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滇西抗战,碧血丹心

郭松2025-09-02 21:24:28

滇西抗战,碧血丹心

 

郭松

 

大学毕业到部队后才知道这段历史,中国远征军的抗战竟然是从溃败开始的,随之沦丧的是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东部城市相继沦陷,出于打通国际援华通道的战略考虑,国民政府批准云南修筑连通缅甸的公路。

1938年8月,起于云南昆明、止于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贯通,围绕这条大动脉的争夺,滇西由战略后方变为抗战前线。1941年12月,中英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组建远征军,准备入缅作战,却遭英方迟滞。直到1942年2月仰光危急,英方才请求远征军入缅作战,国民政府遂令远征军10万余人入缅作战。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参战,因英军怯战一退再退,使中英联合作战计划一误再误。尽管前有戴安澜第200师浴血坚守同古,后有孙立人新38师营救英军取得仁安羌大捷,但在日军轻取腊戍、断我退路后,远征军溃败。一部退入印度就地整训,成为日后反攻缅北主力的中国驻印军;一部绕道穿越野人山回国,被饥饿、瘴气、蛇蝎等折磨,死者无数;还有的沿滇缅公路回撤。尾随而至的日军趁机闯进国门,直扑怒江。危急时刻,远征军独立工兵24营炸毁惠通桥,将日军阻隔在怒江西岸。

远征军损兵折将,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战死,10万大军伤亡过半。共产党高度赞颂戴安澜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壮烈业绩,毛泽东为其赋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1942年5月,日军沿中缅边界向滇西进犯,畹町、芒市、腾冲、龙陵等地相继失守。远征军依托怒江天险阻击敌人,敌我双方隔江对峙。1944年5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争进入反攻阶段,远征军在卫立煌将军率领下率先在滇西发起战略反攻,以配合盟军太平洋战场的反攻,滇西反攻战就此打响。

滇西反攻战从1944年5月11日开始,至1945年1月27日结束,以我方伤亡64000多人的代价,歼敌27000余人取得胜利。滇西反攻战最早将敌人赶出国门,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心;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为抗战最后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支援和配合了盟军在印缅战区和太平洋战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4年春,日军根据我军的调动及部署,预测远征军将在近期发动反攻,巩固工事,修整道路,囤积粮食,加强兵力部署。怒江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平时渡江就十分不易,在敌军踞守之下渡江就更加困难。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2万多名勇士在夜幕掩护下,从北起栗柴坝渡口,南至三江渡口的150多公里内的12个渡口,发起大规模强渡怒江战斗。在美军第14航空队的支援下,渡过怒江,攻上高黎贡山。远征军经过40多天的渡江攻击作战,将龙川江以东盘踞高黎贡山的日军全部肃清。

6月中下旬,远征军对腾冲形成包围态势,7月27日攻占腾冲屏障来凤山,扫清外围据点。日军龟缩到城内,凭借坚固城墙和城内30余处堡垒,作困兽之斗。远征军在炮兵和空军支持下,在城西南发动进攻,摧毁碉堡,8月3日攻入城内,遭敌人反扑出城。美军飞机轰炸四周城墙,炸开13处缺口,双方在城墙破缺处展开拉锯战。8月17日,远征军从城西南及南门等处,大举攻城,突入城内。日军利用各种建筑和明碉暗堡顽强抵抗,双方展开巷战。远征军逐房逐屋争夺,双方进行白刃肉搏,平均每天牺牲四五百人。腾冲攻城战历时近2个月,远征军阵亡达8000余人。9月14日,远征军肃清零星日军,胜利光复腾冲。

