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何为老

郭松2025-08-27 09:36:17

何为老

 

郭松

 

老有很多种解释,衰老,年岁大;老人,敬老院;婉辞,老了;时间长,老朋友;陈旧,老脑筋;原来的,老地方;过了火候,菜炒老了;有经验,老练等。

达官贵人称老爷,为人师表者称老师,掌管企业者称老板,帮派的头目称老大,赌场赌技高称老千,拳法精湛称老拳等。其实无需这么多解释,只需说句“姜还是老的辣”,就能显示老的特殊和分量。

细加揣摩,还体会到老字更精深的意蕴。老不仅意味着经验和阅历,还显示出一种气度和境界。形容年事高但壮志犹在为“老骥伏枥”,赞美经验丰富者为“老马识途”,称赞成熟稳重者为“老成持重”,评价计谋深厚者为“老谋深算”,称呼领军征战的将领为“老帅”。

老也代表高尚和智慧,一部《道德经》,彰显中国五千年文化,老子成为先秦思想家的化身。在大众场合或者民间,能使人乐意称“某老”的人,大都学问高深、才思敏捷。不说古代,就说现代作家学者中,能在姓后带老的也为数不多,有“巴老”(巴金)“郭老”(沫若)“冰心老”(谢冰心)“季老”(羡林)等。老一辈革命家中,称老的有“董老”(必武)“徐老”(特立)”“谢老”(觉哉)等。称他们为“老”,与其说是年高,不如说是德高。

老还象征造化和极致,且不说那些高僧自谦时称自己“老衲”,就说那些呼风唤雨的神仙,凡是敢称老的,都非等闲之辈。神仙中法力最大者为“太上老君”,大闹天空的孙悟空敢称自己“老孙”、动物界狮子、豹子等凶猛者众多,敢称老的只有百兽之王的“老虎”。也有很不起眼也能幸运称老的,那是“老鼠”,凭十二生肖之首的优势,和善于打洞藏匿的绝活。

由于老阅历丰富,经验丰富,从古至今都尊重老人,优待老人。乾隆皇帝设“千叟宴”款待天下百岁老人,传为美谈。如今到处建有敬老院,“老吾老及人之老”,让老人老境优越,晚年幸福。从上到下也尊重老,鼓励老人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贡献;有道德的人都敬老尊贤、怜贫惜老,敬老养老。虽有一些儿孙不讲孝道,不敬老人,还啃老、吃老,骂“老不死的”。一旦老人去世,他们又变换脸孔,装成孝子,大肆操办,宴请宾客,把老人当摇钱树,赚大钞票。

由于老是岁月沉淀的宝,就有人用老字来吸引人,大掏外地人的钱包。借用一尊古塔,或一座古庙,或一个老故事大兴土木,修建连片云楼,取一个什么“古镇”,什么“古景”,什么“老街”,那些热衷于老的就蜂拥而至,来旅游,来避暑,来喝“老窖”“老酒”;品尝“老干妈”“老爷菜”。还有“老房子”“老盐道”“老水井”等照片一拍,加上胡编乱造的几句话,在网上一推,抖音一播,就大大投资,大大发财。

老也有负面因素,也有老年人的忌讳。一是“倚老卖老”。老本是财富,若视为奇货可居,处处摆老资格,对新事物不削一顾,那就浑然中“老之将至”了。二忌“老气横秋”,老本是传统,应吸收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一味守“老营”“吃老本”“老牛拖破车”,那就难保不“未老先衰”了。三是忌讳“老眼昏花”。老表示阅历深,但在掌声和鲜花中醉眼朦胧,看不见风云变幻的商海,看不清别人设置的骗局,那就成枯藤老树,没得生机了。四忌“老生常谈”。时代进步了,还停留原地,不与时俱进,开口“那些年”,闭口“想当年”,只重复“昨天的故事”,追忆昔日的辉煌,不“老有所为”,就会遭遇“九斤老太”的厄运。一个老人家,要克服这“四忌”,才能青春常在,“宝刀不老”,否则,就会“老化”,“垂垂老矣”。到时候,任“老泪纵横”也为时晚矣。

退休了,就开始老了,就开始老年生活了。但心态要回到青年,人老心态不老,才能过好老年生活。不要去争名气大小,不要去争得利多少,只要有个遮身的“老窝”,有点养老的“小钱”,有个和谐的“老伴”,有个健康的“老本”(身体),晚年就算幸福了。人老了,要注意锻炼和养生,最好的防病药是走路,最好的长寿药是欢笑,最好的美容药是睡觉,最好的补钙药是晒太阳,最好的防痴呆是看书写作。

一晃就退休两年多了,老年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来了。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至于八十岁怎么样,九十岁怎么样,一百岁怎么样,孔子没说,可能是那个年代,活到这个岁数的人很少。孔子是个实践派,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本就应该这样,没有经历过的怎么说。孔子活了七十三岁,他只说他经历过的事。有人问退休后的感受,我说:离职场远了,和老伴在一起的时间多了,与同学亲友联系越来越少了,总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待着,不想俗事打扰,不想烦事入心。老了,就这么熬着?不熬着,又能怎样?人到老年,大概就是熬的感觉,想起一首诗:“寻真只为桃花岛,半世光阴人初老。笔墨留痕在一隅,书香满地不用扫。”

老了就服软。一件事与人意见不合,他说服不了我,还发了脾气,我一笑了之,不像过去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有人感到奇怪,就问:怎么服软了?明知道他不对,为什么不说了。我说:何必为说的对不对较劲呢,操别人的心,生自己的气,不值得。司马光说:“懦服若烟海,几人潜圣心。”服软,不是妥协,而是看透。不认同“家有一老,赛似一宝”的说法,“宝”在哪里,老了,只会给人添麻烦。拿个鸡毛当令箭,鸡毛飞上天,终究还是鸡毛。

老了就少说。无论对人对事,都少说。不好为人师,即便是家人,也少说。修养好的还能听几句,修养差的怼上几句,惹一肚子不愉快。过了做事的年龄,就要清楚说事的界限,一代人有一代人做事的方法,成事的途径。事成与否,都是别人的事。说准了,未必感谢你,说不准,一句“出什么馊主意”。看事不说事,是明智的选择。如今这个时代,真假难辨善恶难分,自媒体的狂欢印证着各自的需求,当不清楚别人真实目的时,少跟风。人们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视为消极的态度,我却认为人到老年,是一种健康的人生观。远远看着,当吃瓜群众,挺好!

老了就认怂。有一次出去吃饭,我和别人撞了一下,他骂骂咧咧的,我没吭声。民间有个说法:“嘴犟挨逼斗,人犟挨拳头。”恶人自有恶人磨,不是恶人不去磨。步入老年,身体不行了,尿尿都尿不远了,还想怎样。担不了事了,不担事,少说话。有个朋友说:“给生活认个怂不丢人。”宋代卢梅坡诗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生得失,惟心自知。认怂,不是与世无争,是看透后的放下。放下面子,放下得失,放下争强好胜,淡淡地活在老去的时光里。

老了就少想。少想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少想当下,当下都是自己招来的;少想以后,以后总会面临死亡的。神马浮云,过眼便逝。老了,想多了,做不到难受;想错了,走不出来更难受。父亲晚年,时常发呆,问他想啥?他说想不动了,啥都不想。我说活着能不想?他说,到这个年龄就知道了,想也是白想。不想儿孙的事,不想兄弟姐妹的事,不想亲戚朋友的事,不想一切够不着的事。世事纷争,各有缘由,不想,就不会置于是非中。无是无非,就无烦无恼。唐代李益说:“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不管身外之事,不生非分之想。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