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史论选011:
数字化与早期文明
文/董元奔(江苏省)
【按】董元奔自2012年以来在各大网站创作了大量史论,短到千字文,长到“万言书”。《董元奔史论选》择其中3000字以内短篇,依据作品内容的历史时序重新校对后选发。
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汉唐盛世、欧洲文艺复兴、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哪一次文化的繁荣不是不同地区文化长期碰撞、交流、相融和升华的结果呢?任何外族文明在对中华封建文明进行侵略后,哪一种文明最后不是通过与中华文明的交流而与中华文明融为新的更为先进完美的中华文明呢?这些文明的交流和相融过程是离不开文字这种载体的。
在文字诞生之前,在夏朝甚至更早的时期,中国有一部被后世奉为经的“无字天书”——《易》。没有文字,并没有成为这部书被人“阅读”的障碍,相反,它以图画和由图画转变成的数字建筑起一个复杂的庞大的解决了宇宙和人生大问题的思想体系,这是人类已知最早的“数字化”产品。它通过口耳相传并最后由文字介入“改编”成文字读本并传到今天的这个事实就足以说明它是真理,因为,只有真理才能万代相传。
漫长的封建社会有许多以算命为生的瞎子,有的瞎子还算得非常准。我们姑且不谈他们算得准的原因,而思考为什么瞎子喜欢算命和为什么瞎子有可能算得准呢?瞎子看不见东西,当然也看不见文字,但是,数字是不需要看到的,很少的数字完全可以直接记在心里,这非常适合瞎子去做,而我们常人因为有眼睛而使得自己感悟数字的能力逐步退化了。因而,不是说瞎子才会算命,而是舍弃文字化而尊崇数字化的瞎子才能够相对很顺利的理解《易经》的一些真谛。
孔子认为,《易经》已经完全解释了宇宙和人生的诸多问题,但是,《易经》以后的人们由于文字的出现使得《易经》由“数字化”思考阶段转为漫长的文字化传播阶段,固然,我们不能也无法估算文字化与数字化相比是先进了还是落后了、先进了多少或落后了多少,但是,我们从近现代和当代的电报、电话、保险箱密码、计算机、数字电视等等数不清的科技成果来看,数字化是人类跨过文字化的重大进步,而数字化不正是《易》刚出现时的思维和表达的主要手段吗?
《易》的数字化是因为没有文字而被逼出来的。蛮荒的远古时代有很多这样的表达思想的数字化手段。金字塔的长宽高均与数字有关,每一个数字化的金字塔就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巨石阵的石像数目、石像大小也是数字的,巨石阵到底表达了古人什么样的思想,我们至今还没有弄明白,原因或许就是我们被文字“蒙”住了双眼而不容易感受到数字的温度。
那么,远古人类是怎样做到数字化的呢?这个答案对于文字化时代的我们来说是不容易解答的,但是,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第一,仰视天象。仰视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权利之一,人类从对天象的凝视中发现了宇宙的奥秘。第二,俯视自己的身体。“万物皆被于我”,仔细研究宇宙中的自己,发现了这个小宇宙的奥秘。第三,环视周边。环视周边才能看得全面,才能分析得全面,《易》又叫《周易》,可能并不是因为周文王和周公曾经发展过《易经》,而是取其“环视”的观察方法的缘故,也许,周朝以“周”为国号,就是取法“周易”的,而不是“周易”之“周”得名于周朝。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