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郭松
小时候,酒是舌尖上一筷头的辛辣;长大后,酒是一座连接游子与故乡的桥;后来,酒是一次次的别离与重逢,现在呢,酒是一种深饮或浅酌的掌握。
问世间酒为何物?问世间情为何物?或许,自从有了酒便有了情,有了情便有了酒,不同的人对酒有不同的理解,酱香、浓香、清香、兼香,酒中个性各有千秋,酒中文化不一而足。
酒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在甲骨文中写作“酉”,字形像酒篓伸进大缸的酒坛,大缸中的一横表示酒液。《释名》解释:“酒,酉也,酿之米曲。酉,怿而味美也。”《汉书·食货志》认为:“酒者,天之美禄,帝王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福之会,非酒不行。”《春秋纬》认为:“酒者,乳也。王者法酒旗以布政,施天乳以哺人。”《本草纲目》认为:“酒少饮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伤躯殒命,其害可甚言哉!”《说文解字》:“酒就也,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
酒这种大自然慷慨馈赠与人类聪明才智巧妙结合的饮品,的确很难用语言作出精准描述。说酒柔情似水、炽情如火,却含有一定呈香物质的乙醇;说酒含有人生五味、世间百态,又不能按一般饮料来看待。
酒是社交的润滑剂,常被用作宴请宾客、结交朋友的重要媒介;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举杯相庆,酒映照着笑脸,传递着喜悦。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让心与心之间的矛盾软化。如李白所吟:“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酒是孤独的伴侣,在寂寞的夜晚,酒可以陪伴你度过长夜,倾听你的心事,抚慰你的心灵。如李白所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个时候,酒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饮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酒是灵感的源泉,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在酒后挥毫泼墨,酒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思想的火花在酒意中迸发。如李煜所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酒似乎有一种魔力,让诗人的灵感如泉涌,吟出叹为观止的诗篇。
酒是情感的表达,无论喜悦还是悲伤,人们都以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酒的陪伴下,人们可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更深刻地感受生活。如李清照所吟:“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酒成为人们情感的载体,可以抒发内心的情感。
酒是色彩的化身,在古代诗人的笔下,酒常被赋予各种的色彩和形象。如白居易所绘:“红袖织绫夸柿叶,青旗沽酒趁梨花。”酒像一幅幅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酒的世界里,可以品味生活的丰富多彩。
酒是人生的思考。在微醺中,人们会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如曹操所问:“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在酒的陪伴下,人们可以体验生活的不同风味,感受生活的不同情感,对人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对生命进行更本质的探索。
酒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酒不言愁,言了更添愁,默默陪伴,倾听心声;酒无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酒只可微醺,不可迷醉,过犹不及,微醺显真意;酒需用心体会,方解其中味,每一口都是情感,每一杯都是故事。酒是风、是梦、是诗、是情,酒是欢笑、是泪水、是过往、是将来,需慢慢品、淡淡看,方能了悟“醉翁之意”。
酒的异馨奇香飘洒在古籍今本的墨香里,酒的古意幽魄浸润在祭祖拜坟的起落中,酒的神韵仙灵蕴涵在古诗今词的吟咏中,酒的柔情荡意体现在红男绿女的酡颜里,酒的豪迈潇洒饱蘸在英雄豪杰的壮举中,酒的凯歌壮曲回荡在庆贺胜利的觞愿中,酒的幸福甜蜜满溢在新人的合卺交杯里,酒的依恋不舍荡漾在送别人的灞柳淡影中,酒的温馨和谐停留在年节团聚的杯盏交错中……百般风情,千般回转,万种情绪,这便是酒。