6月4日,远征军主力向松山发起攻击,敌人凭借坚固工事拼死抵抗。远征军经过一个多月的多次强攻,仍不能攻破敌人主阵地,采用地下爆破的方式摧毁敌人堡垒。从8月3日起,远征军每天昼夜不停地在松山顶峰周围袭扰敌人,掩护工兵营掘壕作业。工兵营在松山主峰敌阵地下约30米处掘进一条“Y”字形地道,构成两个炸药室,填装约3吨炸药。8月20日,远征军万炮齐发,步兵发动佯攻,引诱附近日军进入堡垒,起爆炸药,我军随即冲上阵地,与残存敌人反复拼杀,打退反扑敌人。在打扫战场时,发现有60对远征军战士与日军紧紧抱在一起,战斗之惨烈可想而知。至9月7日,历时3个多月的松山战役结束,打开了反攻龙陵的通道。

6月5日,远征军发起对龙陵的进攻,短短5天就肃清了龙陵城外敌人,并一度攻进县城。不料城内700余日军依靠堡垒发起反攻,远征军伤亡惨重,被迫后撤待援。与此同时,3000余日军大举增援龙陵,远征军在龙陵城外与日军展开激战,双方损失惨重。8月14日,远征军在炮兵和美国空军的配合下,从东、北、南三面向日军据点发起围攻,再度占领城外日军阵地,控制了龙陵至芒市、腾冲的公路。日军为了打通公路,再次向龙陵增兵,发动疯狂反扑,各据点先后落入敌手。远征军急调后援部队,与敌人展开厮杀。11月1日,在炮兵和美国空军的支持下,远征军从四面八方突入龙陵城,残敌被三面合围,无力再战,连夜向芒市溃败。3日,远征军进占龙陵县城。龙陵战役历时近5个月,远征军发起3次攻击,日军2次增援反攻,双方在龙陵附近展开包围反包围的大会战,是整个滇西战役中时间最长、投入兵力最多、战斗最惨烈的战役。随后,远征军乘胜追击,相继收复芒市、遮放、畹町,怒江以西沦陷两年多的国土,至此全部光复,滇西反攻战获得全胜。

多年前,我和两位战友驱车翻越高黎贡山,亲身感受到远征军冒死仰攻的惨烈。日军的防御阵地依山势层层抬高:马鞍山、小横沟、灰坡。灰坡的主阵地设在山的棱线位置,火力可覆盖山下广阔区域。试想雨季仰攻,漫天风雨裹着弹雨,遍地泥泞和着血水,大量伤亡是前进必付的代价。

时值5月中旬,海拔六七百米的怒江河谷闷热难耐,可翻过灰坡再往上至冷水沟,海拔抬升至3000米以上,竟是遇雨成冬的气候。没有携带御寒被服的士兵,面对连日阴雨、严寒、饥饿、高海拔等因素叠加,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从灰坡到片马,从大塘子到红木树,每一路仰攻都是血战。

日军第56师团在怒江以西盘踞两年,围绕滇缅公路精心布防,主要支撑点即松山、腾冲和龙陵。远征军反攻的三场关键战役,打的正是日军这三处要点。要点工事坚固,体系完备,像是蛰伏在远征军前进道路上吞噬生命的巨兽。比如松山,高耸在怒江西岸,山顶炮火可控制滇缅公路70余公里路段。日军第113联队拉孟守备队将松山打造成一座军事要塞。

第11集团军及第8军围攻松山3个月,伤亡很大。转机出现在8月,荣1师接替新28师担任主攻,将日军阵地按天干地支逐一编号,挨个拔除;打到子高地前时,发现阵地中央有个超大地堡,不得已祭出奇招:整体爆破。荣1师第3团阵地距子高地主堡不足200米。自8月3日起,第8军所属6个工兵连轮番上阵,在步兵掩护下进行坑道作业。经过半个多月昼夜施工,将坑道挖掘至日军主堡下方,填放进3吨炸药。8月20日上午,随着一声令下“起爆”,主堡连同数十名日军瞬间灰飞烟灭。这是松山战役的转折点,远征军由此取得居高临下优势。

末日将临的日军更加疯狂,以致最后投入战场的第103师309团伤亡最大:担任主攻才几天,3个营长全部重伤,部队损失达三分之二,其中第3营一仗伤亡200多人,且以刀伤居多,是肉搏战中被日军刺伤、砍伤的;打到最后,团长及代理团长也先后负伤,只能将所剩无几的兵员和阵地交由荣3团指挥。

第198师594团团长覃子斌,在攻打高黎贡山北斋公房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因山高坡陡无法及时下送而流尽最后一滴血。预备第2师5团团长李颐,在腾冲巷战中靠前指挥,不幸被日军狙击手击中,牺牲在腾冲光复前夕。强渡怒江的战前动员会上,他曾激励官兵:“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为了国家民族的生存,我们要死得像个军人的样子!”

