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郭松2025-08-20 14:20:38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郭松

 

二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的时候,曾到南京学习培训,在那里待了一个多月,南京给我总的印象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出自南北朝谢朓的《

入朝曲》,意思江南是有很多美丽女子的地方,金陵是有过许多皇帝的地方,许多王朝都曾在这里立都。

南京没有苏州那样的精致,也没有杭州那样的灵秀,南京有的是大气,是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万里长江奔腾而过,恢弘的气势孕育了南京有别于其他江南城市的独特气质。

南京的大气似乎影响了那里的语言,有别于吴侬软语文绉绉的温婉和含蓄,南京话似乎带着一股子直爽和豪迈。作家、学者余秋雨在《五城记》中道出了他对南京话的挑剔:“除了夏天太热,语言不太好听之外,我从不掩饰对南京的喜爱”。南京话亲切朴实,有一种活泼与自在。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与古罗马共享古典文明两大中心的美誉,然而骄傲的六朝并未给南京留下太多痕迹。在明城墙的围绕下,南京内里刻画着的,更多是明朝的风骨。哪怕明故宫仅残存遗址,中华门镝楼不再,南京星罗棋布的明朝名士印记,依然陈述着那时候的辉煌。

南京而今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看经济,一看规模,二看人均,三看发达。在这三个方面,很多体量很大的城市总量惊人,但失之于人均、发达。说到既大又富的城市,全国屈指可数,南京位列其中。看软实力,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所985大学、8所211大学,在文化知名度上超越了大多数省会城市。

所谓“金陵王气”,是说南京这个地方出皇帝。据《金陵图经》说,当年楚威王发现南京有“王气”,叫人埋金以镇之,便是“金陵”这一名字的来历。除了“金陵王气”外,南京还有“龙盘虎踞”的说法。相传诸葛亮看到南京的紫金山如龙蟠,石头山像虎踞,也认为这是一个出帝王的地方。

南京有“诗国”“诗城”“诗都”之美誉,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吟诵南京的诗词有上千首。“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出自唐代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传说南朝刘宋时期,有几只美丽的大鸟飞到城西南山上,这些鸟的毛鲜艳,叫声婉转动听,吸引了一些鸟跟随;这一奇特现象被人发现,一传十十传百,被一位王族得知,将此处改名为凤凰里,在此修筑了一个台,名为凤凰台。“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出自唐代杜牧的《泊秦淮》。秦淮河,是南京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出自唐代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一》。钟山指的是紫金山,在玄武区境内,又称蒋山、神烈山,有“金陵毓秀”的美誉,是名胜古迹荟萃之地,明孝陵所在地;钟山风景位于紫金山南麓。“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出自唐代李商隐《南朝》。玄武湖,位于玄武区,东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墙,北邻南京站,南倚覆舟山,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内公园,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被誉为“金陵明珠”。

金陵盐水鸭,南京的鸭以谷喂养,膘肥色白,肉质鲜嫩,有“金陵鸭馔甲天下”的美誉。明朝建都金陵出现“金陵烤鸭”,紧接着又出现“金陵盐水鸭”。清代曾作为宫廷贡品。几百年来,“金陵盐水鸭”一直盛名不衰,现已成为江南民众普遍喜爱的佐酒佳肴。鸭血粉丝汤,南京的特色名吃,属金陵菜、金陵小吃,是金陵菜和金陵小吃中的代表,也是久负盛名以鸭为特色的美食之一,由鸭血、鸭肠、鸭肝等加入鸭汤和粉丝制成。状元豆,南京夫子庙的特色小吃之一;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居住在城南金沙井旁小巷内的寒士秦大士,因家境贫寒,每天读书到深夜,母亲用黄豆加上红曲米、红枣煮好,豆子装在小碗里,上面再加一颗红枣给他吃,并勉励他好好读书,将来好中状元。后来,秦大士中了状元,此事传开,状元豆便出了名。

南京,是一座屹立在长江之畔、历经风雨的沧桑古城,城东钟山龙蟠,城西石城虎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筑城算起,南京至今已有2500年建城史,诸葛亮曾称赞“钟山龙盘,石头虎踞,乃帝王之宅也”。自公元229年,东吴孙权在此建都,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在此定都,故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时期的南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经济发达,文化繁盛,从唐朝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咏叹中,足见南京曾经的辉煌与繁荣。

“昔六朝古都,繁花落尽。今南京新城,风貌依旧”。南京,一座见证无数沧桑过往的古老城市,一座极具浪漫风情的城市……在那里不仅能感受到千年前的帝都辉煌,也能感受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辛酸无奈。如果说南京城最温柔的时候是在傍晚时分,那么傍晚最温柔的地方非秦淮河莫属。画舫推开水面缓缓前行,聆听着流水的潺潺声,坐看着河畔人家炊烟袅袅,仿佛昔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场景依稀在眼前,令人为之沉醉不已。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古往今来,“十里秦淮河,千年夫子庙”,不知曾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从“古韵凌波十里欢,风摇画舫雨含烟”到“日落金陵晖未消,柳牵淮水岸边摇”再到“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关于秦淮河的美,或许只有当亲身探寻后,才能知晓那并不算宽阔的河水之中,究竟氤氲着怎样的历史过往。

“秦淮名胜”夫子庙,在秦淮河的北岸,拥有着无比辉煌的过往,也曾濒临毁灭;曾遍布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池曾经历过战火的无情摧残;见证过六朝古都的繁华似锦,也尝尽了人世间的沧桑。大名鼎鼎的夫子庙,有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夫子庙与秦淮河早已不可分割。景区以夫子庙为中心,古秦淮为轴线,将诸多的景点串联在一起。凭借悠久的历史以及小桥流水般的美景,夫子庙与上海的城隍庙、苏州的玄妙观、北京的天桥并称为“中国四大闹”。

