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啊沈阳
作者:岳晓伟
夜色沉下脸的那一刻,我深深感知夜存在的理由,尽管它不够绚丽,但有星光,月光的点缀,也够心满意足。生活尽管不够如意,但有诗歌的点缀,也算靓丽,如人生路上的小小惊喜。流星划过夜空,一个生命即将终结,冉冉的星光升起,一个生命即将开始,天地间就这样,永无休止的重复着。有阳光的存在,给万物带来希望,与光亮,光亮下,一切是那么的柔和,与光彩夺目。
那时的惊喜是平原与丘岭起伏,在东北辽宁首山,有平原,有丘岭。让人的心如骏马般奔腾在广阔的平原上,在丘岭又戛然而止,如旋律的转换,然后徒步走上丘岭,如云里雾里,好壮观呀。我把感动与激动埋在心底。那是对东北的感情。首山有一个小火车站,我看到人们,高高兴兴地提着饭盒,里面盛着中午吃的饭菜,去上班。他们从首山上火车,到沈阳去上班,下午下班,再从沈阳乘火车返回首山。这是为了方便人们上下班,而开通的火车,就跟公交车一样方便。
人们精神面貌很好,快乐写在脸上,我感叹,我也在上班,我怎么没有人家快乐。有谁知道,东北曾是共和国的娇子,是共和国的重工业基地,当时的东北引领着全国工业发展。 我深有感触,东北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欢乐向上,是我学习的榜样。东北女性很漂亮,女性更为好强,可能是满族人固有的品格,她们对音乐的热爱,感染着我。
她们爱唱红歌。在东北,人们常常为能精通一样乐器而自豪。唱红歌,这些都与爱国主义教育分不开的,他们知道感恩祖国,知道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知道当年的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与日军进行艰苦作战,那时由于日军封锁,抗联战士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孤军作战,看不到希望,有人悲观,消沉。那种精神打击,是常人难以忍受的。那时唯一的希望是歌声,歌声是战斗的号角,是战胜日军的强大力量。赶走侵略者,为民族解放,为了祖国而战斗,这就是精神力量。而且身后有强大的人民,当抗日歌曲唱响的时候,抗联战士从密营出击,配合各路抗日武装打击日军,战胜日军,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东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党的正确领导,东北进入了快车道,走在全国前列,引领着全国经济发展。那是一种奋进的力量,如眼睛一样深远,与充满希望。美好的生活,写在脸上,如月亮荡漾在蓝色海洋般的天空里。我喜欢听歌曲“沈阳啊我的故乡”,那种自豪,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深感染着我。
那时的东北是多少青年人向往的地方, 知识青年精神饱满进入黑龙江的北大荒,让北大荒变成了粮仓。同时也有美好的插曲,那就是爱情故事了,由于爱情产生了感情,就有了多少凄然与美丽。在全国各地都能听到东北口音的人,尤其大西北很多,那是当年东北支援大西北时过来的,辽宁沈阳人最多,如今他们已经慢慢老去。每当在街道上见到他们我都会驻足,思索。感恩他们,不远千里从富饶的黑土地来到贫瘠的大西北,正是他们的支援,才有了一座座城市工业的的崛起。
最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兰州一个叫河口的小镇,有一个纤维厂,厂子已倒闭多年,但还有十几个保安,日夜轮番守护着这个厂子里面的设备,我看他们每天早晨都要走正步训练,有时还要消防演练,依我看,这里面的废旧设备,当废铁买,充其量超不过十万块钱。但他们不卖,如果卖了就丢了灵魂,就失去了精神寄托。
尽管倒闭,但这个厂子像满血复活一样,有一部分职工照样在办公室里面上班,其他没上班的都给买了社保,退休可以拿退休金。它是怎样生存的呢,生存之道又是怎样的呢?厂子有大片大片的空地,它是把空地和库房租给了三家单位,它是靠收租金养活了厂里所有人。每次在街道上都能碰见东北口音的人自豪地说他是纤维厂的,已经退休,拿着退休金了。在小广场锻炼的还有跳舞的有东北口音的男女退休职工,都自豪地说自己是纤维厂的,纤维厂的办公室里每当过节时,还能传来自豪欢快的歌声。我感叹,啊!良心企业呀!东北人的优良传统已灌输进了企业,让每一个职工都端起自豪的饭碗。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