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说门槛

郭松2025-08-29 18:42:57

说门槛

 

郭松

 

如今的建筑,很少有门槛。门槛原指门框下部挨着地面的横木或长石,后来代指界限或关口。本来是为了挡风防尘,后来变为迷信说法,挡住屋内的财运,以免从门底下溜走。再后来引申为身份象征,门槛越高表示身份越尊贵。

西汉《礼记》记载:“士大夫出入君门,不践阈。”意思是臣子出入君主的门殿,是绝对不能踩踏门槛的。到了魏晋时代,门槛的攀比成风,做工极其讲究,门阀世家都以门槛高、包装美为贵,门槛代表的是一个家的脖子和脊梁。

在明初的时候,“门槛为贵”的风气有所好转,朱元璋觉得门槛太高不方便,令国子监把门槛的高度调低,可见朱元璋是用心良苦的,那时的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大学,降低国子监的门槛,含义不言而喻,让更多穷苦人能上大学。

到了清朝的时候,溥仪在他写的《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他可以骑着自行车在宫内畅通无阻,说明那时候宫中的门槛大多被锯掉了,只剩下小部分。可是民间还是保留的,那时有不详物的说法,门槛是用来挡不详物的。

人们常说“门槛高”,不是真的门槛有多高,而是说某家人比较讲究,对一些无正当职业、不三不四的人,是不会让其进门的,或者说做成一件事难度很大,普通人想要进入一个专业领域,一般人想要进入一家知名企业,因为难度很大,都说门槛很高。

有些人还把门槛说邪乎了,比如把本命年当作“槛”,说在本命年的人多灾多难,日子要过得格外小心,穿红背心或红短裤以辟邪,是为了迈过这道“槛”。也有些人将七十三岁、八十四岁说成是老年人的“槛”,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说过:“书必择而读,人必择而交,言必择而听,路必择而蹈。”人一生有一次次选择,而一次次选择,就会有一道道门槛,跨过去就是门,跨不过去就是槛。人一生至少有三道门槛,即知识、婚姻、生死。

知识的门槛。颜真卿在《劝学诗》中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年少不读书,乐一时却苦一生。《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哥哥薛蟠,从小挥金如土、到处惹事,不爱读书的他,被称为“呆霸王”。与宝玉品画时,薛蟠认错“唐寅”的名字,甚至还不屑地说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懒惰无能的薛蟠,在吃喝玩乐中消遣人生,导致薛家产业日渐衰败。《师旷论学》有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读书获取的知识与智慧,不仅让人有直面人生的勇气,还让人在其中保持清醒,不断进步。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在纷杂的尘世中,不会怨天尤人、遇难而退,会修炼出从容淡定的胸襟与气度。

婚姻的门槛。人的一生最大的投资,是选择一个好的伴侣。一个糟糕的伴侣,是你拼命去追赶,不会停下来等你的人。而一个好的伴侣,是在你累的时候,愿意拉着你往前走的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与才女管道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也是众人眼里的神仙眷侣。赵孟頫从不吝赞美妻子,称她是最贤的妻、最良的母、最有才的女人。管道升不仅家里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条,外面的事也处理得稳重妥当。赵孟頫看到身边的人都纳妾,有一次无意间提及此事。管道升没有吭声,转身来到桌前,写了一首《我侬词》,以表爱意。赵孟頫看后颇为感动,为有这样的念头愧疚不已。看过这样一句话:“好的婚姻,不是为了排遣寂寞,或者寻找一张长期的饭票,是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别因一次错误的选择,让自己陷入绝境与痛苦。唯有选择对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