《红楼梦》酒中情修,酒常出现在贾府的各种宴会和聚会中。无论是贾母的寿宴,还是姐妹们的诗社雅集,酒都是情感交流的媒介。宝玉与众姐妹一起饮酒作诗,在酒的微醺中,他们的才情得以展现,情感也更加细腻地流露出来。黛玉的才情与敏感,宝玉的多情与纯真,都在酒的烘托下愈发鲜明。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大家通过抽签行酒令,抽到的签都暗示着自己的命运和性格,而酒让这种情感的表达更加自然和真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饮的“万艳同杯”酒,寓意着女子们的悲惨命运。在贾府逐渐衰落的过程中,酒桌上的气氛也从最初的热闹欢乐变得冷清凄凉。抄检大观园后,贾府的宴会不再有往日的欢声笑语,酒中更多的是无奈和悲伤。王熙凤在病中强撑着参加宴会,饮酒时的苦涩与她昔日的风光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人情的冷暖。
《西游记》酒中幻修,酒是修行路上的试金石,提醒人们保持清醒,坚守本心。《西游记》构建了一个奇幻的神魔世界,酒在其中也充满了奇幻色彩。蟠桃会上的仙酒,是神仙们享受的珍品,象征着仙界的奢华和神秘。孙悟空偷吃蟠桃、盗饮仙酒,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也开启了他的奇幻之旅。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历经磨难,酒有时也成为他们考验和悟道的契机。在一些妖怪设下的酒宴中,唐僧师徒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被酒色所迷惑。孙悟空凭借着他的机智和神通,多次识破妖怪的诡计,唐僧在面对酒肉诱惑时,坚守戒律,以这种对欲望的克制来修行悟道。酒在就像是一种幻境,考验着他们的内心,只有通过了这些考验,才能在修行路上更进一步。
《水浒传》酒中义修,酒是英雄豪杰交朋友的桥梁,是彰显“忠义”二字的媒介。梁山好汉相聚水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酒中见真情,酒中显义气。无论是林冲与鲁智深的相识相知,还是武松与宋江的结拜,酒都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好汉们在酒桌上互诉衷肠,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为了兄弟情义,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酒也激发了梁山好汉的正义感和反抗精神。他们大多是被社会压迫的底层人物,在酒的壮胆下,他们敢于反抗官府的黑暗统治,劫富济贫,替天行道。武松在景阳冈打虎前喝了十八碗酒,酒增添了他的勇气和力量,让他成为了英雄。梁山好汉的起义,也是在酒的氛围中逐渐凝聚起来的,他们以酒明志,表达了对正义和平的追求,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义”的内涵。虽然宋江为了实现自己的忠义两全,带领兄弟们接受招安,这一决定在梁山内部引起争议,在这个过程中,酒成为他们讨论和决策的润滑剂,一些好汉认为接受招安是背叛了梁山的初衷,另一些认为这是为了兄弟们的前途和国家的安定。他们在酒的陪伴下,做出了各自的选择,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坚守了自己心中的“义”。
《三国演义》酒中谋修,酒在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舞台。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在酒桌上,曹操以龙喻人,试探刘备的野心和志向。这场酒局看似轻松,实则暗藏玄机,两人的每句话都充满谋略。关羽单刀赴会,在鲁肃设下的酒宴上,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谋,化解了东吴的阴谋,维护了蜀汉的利益。这些酒局中的较量,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智慧和胆略,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周瑜在赤壁之战前,设下群英会,假装醉酒迷惑蒋干,成功地实施了反间计,让曹操误杀了自己的水军将领。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也与诸葛亮在酒桌上交谈,托付后事,也蕴含着刘备的政治谋略和对诸葛亮的信任与考验。诸葛亮的空城计中,他在城楼上悠然抚琴,身旁摆着美酒,看似毫无防备,实则胸有成竹。他以虚虚实实的策略,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展现了高超的智谋和境界。
