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叫巴适
郭松
在四川,巴适是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盆地语境中一种知足达观的心态,是打开四川人生活之门的一把钥匙。
巴适,意思是合适、妥帖、正宗、地道、舒服、满意等,是对事物的美好作出的总体概括和评价。比如,这道菜,味道巴适;这件衣服,真的巴适;这个气候,确实巴适。而巴适得板,是骨灰级的用法,形容好到了极点。
四川古时称蜀,总体上地势险要、多有关隘,而川西平原是杜甫《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天府。虽然四川地势闭塞,但内部安居乐业。四川地处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东有巫山,西有横断山脉,南有云贵高原等,对这种地理环境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叫巴适。
巴适一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巴蜀一带适宜居住,就把这种宜居的地方称巴适,表达适宜、舒服的感觉。也有人说,巴地多山和渠流,要找平坝不易,就在平坝筑起吊脚楼,巴是坝坝的意思。巴适的“适”是相合,与“寒暑适,风雨时”的“适”相似。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词早已植根于巴蜀文化之中。
无论“巴蜀适宜居住”之说,还是“平坝相合”之说,都体现了四川人对舒适环境的满意。四川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形成了包容的氛围。四川人性格开朗,乐观豁达,能从巴适一词中体现出来,常用来表达对他人的认同和称赞。四川人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即使面对困难,也能保持达观的态度,也体现在巴适一词中。无论是成都的茶馆,还是四川的美食,都体现了四川人对巴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熊猫作为“中国外交使者”,成为四川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四川方言幽默风趣,独具特色,引发各省人的关注和喜爱;川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麻辣鲜香的风味,征服无数食客的味蕾……受到巴适文化影响,四川的经济发展也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四川人的生活越来越巴适。
巴适,不仅是一个方言词汇,更是巴蜀文化的缩影。四川人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用巴适来传递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巴适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词,大到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小到与朋友吃一顿美味的火锅;巴适一词,不仅是四川人的幸福密码,还遍布于四川的每一个角落;无论繁华都市的霓虹闪烁,还是乡村田野的宁静祥和,都洋溢着这份独有的生活哲理和满足感。
外地人,只要踏进四川这片土地,就会对这个词有切身的感受,这里的确处处透着巴适。这里山岳江河,一派巴适风光;衣食住行,尽享巴适体验;生活的每一个人,言谈举止无不写着巴适……探究巴适的背后,会发现一个现象:吃得苦、勤劳的是四川;耍得开、自在的是四川;生活节奏慢悠悠的是四川,发展速度急冲冲的是四川。2024年,西部地区的四川,GDP排名全国第五,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跑起来的四川,山拦不住水挡不住。“嘿咗!嘿咗!拦马泡,尖嘴浪,再凶没得我们强,桡片划破千重浪,号子吓死老龙王……”一声浑厚高亢的川江号子,是多少老四川抹不去的记忆。要说吃苦耐劳,还数四川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早年间,陆运不通走水运,纤夫“脚蹬石头手扒沙”,闯险滩穿恶浪,硬生生拓开内外交通。抗战期间,日寇紧逼,实业家卢作孚要抢运近10万吨战略物资入川,纤夫喊着号子,凭着瘦弱的身板和一路的汗水,把一条条大船逆流拖到大后方……
如今,纤夫的身影早已远去,但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丢!前不久,看到一无人机拍的视频,一幅古今交融的画卷徐徐展开:谷底,嘉陵江水道惊涛翻卷,岸边礁石上,纤夫鸟道痕迹犹存。无人机飞到更高处,只见层峦叠嶂中,一条条高速公路、高铁轨道,如生生不息的血脉,在大山肌理间时隐时现……正是靠着这股劲儿,打通了越来越多的新蜀道,构建起一张上天入地、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
快与慢的四川,干得攒劲活得通透。能跑起来,也能慢下来,游走四川,会看到这样的光景:暮色渐浓,街头巷尾的饭馆茶馆坐满了小聚放松的打工人,一间间茶馆里飘溢出阵阵幽香,茶客们捧一盏清茗,安闲地听着清风鸟鸣谱就的夜曲。也就在隔壁,火锅店里红油翻滚、欢声不断,一派热辣滚烫。再看小巷深处,斑驳的月影下,老街坊围坐在一起,笑声朗朗地摆着龙门阵。熙熙人流,摩肩接踵,低吟浅唱的民谣,引得路人纷纷停留……
用心打拼,也用心生活。四川多雨,一遇到艳阳天,城市的绿地上便“长”满了晒太阳的市民,男女老少说说笑笑,悠悠地沐着这暖洋洋的时光;每到周末,乡村的农家乐里,一鉴方塘前一丛翠竹后,摆着几把摇椅,围着一桌时鲜,来度假的城里人,呷着乡野的风,看着日光云影……
正是奏响了快与慢的变奏曲,四川人才能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编织属于自己的巴适时光。“豌豆尖是早上新掐的,嫩得很!”“今天整双臊哇!”大清早,小区临时摊区香气四溢、热闹非凡,摊贩热络地招呼着新老主顾。我走到一家早餐摊前,要了一碗粥、两个肉包,听一位主顾跟摊主搭话:“摊子还在,就放心喽!前几天搞市容市貌整治,我生怕你们也被‘整治’掉。吃了十几年的老味道,总是惦着!”“放宽心喽!为了方便大家,市里设计了‘潮汐式’临时摊区,早晚出摊,白天收摊,不耽误买卖,也不影响交通!”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对每个群体的需求,也都予以充分考虑。周末,成都府青路三段立交桥下,一场篮球友谊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快防守!”“进了,进了!”场上快速拼抢,场外喝彩一片。“我家就住附近,平时有空就乐意运动一下。可以前想找个合适的场地太难了,每次都得跑老远!”中场休息时,小伙子一边擦着汗,一边跟我聊了起来。“这儿原来是一块光秃秃的水泥地,现在,整整1公里长的桥下空间都被利用起来了!”小伙子声音里是掩不住的欣喜,“你看,这一路过去,篮球场、滑板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那头还有个儿童乐园呢。”“现在,市民多了一批举步可达的街头公园、篮球公园、体育公园,日子变得滋润多了!”
善于经营生活的四川人,让细微呵护渗入城市的每个角落。在住的民宿附近,见到一外卖骑手,准时送达一份午餐后,摸了摸咕咕直叫的肚子,跨上“小电驴”,直奔社区的驿站。驿站里,有不少身穿制服的外卖员、快递员。有的正在吃午餐,有的在饮水机前接水,还有的在休息区静静地打盹儿……“这些小哥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辛苦得很!为了让他们有个歇脚的地儿,我们建起驿站,能休息、上网、储物……给自己‘充满电’再出发!”驿站“站长”恳切地说……
巴适背后是什么?是四川人骨子里对生活的热爱,是一种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而成就这种巴适的,是只争朝夕的苦干。巴适不是耽于安乐,更不是躺平不干。干字当先、大干特干,才能换来休闲时的心安理得和畅快幸福!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