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八月的风 从习武园吹过

贺测亮2025-08-07 13:40:48

八月的风 从习武园吹过

 

作者:贺测亮

 

每个军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八一。它写在军旗上,它镶嵌在军徽里。不论你是现役还是退役,人民军队始终把我们连在一起。纵然脱下军装,那抹橄榄绿的情结仍在,火热的军营,仍像八月里的暖风,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8月1日,我正与老部队战友聚会,一起庆祝建军98周年。忽然接到徐少先老兄的电话,言讲他和管益农老战友合作出版了一部11万余字的书——《军晖习武园》,讲的是陕西省军早期那些人和事,校样已出,想让我校对把关一下。顿感受宠若惊,何德何能,焉能担此大任?好在我也曾在习武园那块热土上工作过,恭敬不如从命。

说到此,不得不说说二位大作者。管益农、徐少先,特点明显,身材高大魁梧,说话嗓门大,语速快,办事雷厉风行,都曾长期在省军区机关工作过。管兄曾任过秘书处长,转业后在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报》任职三十载,是资深的编辑记者,退休后仍在采访第一线笔耕不辍。徐兄是省军区有名的“摄影家”,长枪短炮随身带,擅长图文报道,转业后到陕西日报社工作。二人都是我的“前辈”,一个个文字功底了得。至今,我还常常拜读二位老兄的散文、诗歌,并以他们为师。

受人之托,不敢怠慢。很快,我便拿到校样,作为第一读者,报着学习的心态,一字一句地细读起来。越看越觉得书中有味,越读越觉得作者身手不凡。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管、徐二位身手不凡,一出手就是王炸,把个省军区的前世今生,翻了个底朝天,让知道的人记忆犹新,让不知道的人耳目一新。

我是从省军区系统土生土长出来的干部,对省军区独有情钟。这本书,以翔实的资料,扎实的文学功底,博学的文字修养,把省军区的前世今生、风云人物、轶闻趣事,描绘的淋漓尽致,虽不是“正史”,却胜过正史。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存有不少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有填补省军区历史“空白”之功效,是一部红色教育必读书。

历时三载,呕心沥血。作者为出这本书,付出了大量心血,花费了不少精力,从老习武园人口中钓沉往事,从尘封的档案库里翻阅资料,从“红二代”手中索取图文,从出版物中寻找佐证。编撰此书,纯系两位老兵“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所致,既非组织授 命,亦非他人委托。这种严谨的创作精神和史学态度,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军事沃土 机关大院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来十分重视城防和军事设施建设。习武园,就是一个富有军事传奇色彩的地方,历朝历代都有驻军。它目睹了陕西省军区的变迁,1949年12月成立十九兵团兼陕西军区,十九兵团调离后,由十九军代陕西军区,十九军调走后,称陕西省军区,“兼”、“代”、“省”几个字,把省军区的过往历史交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省军区在这个地方一驻就是21年,直到1970年3月搬迁至南郊原西北局大院为止。

提起这个地方,如今省军区的年轻人和外地人可能不大了解,但一提起网红打卡地——广仁寺,也许你就能知道,它就在广仁寺到尚武门一带的西北一、二、三路之间。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习武园当年的遗迹也所剩无几,但广仁寺的风铃、古城墙的垛口、尚武门的横额,仍记得当年的风云际会,传承着精兵习武的情怀。

 

将校风采 一代风流

 

书中记述了曾经在省军区系统工作过的29位老首长、老将军,个个身经百战,人人都有着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名震三秦。文字间,也流露出人间悲欢离合,折射出“文革”给部分老干部带来的冲击与灾难。他们中的不少人我都有所了解,其中还为许多老首长做过服务保障工作。

我是2001年7月离开省军区机关的,曾在省军区所属的西安兴庆公园干休所、小寨西路干休所、八一街干休所工作多年。这三个干休所各有特点,兴庆公园干休所始建于1962年,是当时西北地区第一家军队干休所,紧邻兴庆宫公园,安置的全是老红军,号称“红军所”,清一色的二层小洋楼,在当年的居民地中,算是“鹤立鸡群”,令多少人羡慕不已。小寨西路干休所,以老干部资格老、职务高而闻名,有大军区副职、正兵团职、副兵团职、正军职、副军职多人,号称兰州军区“第一所”。八一街干休所,位于习武园,安置的主要是省军区系统的离休老干部,一所四点,占用的地盘是当年老省军区的地方。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白菜心”,自然环境和医疗条件相对较好,不少老干部退休后都在西安安享晚年。我到干休所系统工作后,这29位老首长有的已经作古,有的还健在,他们的人品官德,令人敬仰,值得我学习一辈子。

 

轶闻趣事 社会舞台

 

习武园是一个军事领率机关,但也有人间烟火,普通干部的喜怒哀乐,与社会的广泛接触,构成了生命的交响曲,奏出了人生乐章。读者可从《习武园的四个“大笔杆子”》、《习武园的简朴婚礼》两章中,窥得一斑,值得学习借鉴。而《西安八一小学记》、《五一剧团与省军区》两章,则着重描写出当年省军区的庞大和工作繁杂,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人生百态,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命运,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属于自己的,就是圆满的。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社会,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最大的成功。

读罢此书,掩卷沉思,不由人激动万分,既丰富了知识,又学到了先辈们的品德,也为作者的妙笔折服点赞。作者“抚慰先辈,启迪后生”的初衷,起码在我这里算是达到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