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史论选006:尧舜禹的“禅让”闹剧
文/董元奔(江苏省)
【按】董元奔自2012年以来在各大网站创作了大量史论,短到千字文,长到“万言书”。《董元奔史论选》择其中3000字以内短篇,依据作品内容的历史时序编发。
我们都知道尧舜禹是以禅让的方式传承帝业的,而且禅让是完全自愿的,而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帝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既然如此,那么就是说,自启以后,中国历史上就再没有过帝位的禅让制喽?是的,是没有过,不过,偶尔的“疑似禅让”的现象倒是有过,比如汉末汉献帝禅位于曹丕,三国时期曹焕禅位于司马炎,南朝时期晋恭帝禅位于刘裕,宋顺帝禅位于萧道成,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当然,小时候我就知道,尧舜禹之间的禅位是自愿的,刘裕、萧道成之辈的禅位是靠武力和权势实现的,这后一种禅让,它是以世袭为目的的,其实是世袭的变种。
那么,不论怎么说,启是个大坏蛋了,是他坏了老规矩开了世袭制的头,引起后来四千年中权贵对帝位的向往和已是皇帝的人对帝位永久在家族中递传的固执。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不仅不是启首行世袭制,而且在启之前的相当长的时代禅让并没有成为制而至多只是偶然现象。我们不妨来看看五帝的故事。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轩辕在神农氏无力控制政局的时候崛起于政治舞台,以武力降伏诸侯,又“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征服炎帝,接着又“擒杀了蚩尤”,终于取代神农氏而被诸侯尊为天子,这就是黄帝,传说中的五帝之第一帝。可见,黄帝的天下是靠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取得的,是成者为王的历史实践,也许轩辕氏在初期甚至中期的战争中还是保卫神农氏的,后期战争则演化为自己称帝的战争,《史记》说:“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轩辕氏既然“有土德之瑞”,那么神农氏的“土德之瑞”就不足了。这与刘裕代晋有何不同?
黄帝死后,他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即位,这就是帝颛顼,《史记》认为颛臾在位时,“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磻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可见,不仅统治区域已经相当于今天的大半个中国,而且实现了天下大治。
颛臾死后,他的儿子或孙子未能即位,即位的是黄帝长嫡子玄嚣的孙子高辛,肥水不流外人田。这高辛就是帝喾,五帝之第三帝。他应该是黄帝的曾孙。《史记》说这帝喾也是个好天子,“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接下来就是尧了。帝喾死后,儿子挚即位,“挚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史记·五帝本纪》)尧是帝喾的小一点的儿子,五帝之第四帝。尧在位期间,天下更加安定和睦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
综上所述,五帝中,前四帝产生于五代之中,完全是家天下,世袭制。可以推测,这世袭制也不会是黄帝发明的,在他之前,世袭制一定已经存在了很长一个时期。
比较复杂也更有意思的是五帝中的最后一帝——舜。
尧在位期间,关于培养谁做帝位继承人的争论持续了很久。《史记·五帝本纪》:“放齐曰:‘太子丹朱开明。’”尧设有太子,说明他的骨子中是存在世袭观的,但他为什么后来又想搞禅让了,难道真是因为太子“顽凶”?既然太子不可雕凿但是仍有大臣在尧的面前为他美言,可见太子有自己的政治集团。
最终尧选中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舜,但是,对舜考察了二十年之后,才让他代行天子职权,这二十年尧的思想有没有变化过?《史记》没有交代。舜代行天子之职八年后,尧去世了,这八年尧都做了些什么?《史记》没有交代。尧考察舜的二十年和后来这八年,丹朱做了些什么,《史记》没有交代。但总之,尧去世前,舜只是摄政,不能看做是尧的禅位。
据《史记》记载,尧死了,又过了三年,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南河之南”。这三年应该是舜作为真正天子的三年,但他为什么又把帝位让给原太子丹朱呢?谁能告诉我这三年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司马迁不知道,也就没有谁能知道了。但是,当时肯定是有故事的。是不是存在着丹朱和舜两大集团的斗争?是不是出现过一次“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战争?丹朱从舜手中夺到了帝位却坐不稳,诸侯不来朝拜而都去朝拜下野了的舜。最后舜以顺天意为由回来登基。我从《史记》的只言片语中隐约看到了舜和丹朱两个政治集团数十年的明争暗斗。最终,舜胜利了,尧舜之间的“禅让”经过尧的太子的短暂过渡得以实现。可见,五帝中,尧和舜之间只存在着一种“疑似”禅让的现象。
接下来,再看舜与禹之间的禅让。
《史记·夏本纪》:“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禹是黄帝的玄孙,是丹朱的族叔。可见,帝位转到禹的手中是舜还政于尧的家族,还政于黄帝。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丹朱与舜两大政治集团斗争延续的结果。鲧早在尧在世的时候就因为“治水无状”被代行天子权力的舜诛杀,从而使禹与舜之间结下仇恨。可以想象这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何其惨烈﹑漫长和复杂。但是,不论这两大集体是否存在,或他们的斗争是否非常激烈,舜的经历只是“禅让”或“疑似禅让”的个例,不能说已经成为了或形成过所谓“禅让制”。
因此,所谓尧舜禹禅让是虚假的。所谓禅让,只不过是把王权用美丽的锦缎包裹起来的世袭。因此,禹的儿子启并没有因权力欲而发明什么世袭制,启做天子是继承自己的先人黄帝那基本上不间断延续下来的帝位,是历史自然而合理的延续,是世袭制基本稳定的结果。不过,启即位后,国家的奴隶制体制更加完善,实现了华夏从启的先辈五六代人百余年的“准奴隶制”统治状态向奴隶制统治状态的转变。因此,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就是一部血腥的战争史,归根结底又是一部争夺帝位的战争史,这种争夺是以帝位世袭制为原则的,是以家族对天下的统治“一世”“二世”“千万世”为最终目的的。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