酒有千味,人有百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粮谷酿造一方美酒。对消费者而言,酒的味道,分在地域间,融入文化中,藏在生活里,化在人生里。《淮南子》说,“清盎之美,始于耒耜”。有了农业才有美酒,国有丰物成市,民有余粮则酿,有了余粮才能酿酒,酒自古是国家富庶的象征,从自然酿造到人工酿造,再到蒸馏技术的酿造,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酿酒技术提升,酒的酿造技术和内涵也在提高。酒是文化的精髓,是历史的记忆,如同流淌的河水,携带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从炎黄时代到现代社会,从古希腊的酒神到东方的酒仙,从李白的“将进酒”到杜甫的“酒中仙”,每一滴酒都蕴含着情感和诗性。
一种承载千年文化、情感、艺术和人生的神奇液体。千百年来,人们用酒分享快乐、分享幸福、分享感悟,也用酒表达亲情、表达友情、表达爱情。有了酒,人类的历史都生动起来。酒的内涵如此丰富,认识酒的过程也百转千回。通常而言,认知事物需要四个阶段:未知、自知、知道、已知。不能期望每个人都能主动并且彻底了解酒,疑惑、质问,甚至批评,都是正常现象。
从一粒粮谷到一滴美酒的神秘旅程,从粮谷或者果实到一滴酒,大体上要经历选料、蒸煮、发酵、蒸馏,贮存、勾调等环节,但实际要经历更多工序,每一滴酒都浸透着匠人的坚守、匠心的传承,以传统的原料、长期的经验、信守的技能,再加上现代的科技创新,得以像制作艺术品一样酿造,从碳水化合物,变成醇、醛、酸、酯、羟基化合物、羰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其中之妙,还在不断地探索之中,这个过程并不简单。此外,酒的酿造有着完善的标准化作为支撑,产品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环保标准等,标准化是质量安全、品质保障的底线,任何人都不能逾越。
从一方水土到一方美酒的神奇造化,酒成于天时、立于地利、美于匠心。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土,不同的物候,不同的原料,不同的技艺,不同的微生物种群,也就是“山、水、林、土、河、微”,赋予了美酒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独特性格禀赋。中国地大物博,原料极其丰富,自然生态与微生物千姿百态,酿造技艺各有所长,造就了美酒的千城千态,千酒千味。酒的酿造,不仅是匠人匠心的心血结晶,更是时间的极致孕育。不仅有酒的风土之美、风味之美、技艺之美,也有酒的文化之美、时间之美、陈酿之美、贮存之美。
“酒是陈的香”的问题,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简单,那就是只要是好酒、高品质的酒就越陈越香。当然这只是普遍道理,真正做到“酒是陈的香”其实并不容易,还取决于基酒的品质、贮存的容器、贮存的环境,甚至贮存的工艺、工法等,要真正体验到酒是陈的香也不容易。
从一杯美酒到一种生活的神妙变化,酒是生活的调剂品,也是人生的哲学家,让人们在品饮中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让人们在微醺中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在酒的世界里,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理解人生的不易,感悟生命的神奇。正因为如此,酒的品饮,不仅在于酒的口腹感知之美,还在于酒器酒具、饮酒环境的相得益彰,通过浅斟慢饮、悠然自得的仪式感,体味生活之美、酒道之美。
从一次品味到一层文化的升华,文化是历史积累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被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的总和。而酒与历史同行,与喜乐相伴,流淌于文化的脉络中,见证了历史的传承、浸润着文化的余香。每一种美酒的背后,都凝练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每一次品饮和品味,都能让人们触摸历史,感受文化。
适量饮酒才是健康之道,这是“过犹不及”的人生哲理。“适量”并非一定恒定的量,“适量”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还因事而异。真正意义的“适量”需要自己掌握分寸。《菜根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赏花饮酒乃是人生中的一桩美事,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但要真正享受到其中的美好并非易事。花的姿态不同,观赏到的景色也不同;饮酒也有小酌、微醺、浅醉、沉醉等境界。饮酒的境界不同,人们体验的乐趣也不同;花赏何态与酒饮何量会影响感受与乐趣。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