、内敛、坚强,最重要的是,正因为竹鞭的默默奉献,她将自己无私地给了新的生命,从而催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希望,才有了绵绵不绝的满山翠竹。

每当踏上井冈山,凝望着这漫山遍野的翠竹时,我总会想起那些开在土里的“花”,耳边总会响起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一张张坚毅的脸庞也随之呼之欲出。     

我看见伍若兰使着双枪向着山脚下冲锋;看见贺子珍挥舞着大刀对着敌人猛砍;看见康克清抬着担架奔赴战场……我看见曾志、彭儒等许许多多的女红军战士扛着长枪和大刀,英勇地杀向敌群,鲜红的旗帜迎风招展。

硝烟散尽,喊杀声渐渐远去。转眼间,她们矫健的身影化作了一棵棵碧绿的井冈竹。接着,又变化成一朵朵开在土里的“花”,正以柔美之躯,默默地孕育着崭新的未来……

 

 

伍若兰,这位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毕业的漂亮女生,将鲜活的生命献给了大井冈,与井冈大地融为一体,变身为挺拔的翠竹,成就了一段永垂不朽的美丽传说。

当时,军中口口相传:古有花木兰,今有伍若兰。这位巾帼英雄,善使双枪,百步穿杨,先后参加了井冈山上的七溪岭、黄洋界等多场保卫战,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完全不顾自己还是一位孕妇。1929年,她下山不久,不幸被捕。敌人绞尽脑汁,绳子吊、杠子压、灌辣椒水……用尽了种种酷刑,却没有动摇这位女共产党员的革命信念。一天深夜,敌人再次将她高高吊起,往她的嘴里猛灌辣椒水,刚刚流产的她一时昏了过去。可是苏醒后,她的第一句话却是:“要想从我嘴里得到你们所需要的东西,除非日从西方出,赣江水倒流!”敌人气急败坏,最后残酷地杀害了她,还把她的首级挂在赣州城门示众。牺牲时,伍若兰年仅26岁。

如今,在伍若兰被捕的地方,又生长出一片又一片生机盎然的翠竹。或许伍若兰的一缕芳魂,依然环绕着五百里井冈。就像那些砍不断、挖不绝、烧不尽的竹鞭,依然深藏于千山万壑,等到春天,又将破土而出,长成蕴含着无穷力量和活力的竹林!                      

 

 

1928年,由于中央推行错误路线,尚是中央委员的毛泽东遭受到种种不公待遇,心情一度低落。

贺子珍,犹如一位红色天使,降落在毛泽东的身边。她默默无闻地陪伴着毛泽东,与他站在一起,共担风霜雨。作为“永新一枝花”,贺子珍开放在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岁月里,出现在毛泽东最需要的时候。这场井冈山上的旷世奇缘,仪式竟格外得简单,没有像样的酒席,没有崭新的婚房。只有袁文才高兴地张罗着,比平时多做了几样土菜,几个人围在一起喝了几杯土产的米酒。但两人不在乎物质上的缺乏,心连心,肩并肩,一起投身于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创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在贺子珍陪伴的日子里,毛泽东奋力驱逐心中的阴霾,挥笔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提出了“工农包围城市、实行武装割据”的革命实践道路。贺子珍,这位从竹林里走出来的姑娘,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添上了一抹最亮丽的色彩!

井冈山下后,贺子珍随同毛泽东转战南北,参加长征、负伤住院、远赴苏联,从此与毛泽东天隔一方,孤独守望。漫漫几十年,贺子珍身上带着受伤后未取出的弹片,忍受着失去五个儿女的巨痛,隐居一隅,悄悄度日。

1959年夏,在风景秀丽的庐山上,贺子珍与毛泽东相隔22年之后再度会面。贺子珍一见到这位在井冈山上相识相恋的亲密爱人、现任的共和国主席,泪水纵横,竟哽咽不能语。谁能懂得,她此刻的心情?作为女人、母亲和妻子,她内心的苦涩,又能向谁倾诉?

更不能料想,22年阔别,22年等待,只盼得一个多小时的晤面。庐山匆匆一别,竟成了他们的永诀。

此刻的贺子珍,早已选择了平淡,远离了高处,就像藏在土里的“竹鞭”,隐忍、忠诚,无怨无悔。无疑,作为“永新一枝花”的贺子珍,前半生长得风姿绰约,就像井冈山上那些美丽的翠竹。然而,她的后半生仍然可歌可泣,虽然过得很寂寞,很艰辛, 但她却长成了坚强的“竹鞭”,带着井冈泥土的清香,从未褪色,信念也从未枯萎,依然还在井冈山上挺立。

 

 

翠竹,不畏寒威,不择风土。什么环境都不能改变她的本性。曾志,就是一位具有“竹”特性的红军女战士。

曾志,长相秀美,气质优雅,本在湖南衡阳读师范,过着安逸的生活。1928年4月,这位湖南宜章县的首名女党员,迎着革命的召唤,随同部队向着井冈山进发。

她怀着身孕,居然跟着男人们一起抬木头建设小井医院,她担任后方总医院的党支书,跑前跑后救护伤病员,娇柔的身躯暴发出无限的活力。十一月的一天,曾志肚痛发作,足足挣扎了三天三夜,终于产下一名男婴。其后,她相继患上了乳腺炎、产褥热等产后疾病。由于缺医少药,她多次发高烧昏死过去。孩子因为没有奶水吃,生命也极度虚弱。战友们都以为她很难抗过这一道道死神关,哪知曾志在病了二十多天后,竟然侥幸逃脱了死神的枷锁,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事后战友们说,因为曾志与井冈山有缘,井冈山是她的人生福地。战友们又说,主要还是因为曾志的坚强不拔和无所畏惧,才最终吓走了死神。曾志就像山里的“竹鞭”,让战友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也看到了新生和希望。那个新生的孩子后来也留在了井冈山,成了一名农民的儿子,名叫蔡石红。

1998年,曾志在北京去世。6月30日,曾志的骨灰盒在北京家人的护送下来到了井冈山。等待已久的蔡石红,见到母亲的骨灰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小的时候,母亲没能给他关爱,现在,她要在井冈山上常年陪护着他。

依照曾志的遗愿,孩子们把曾志的骨灰撒在小井红军医院烈士墓旁的僻静山坡上。他们在一块三角形的墓碑上镌刻上“魂归井冈”。现在,那儿生长着大片青翠欲滴的竹林,风儿一吹,“沙沙”作响。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烈士纪念碑、在北山公园……抬头四望,岁月早已磨灭了女英烈们的芳踪。那些曾经美丽的青春,曾经动人的笑容,也已经不再复活。活着时,她们是坚挺的翠竹;即使倒下了,她们也要化作“竹鞭”,开成土里的“花”,去孕育新的生命和美丽,从而永远守护着这块红色的热土,守护着她们热恋的家园和亲人!

 

(原载2024年8月9日《江西政协报》)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