生死的门槛。《孟子.告子上》中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咸丰元年,太平军起义,咸丰皇帝毫无准备。曾国藩救国心急,认为只有直言进谏,才能挽救大清。他做出一个冒死的举动,写奏章批评诸多问题,并在早朝时当庭念出来。咸丰皇帝见状,大发雷霆,要惩治他。幸亏大臣求情,他才得以免罪。可他仍不惧怕,继续向皇帝呈递奏章。后来曾国藩创建湘军,策划平定太平军的大计,凭借累累战绩,以及厚朴修养,列“清末四大中兴名臣”之首。杨绛在《我站在人生边上》中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人受锻炼,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可留在灵魂上。”面对生死,能够坦然处之的人,有一份豁达与通透的心境。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的节点既是一道槛,也是一次机遇。读书的门槛,是步入社会的第一道考验,跨过它,便有了更高的眼界。婚姻的门槛,是进入幸福最重要的选择,跨过它,便有了自我的丰盈;生死的门槛,是面对困境最深处的磨练,跨过它,便有了释然的豁达。门槛二字虽然简单,却蕴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门槛,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是梦想与现实的交汇点。门槛,其实不是障碍,能力够了,就是通往成功的“门”;能力不够,就变成阻挡前行的“槛”。门槛是能力的试金石,只要有足够的实力,就能将“槛”变为“门”。

我们选择做有门槛却没有利益的事,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增强自己的本领。有门槛的事比较容易做,因为竞争的人少,如果怕卷就选择难走、人少的路。做没有门槛的事就要忍受大家一起卷。研究火箭发射是门槛高的事,我们也做不了,对不对?并非鼓动大家考研考博考公一股劲地向上攀登,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做的事要技术含量,哪怕比别人多一点,都可以甩掉一些竞争者。没有门槛的事困难和辛苦,有家卖云吞的店,一直宾客如云,我问老板这么普通的食品,应该有秘方吧?老板说没有,只是辛苦,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熬汤,弄猪肉、鸡肉、羊肉等,总之很繁琐,一碗云吞能卖多少钱呢?就是辛苦。做有门槛却没有利益的事,再遇到这样的事就不会束手无策,或者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在古老的宅院,门槛以静默的姿态,守护着岁月的记忆,浸透着对时光的思考,虽然在现代生活中,门槛的身影逐渐模糊,却蕴含着深厚的哲理。

门槛,是空间的分界线,在室内与室外之间横亘,划分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门外是喧闹与变幻的繁华尘世,门内则是一片宁静与归属的港湾。这样的门槛,犹如生活中的边界:道德与法律为我们的行为设定界限,内心的边界也在不断塑造我们的生活轨迹。这些界限既护航我们在复杂世界中保持自我,又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我们的探索。

每次跨过门槛,都意味着一次人生的转变。童年时,我们无畏无惧地跨过门槛,迈向探索的自由;进入学校后又是一种告别与启程的象征,新的知识之旅伴随而来。我们从外面的繁忙中归来,再跨过家门的门槛,心中怀着对过去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憧憬。

门槛是连接与隔离的象征,连接着内外,让我们在不同空间中穿梭。在人际关系中,跨越彼此内心的门槛,分享情感与经历,能让生活展现美好的旋律。门槛也提醒我们,即使是亲密关系,思维与价值观的差异也存在,可能导致误解与距离。我们在追求连接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与理解。

门槛见证着生命的轮回,岁月在门槛上刻下印记,门槛经历了一代代人的起伏与变迁,默默诉说着生命的更替与延续。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我们经历生活的每一次重复,而每一次的重复都蕴藏着新的生机与变化,如同门槛下的土地滋养着生命。

在现代社会,我们努力跨越知识与技术的门槛,以获取信息与资源,有时却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界限束缚,陷入外界的标准与期待之中。忙碌于追求物质的同时,忽视了精神的追求。门槛不应成为障碍,而应视为成长的助力。我们应在门槛的界限内探索更多可能,挣脱物质的约束,追寻精神的富有。

门槛虽小,但作为空间的界限,教会我们珍惜与守护;作为转变的标志,让我们体悟自己的成长;作为连接与隔阂的象征,引导我们在关系中寻求平衡;作为生命的见证,让我们感受人的智慧。我们站在门槛前,不妨停下脚步,思考其中的边界与自由、连接与隔阂的平衡。用智慧与勇气跨越无形的门槛,迎接未知的精彩;以包容与理解穿过有形的门槛,与他人分享生活的温暖。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