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湖诗韵里的千年渔歌
——中国向海冬捕,一场自然与文明的盛宴
陈宝林
当朔风掠过雪原,将通榆向海的湖面雕琢成一块晶莹剔透的碧玉,隆冬的序曲便在这片冰封的天地间奏响。每年此时,一场穿越千年的渔猎盛典如期而至,冰镐叩击冰面的清脆声响,仿佛是远古先民传来的召唤,邀你共赴这场自然与文明交织的诗意向海渔猎盛宴。
天还未亮透,向海湖畔已燃起星星点点的灯火。裹着厚棉袄的游客们呵着白气,眼神里满是期待的光,他们知道,一场酝酿了四季的惊喜即将在冰面下绽放。不远处,经验老道的鱼把头正伫立在冰原上,他皴裂的手掌拂过冰面,像是在与这片养育了世代渔民的湖泊对话。观风向、辨冰色、听水声、觅鱼踪,这些祖辈传下的“绝技”在他心中早已化作无声的诗行,每一个动作都藏着与自然共生的智慧。随着他一声低沉的号令,百余名渔民手持工具分散开来,冰镩凿冰的“咚咚”声、渔网拖动的“簌簌”声、人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在寂静的雪原上谱成一曲生动的劳作乐章。
正午时分的阳光洒在冰面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当鱼把头一声令下,2000余米的大网如同一条蛰伏的巨龙,在众人的合力拉动下缓缓从冰窟中苏醒。起初是冰洞里泛起细碎的水花,紧接着,一条银鳞闪烁的大鱼猛地跃出冰面,带着湖水的清冽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点燃了全场的热情。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数不清的鱼儿像是被施了魔法般接连蹦出,银浪翻滚间,鱼儿拍打水面的“啪啪”声与游客们的欢呼雀跃声在湖面久久回荡,那是自然馈赠的欢歌,也是生命蓬勃的礼赞。
这场热闹的冬捕盛宴,藏着一部写满智慧与坚韧的文明史诗。回溯千年,北方大地的渔猎部落曾在风雪中艰难求生。那时的冬捕,是先民与自然博弈的生存智慧:在冰上搭起简陋的草棚,棚下凿洞等待鱼儿换气,锋利的鱼叉精准刺向水面的涟漪;后来,铁丝编就的笊篱在冰洞中起落,捞起的不仅是肥美的鱼儿,更是对生存技能的不断探索。从单人独户的艰难捕猎,到百余人团队的分工协作,每一次工具的改进、每一次流程的优化,都是渔猎民族在恶劣环境中求存的勋章。女真、鄂伦春、赫哲……这些古老民族的先民们,在冰天雪地里点燃篝火,将渔猎的技艺、生存的经验、对自然的敬畏,一点点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站在冰湖畔,看着渔民们踩着祖辈走过的足迹协作劳作,仿佛能看见千年前的先民们在同一片土地上奋斗的身影。他们在风雪中搭建固定居所,将渔猎与农耕、养殖融合,在与自然的博弈中学会共生;他们在寒夜里围坐篝火,将观鱼汛、识冰情的诀窍编成口诀,让智慧在口耳相传中永不褪色。正是这份在绝境中迸发的勇气,这份对生命的执着与热爱,让渔猎文化如同冰封下的潜流,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
更动人的,是这场盛宴里流淌的敬畏与感恩。渔民们深知,每一滴湖水、每一条游鱼都是自然的馈赠。开江前的隆重仪式上,他们捧着洁白的哈达,向着湖面深深鞠躬,用最虔诚的姿态感谢大自然的滋养;当渔网中混进小鱼,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回水中,指尖的温度仿佛在传递着“不可一网打尽”的古老训诫。这不是简单的捕捞,而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能让江水常绿、鱼群永续,才能让渔猎的歌谣在这片土地上代代传唱。
当夕阳为冰面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满载而归的渔船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辙痕,渔猎的欢歌渐渐融入暮色。这场诗意向海渔猎盛宴,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捕捞场景:它是千年文化的活态传承,是先民智慧的生动演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这里,每一条跃出冰面的鱼儿都带着自然的诗意,每一次渔网的起落都藏着文明的密码,每一张冻红的笑脸都写满对生命的热爱。
向海的冬捕,从来都不只是一场渔猎。它是冰与火的交响,是古与今的对话,是自然馈赠的盛宴,更是文明传承的史诗。当你站在这片冰封的湖畔,听着渔歌在雪原上回荡,看着鱼群在阳光下闪烁,你会懂得:所谓诗意,从来都藏在人与自然最真诚的相处里,藏在那些跨越千年依然鲜活的文化基因里,藏在这场年年岁岁如期而至的向海冬捕盛宴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