自古以来,这里都是商贾云集之处。尤其是明朝时期,十里秦淮最为辉煌的时刻,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只可惜伴随时光的流逝,这些已成为过往云烟。俗话说的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湖的地方就一定有桥梁,更何况是身处秦淮河畔的夫子庙?“秦淮二十四浮航,何似高高坐虹梁。一巷一里一长灯,一桥一伞一相逢”。秦淮桥上,烟水桥下,诉说着昔日的繁华过往。倘若将时光倒退回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时期,名臣王导的主张以及朝廷培养人才的需要,夫子庙从而应运而生,在历史的舞台上闪亮登场。那个时候科举制尚未诞生,孔庙也还未修建,夫子庙只是作为一座学宫而已。时间来到北宋年间,祭奉孔子、崇尚圣贤之道的缘故,才在原有学宫的基础上修建孔庙,这便是“夫子庙”名称的由来。

“南京第一学府”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庙前的秦淮河为天然泮池,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全长110米,高约10米,北岸庙前修建有思乐亭、聚星亭,在中轴线处还建有棂星门、大成门、明德堂、尊经阁……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个集孔庙、官学、私学、贡院为一体,集尊孔、入学、科考为一体的孔庙,大成殿的存在更是印证了夫子庙“天下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当漫步于夫子庙的步行街时,很容易寻到江南贡院的身影,贡院也展示了夫子庙的不凡。要知道在过去那个年代,江南贡院不仅是朝廷对选拔人才的一种寄托,更是无数寒门学子走向仕途的希望。寒窗苦读的执着以及改变命运的决心在夫子庙内体现得淋漓尽致。伴随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这座江南贡院也失去了原本的地位,逐渐沉沦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幸运的是它依旧留存,好似不甘心退出历史的舞台,要展示它的过往辉煌一般。作为南京对外的一张经典名片,每天都有着无数游客前往。只不过有的是为了追寻它的历史辉煌,有的是为了一睹江南的烟雨,有的是为了在河畔与婉约的江南女子来一场唯美的邂逅。在夫子庙慵懒的漫步,品一杯香茗,沐浴着云霞和水泽,聆听秦淮河的历史过往,怎一个惬意了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仅承载了诗人白居易对于江南美好的回忆和不舍,如今更被现代人反复用在江南观光的游记当中。若提起江南,可能绕不过去的必是“六朝发迹地,十代大都会”的古都南京,而在我的印象里,南京秦淮河完全符合“江南气质”。古老的秦淮河,以千百年不变的精致和妩媚,在历史上一向以性格张扬,重彩浓墨的调性示人。无数帝王将相,名伎佳丽,王公贵族,粉黛歌女曾在秦淮河畔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场场或热烈或缠绵的人生戏剧。如果你问我,秦淮河哪一段最美?我想夫子庙前秦淮风光段当属第一。

欣赏秦淮河最美的风景要在夜晚,尽管没有了“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的胜景,但只有在每天掌灯以后,夫子庙前的河道水面才五光十色,透着“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的烟火气息,夜晚的游客明显也比白天更多。沿着滨河路边走边赏秦淮河夜景,许多人会被感染,思绪飞扬。遥想当年,许多文人来此夜游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对秦淮河进行描述。在我的记忆中,有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到了现代,有散文家朱自清和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游记,两位年轻的文人同游秦淮河,回家后以相同的标题各写了一篇游记。虽然同样是对秦淮河的描述,但朱自清的文章体现了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忧虑,而俞平伯更多是对秦淮歌女表达了同情之心。走到跨河桥上,凭栏远眺,夜色旖旎的灯影和游船,让我找到了印象中的金陵盛景。我找了一家僻静的咖啡馆坐下,僻静中有些寒冷,让人不禁生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南京承载了太多的忧伤。

金陵数易其主,都是偏安政权,从它发源的江南城市文明和诗意审美,蓬勃不息。南陈与南唐的后期,经济繁荣,帝王君臣和士人才女,在富贵、温柔、缠绵的环境里培育了审美的因子,影响着他们的人生状态和文学状态,形成了他们特殊的沉迷和阴柔的气质,使文艺成为上层社会的生活,使唯美伤感的风格成为艺术特征。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是富贵故都金陵,而今的南京是一个有些平实生活味道的城市,离久远的场景仿佛很遥远了。只有葱郁的林木和阴沉的烟水气,依然保留着古老气象,特别是在淫雨霏霏的时候。但是,南京女子的装扮还有古典婉约的气息,穿着偏于传统,气质素淡,自然秀美,细细品味,有别于上海的时尚现代。

在历史文化中阅读金陵,遭遇它的末世,先是南陈末的金陵,后是南唐的金陵。南陈末和南唐的金陵,处于特殊时期和特殊地点,经过一定阶段的物质积累,呈现经济繁荣,帝王君臣的富贵消费,有似而今繁华商业社会,既具有富贵、富裕特征,也存在文化审美因素。夜宴,在金陵最繁华的时段,也在灭亡的前夕。宫廷里的君臣,醉生梦死于富裕和缠绵之间,文学参与和诠释富贵故都的生活,富贵故都与文学,相互呼应、相互浸透。富贵故都在奢靡挽歌中,消解于黎明的曙色。或属于更加繁盛的都市文化洪流,或蜕变为华灯璀璨和对崭新黎明的期待。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