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玉华山物语

郭志锋2025-09-02 18:54:22

玉华山物语

 

作者:郭志锋

 

远看,云雾缭绕,峭拔的身躯时隐时现,这是大写意的水墨丹青,意境迷离而神奇;近观,鲜花漫山遍野,又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明亮而润泽;等到进入她的怀抱,与之紧密接触,才发现原来是一幅线条细腻、轮廓鲜明、用色明艳的工笔画!

 

这就是“淦北挺奇峰,如浪逼天浴”的玉华山。

 

在雄奇的玉华山面前,越野车沉闷地吼叫着,显然力不从心。下车后,抬头仰望,猛觉得“绿海”汹涌,瞬间将我们淹没。流淌的色彩铺满山体,点缀着碧波绿浪,既给玉华山戴上了耀眼的皇冠,也给她系上了闪亮的腰带。

 

越往上,山路越陡峭。罗洪先说:“舒舒卷卷云千里,曲曲弯弯路一条”。的确,在云雾迷漫的山路上,一个个人,就像一只只蚂蚁在伏地爬行。

 

有人以为,玉华山不过是赣中第一高,号称“赣中屋脊”。其实,玉华山非但有着鹤立鸡群般的地理海拔,而且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神海拔,内涵丰富而深刻。她是一位神秘的智者,因为阅尽了万年沧桑,所以能看透世间的真谛。否则,虞集、王阳明、罗洪先、刘崧、刘同升……众多文人俊杰何以心怀虔诚、接踵而来?

 

石梯如绳,螺旋其上。曲曲折折,直入云霄。拾级攀援而行,可谓步步登高。如果走得累了,不妨驻足赏景。此刻,回头一望,视野被拉得无比辽阔,千山万壑,似乎伸手可抱。

 

路两侧灌木丛丛,山花灿烂,步步成景,景景各异。最引人注目的,当然要数映山红。山下,早已消形匿迹。而玉华山,却是奇特所在,赫赫然遍地映山红。这儿一堆,如云蒸霞蔚;那边一丛,似出水芙蓉,争奇斗艳,尽显大地风华。谷雨已过,我们来的好像不是时候,错过了杜鹃最青春的华年,无缘看见她最有生机的模样,但我们却看见了她的坚毅和优雅。春风吹拂,送来了满山杜鹃的轻轻絮语。你听,她们说,从不后悔,毕竟曾站在半山腰的舞台中心,曾经最美丽地盛开过,也曾最放纵地大笑过。如今,纵然即将老去,也要老得从容,老得淡然,老得令人羡慕。你瞧,那一丛居然从坚硬的岩石缝隙中挺身而出,亭亭玉立,花朵依然鲜红,花蕊依然骄傲,连枝条都依然还在空中舞蹈。无怪乎,这么多行人为之惊叹,争着与她合影留念,以此激励自己。

 

是的,万物有灵,因爱相通。各自安好,美美与共。作为智者的玉华山,每一件事物都是无声的象征,都有神圣的寓意。

 

靠近“三天门”,怪石越来越多,越来越体现出它才是玉华山的主角。只因为亿万年前的一场造山运动,才成就了今日的各种奇与怪。这石真奇啊,千姿百态,各逞风韵。可卧可立,若奔若飞,在半空中俯瞰人间,在风雨中飒爽英姿。众所周知,总是有人唯恐别人看不见自己、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一生都在疯狂地呐喊或诉说,只可惜留下的却是噪音和污染。相反,自古以来,虽然从未有人看见过石头张开嘴巴,也从未有人听见过石头的怒吼,但是每一个人都从石头的沉默中顿悟到了自然的神奇,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人生密码。玉华山的奇石,天生硬气而低调,认为沉默的姿势才是最有意义的表达,于是化身为玉兔、化身为燕子、化身为罗汉、化身为将军、化身为龟、鼓、床……原来,有一万种形态,就有一万种表达。这是玉华山的智慧,也是玉华山的妙处。                                                                                                       

 

渐渐地,终于登上山顶,眼前豁然开朗,但又无处不石,无石不怪。怪石丛丛,嶙峋交错,令人眼花缭乱。前面是石头垒砌的仙祠,门两侧立的也是石柱,上镌一联,曰:“玉殿层层俯仰间,永绍庐山胜境;华峰叠叠重霄上,元时洞府名区。”无疑,这是嵌字联,极言山石之繁和地势之高。前行几步,穿过的又是用石头砌成的小屋,跨过的也是用石头筑就的小桥,唤做“仙水洞”。继续登攀,处于洞上的也是石屋,取名紫玄洞天宫,内竖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各仙神像,庄严肃穆。正北面,又是一堆怪石,重重叠叠,似乎正在表演叠罗汉的杂技,其上却是一块平地,建了樟树、丰城、新干三县的界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一脚踏三县”。

 

站在石碑上,凝目远望,眼前的美景令人禁不住发出一声声赞叹!但见半山腰,以石梯为界,东西两边,竟成两个相对立的世界:西边浓雾滚滚,铺天盖地,遮住了田野和村庄,连庞大的风力发电扇也隐去了身影;东边却是阳光明媚,霞光万道,丘陵、田野、村庄和道路赫然入目,连田里青青的秧苗、山坡上迎风摇曳的花朵……一切的一切均清晰可见。此情此景,玉华山究竟想告诉世人什么,而世人又该顿悟到什么呢。

 

诗人曰:“奇峰挹秀,乱磊流云”。诚哉斯言!站在界碑上,极目远眺,偌大的山顶,青草翻涌,竟是一个宽阔的草甸。而草甸之中,又是怪石铺排的石阵,种种怪石,前呼后拥,绵延不绝。一群牛仿如天外来物,三三两两在怪石间漫步,时而嚼草,时而发呆,颇有几分仙风道骨!要下碑了,大家左折右转,小心翼翼地爬过一排凌空飞起的巨石,历经几番惊险,方才踏入草地。咦!真不知这些牛是如何爬上来的。

 

住在山上的道士走在前头,引导众人去辩认各种怪石。众人兴致大发,竞相给各种怪石冠名,大呼小叫,惊叫连连。我却伏下身子,眼光盯住了地面上的一棵棵植物。马兰、乌蕨、折耳根……还有虎杖。只见一丛虎杖站在一片怪石的旁边,一看见我,陡然挺直了身子。一阵风吹过,它摇了摇头,似乎在向我示意;一团云雾流过,它捂住了脸,似乎有点儿害羞。这是玉华山上的另一类精灵。诚然,他也有自己的悲喜人生,蕴含着神秘的生存智慧。我采下一棵,握在手心里,静静地感受它的心跳和气息,寻思它的特别和奇异。

 

记得《新淦县志》云:“……上有石池、马迹印石,飞瀑四注,山周遭百里,南接乐安,北抵丰城,居民数百家,相与耕种,艺苎缉葛,采药其间,不减桃源盘谷。”玉华山风物丰厚,处处值得考察和探究。只可惜时间有限,我们来也匆匆,离也匆匆。来不及欣赏“飞瀑四注”,也赶不上参观“居民数百家”的黎山村。幸亏,玉华山的奇趣和神妙,路过的春风知道,流逸的云雾知道,过路的旅人也会知道。

 

大爱无言,大智无声。

 

离别时,唯有玉华山的云雾,围绕着沉默的巨石,仍在悄悄地流动。

 

作者简介:郭志锋,现为万安县政协四级调研员,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会员,万安县作协主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