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婆”与“绝活”
作者:以东
一件网购T恤宽松肥大,本以为只能压箱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走进街角那家不起眼的改衣店,却意外收获了一段令人回味的对话。店主是位中年女性,梳着利落短发,十指在布料与针线间翩跹游走,剪刀起落精准利落。不过十分钟,原本松垮的T恤已变得熨帖合身,针脚细密如天衣无缝,几乎看不出修改痕迹。
我忍不住好奇,问她这手艺师从何人。她直起身爽朗一笑,眼角的细纹里荡漾着自信:“哪用专门去学校学?不过是做久了,熟能生巧罢了!”这句朴素的话语让我当即想起课文《卖油翁》,脱口道:“您这可真是现实版的卖油翁啊!”她眼睛一亮,俏皮应道:“那我就是‘卖油婆’咯!”
这段偶遇,如石入静湖,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久久回荡着“熟能生巧”四字的千钧之力,也让我想起自己常对教师们提出的期待——要有属于自己的“绝活”。在教育领域,“绝活”从来不是浮华虚饰的噱头,而是能真正破解教学迷思、点亮学生心灵的硬核本领。有的教师善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拆解晦涩知识,将令人头疼的数学公式化作鲜活的生活叙事;有的精于班级治理,面对顽皮学生从不厉色呵斥,而是以巧妙引导让课堂既活跃又井然有序;还有的擅长识才育英,能从平凡作业中窥见学生天赋,为他们搭建绽放自我的舞台。这些“绝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备课、授课、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不断淬炼、沉淀、打磨而成,恰如那位“卖油婆”,于万千次穿针引线间臻至化境。
实则,何止教育行业?每个领域皆需这等“绝活”,皆需一群愿在专业土壤中深掘不止的躬耕者。在市井街巷,除了改衣店的“卖油婆”,还有凭一把剃刀留住老主顾的理发师,他能精准铭记每位客人的发型偏好,甚至依其脸型、发质给出度身定制之建议;有在美食摊坚守十几二十载的鸭酱师傅,酱料在他手中调熬搅拌、一气呵成,制成的鸭酱色浓香醇、咸鲜回酸,令人甘愿早早排队只为这一味执念。
在更辽阔的疆域,“绝活”更是驱动行业裂变与革新的内核动力。科研工作者于实验室中穷理尽微,在无数次挫败后迎来豁然开朗,他们的“绝活”是对真理的固执叩问——无论是攻坚量子计算纠错码、破译基因编辑指令,还是引领人工智能向深层跃迁,皆需这般如琢如磨的执着;医生在无影灯下全神贯注,以精湛医术与死神博弈,他们的“绝活”是积年累月的临床积淀和对生命的深刻敬畏;工匠在车间里精雕细琢,将凡材化为艺术,其“绝活”源于对毫厘之差的极致把控与匠魂的坚守。
“卖油翁”的故事穿越千年仍激荡人心,正因“熟能生巧”背后,蕴藏着各行各业从业者最本真亦最珍贵的信仰——对专业的热爱、对技艺的淬炼、对责任的担当。无人能一蹴而就练就“绝活”,就如那位改衣店主,或许也曾面对歪斜针脚倍感挫折,却从未止步;犹如那些优秀教师,或许也曾深陷教学迷思,却始终探索前行。
生活从不乏“卖油翁”“卖油婆”,他们或许默守平凡岗位、无耀眼光环,却以一身“绝活”点亮人间烟火,为行业进步注入温厚而坚实的力量。你我亦然——无论身处何领域,若能秉持“熟能生巧”之信念,在专业道路上孜孜深耕,终将炼成属于自己的“绝活”,于平凡一隅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华。
2025年9月2日
作者简介:以东,本名梁耀鲜,壮族,广西田东人,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写给小城》《诗意烟火》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