第20集团军经历大小战役40余场,毙敌大佐以下军官100余名、士兵6000余名,自己亦伤亡军官1234名、士兵17075名。第11集团军及第8军参战部队伤亡总数达7773人,与毙杀日军1280人之比,约为6.2比1。腾冲的国殇墓园里,矗立着一座滇西抗战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安葬着19位盟军人员。美军中尉夏伯尔牺牲在攻打高黎贡山灰坡的战斗中,是反攻开始后阵亡的第一位美军联络官,年仅22岁。

“飞虎队”是对美国援华空军的称呼,在云南人尽皆知。从1942年到1945年,这支最初只有100架飞机、250人的志愿航空队,发展成为超过2万人和1000架作战飞机的美军第14航空队。他们与驻印度的美军第10航空队一起,掌握了中缅印战区的制空权;穿梭在“驼峰航线”上的美国军机,为中国抗战付出巨大牺牲,有超过500架运输机坠毁和失踪,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及机组人员约1500多人。

滇西抗战纪念馆里,有一件美军飞行员的飞行服,背上缝着一块绸布,上书12个汉字——“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这是当年广为人知的“血幅”。日寇占领腾冲期间,美军一架战机在腾北失事,飞行员卡尔尼成功跳伞。当地村民及时救助,护送他翻过高黎贡山,移交给保山的美军联络组。

许多青壮年参加担架队、运输队,冒着枪林弹雨前运弹药,后送伤员。当远征军急需将囤在户帕的60万斤军粮运至前线江苴街时,腾冲10个乡镇出动2000多人,其中不乏妇女和老人,而妇女多是小脚,有的还抱着娃娃。户帕远在怒江东岸,跑一趟近百公里。时值雨季,运粮队伍冒雨跋涉,途中死亡超过200人。整个滇西反攻,腾冲出动民夫46000余人,死亡1300余人。难怪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战后感慨:“反攻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半是将士用命,力摧强寇,半是民众大力支持之功。”

滇西反攻过程中,日军虽不乏战术性反击,总体上却处于防御状态,唯独“断作战”是凶狠的战役进攻。远征军以牙还牙,死打硬拼。战斗胶着阶段,卫立煌果断将总预备队第200师和腾冲方面的第36师调至龙陵增援。进入9月中旬,当松山、腾冲被相继攻克后,日军“断作战”行动宣告失败。随后,第11集团军第三次围攻龙陵,终于锁定胜局。

每个日本师团都有汉字代号,第56师团的代号是“龙”。“龙兵团”葬身龙陵,也是这群侵略者的宿命。乘胜追击的远征军相继收复芒市、遮放、畹町,将残敌全部打出国门。此前,以中国驻印军为主的中美混合支队在缅北全歼密支那守敌,先后攻克八莫、南坎,正向滇西方向挺进。1945年1月27日,远征军与驻印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两支劲旅次日在国门畹町举行中印公路暨“史迪威公路”通车典礼。

在龙陵战役包括随后的芒遮畹追歼战中,日军伤亡12204人;远征军官兵伤亡37548人,另有3069人失踪。与日军伤亡数之比,远征军战龙陵也属代价高昂的“惨胜”,“惨胜”也是胜。从“惨胜”的血色中浮现的,是自强不屈、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8.3万平方公里国土收复,西南国际交通线重新打通,远征军完成历史使命,奉命于1945年3月回国,4月撤编。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