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事与琢磨人
郭松
人生在世,总是爱琢磨的,有的爱琢磨事,有的爱琢磨人,有的爱琢磨钱;看一个人爱琢磨什么,大概能看出这个人的心性。
琢磨事的人,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事业上,想做事,也真做事。这样的人,大都有一技之长,一生不问收获、只问耕耘,总是忙碌着,在养家糊口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样的人,适合做具体工作,比如琢磨一门学问,琢磨一项技艺。这样的人,往往做事认真,执行力强,自律性好,能够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
琢磨人的人,善于琢磨别人的心思,善于与人打交道,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过,在我看来,琢磨人挺累的。人与物打交道比较简单,人与人打交道却比较复杂。这种复杂,在于人性的复杂,在于人心的复杂。人心隔肚皮,不清楚对方心里想的什么,能把人琢磨明白的人,能充分了解人心思的人,才能在这纷扰的世间游刃有余。
琢磨钱的人,对赚钱感兴趣,在赚钱和发财上,具备他人不具备的能力。在这世上,喜欢钱的人很多,但能赚钱的人却很少,赚钱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本事。钱对每个人都重要,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离了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哪个人不爱财?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凭能力和本事赚钱的人,尤其是凭正道赚钱的人,赚了钱不忘回报社会的人,是很了不起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能琢磨一样,要么是琢磨事的,要么是琢磨人的,要么是琢磨钱的,很少有人能够同时琢磨两样,并把两样都琢磨好。既琢磨事又琢磨人的人,就不是一般人了。只有做大事的人,恐怕才具有这种能力和素质。人这一辈子毕竟精力有限,而且性格秉性使然,很多人是不可能同时琢磨两样,甚至是几样的;能够同时琢磨两样甚至几样的,都是非常之人。
这样的人,历史上的代表,莫过于三国时期蜀国名臣诸葛亮。他不仅为人忠诚,更重要的是,他的能力突出,是一个既琢磨事又琢磨人的人。他在刘备活着的时候,为刘备出谋划策,琢磨每个敌人的优势劣势,也帮刘备琢磨手下那些人的长处短处。在刘备去世之后,他更是做到凡事亲力亲为,除了琢磨人,还要琢磨事,虽然在琢磨人上并不那么完美,但已经很不错了。既琢磨事又琢磨人还琢磨钱的人,那就更不得了了。
人这辈子,能把一样琢磨清楚,琢磨透彻,就已经很不错了。无论是琢磨事,还是琢磨人,或琢磨钱,哪一样琢磨好了,都不是一件简单和容易的事,都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要把这几样集于一身,得具有超凡的能力和本事,得有大抱负才成。这样的人,既要把具体事情做好,还要把人际关系搞好,还要把钱赚得合理合法。这样的人,或许清朝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算一个,他不光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还是一个大名鼎鼎的慈善家。
汉文帝到周亚夫所在细柳营,先赶到的先导让士兵打开营门,出营迎接皇帝。守卫军门的都尉却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文帝车驾到后,也进不了营。文帝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周亚夫,周亚夫才传令打开营门。汉文帝随从人员交代说:“将军有令:军营中不准车马奔驰。”文帝的随从人员只好拉紧马的缰绳,慢慢走。周亚夫身着重甲,手持武器,向文帝拱手说:“身穿铠甲的将士不行拜跪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周亚夫治军之严,可见一斑,汉文帝一行出了营门,汗流浃背。
平定七国之乱,叛军猛攻梁国,周亚夫让梁国和叛军主力消耗,自己带着汉朝主力绕道从背后断叛军的粮道,然后再伺机再击溃叛军。这意味着梁王承受住了叛军主力攻击,遂拼命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置之不理,按照自己的既定战略,平定了叛军。此战虽胜利,但周亚夫得罪了梁王。汉景帝要废太子刘荣,周亚夫据理力争,搞得汉景帝很不高兴。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储君之争背后,是血雨腥风,周亚夫偏偏要掺和,得罪了汉景帝。
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周亚夫说:“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这下又把窦太后得罪了。周亚夫坚持的,都没有错,但他只论事,不论人,这样的人对国家而言是难得的人才,但对那些权贵来说,就不好说了,甚至皇帝也很难喜欢他。类似于周亚夫这样性格的人,历史上有很多,比如岳飞、于谦等。
琢磨钱的人,懂得拉关系。东汉末年宦官张让为汉灵帝宠幸。扶风人孟佗想要攀附张让,当他拿着财物到张让府时,眼前的场景让他大吃一惊:张让府让那些送钱的人为了个水泄不通,张让挤都挤不进去。即便真把钱送进去,张让也未必正眼瞧上一下。孟佗动了心思,给张让府上的家奴送钱,不停地送,长久地送,出手大方的同时还不提任何要求。时间长了,家奴也不好意思,主动询问孟佗有什么要求。孟佗说:希望能得到您当众一拜。家奴一听,这有何难?在张让府外,在众目睽睽之下,一群家奴毕恭毕敬地走到张让面前,深深的一拜,一起抬着孟佗的车子进入张让府。孟佗声名大振,众人都认为他跟张让的关系非同一般,转而纷纷来贿赂于他。孟佗收到大量的钱财,将其中一些送给张让,孟佗很快被任命为凉州刺史。
贾诩投降曹操之后,为人做事都十分低调,大门紧闭,不与大臣们私交,连子女嫁娶,也不找大户人家。贾诩是中途加入曹操阵营的,算不上是曹操的旧臣。早年一直跟随曹操的人太多了,现在贾诩一个后来者,居然如此受到器重,自然会引起他们嫉恨。贾诩低调是害怕自己太过受宠,遭致引火烧身。贾诩再厉害,也不可能躲得了明枪暗箭。贾诩以低调来应对,可能是掩藏自己的锋芒。这琢磨的就是人和人性。那许攸的功劳够大了,打败袁绍他是第一功,但他自恃功劳甚高,最终死于非命。曹丕曾主动前来找贾诩,请求贾诩出谋划策。贾诩对曹丕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贾诩的这句话是一句废话,这句话对谁都可以说,同样也可以对曹植说。但这几句话恰恰是对曹丕说,最好的策略。曹操是何等人物,在他面前去耍小聪明,无异于关公门前舞大刀。倒不如恪守本分,做好儿子的本分,能够起到最好的效果。贾诩身处乱世三国,却能够身居高位,并最后善终,并非是没有缘由的。
窃以为,人在事上磨,人越磨越能,事越磨越顺;人在人上磨,人愈磨愈鄙俗,事愈磨愈荒废。人生短暂,要多琢磨事,少琢磨人。琢磨事才能有成就,如司马迁之于《史记》,李时珍之于《本草纲目》,达尔文之于进化论……成就或许有运气的偶然因素,但成就一定离不开实干,需要悉心播种耕耘,静待花开。琢磨事要实干,要干字当头,要牢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立足本职,为民办实事,为民谋幸福,在实干中提高素质。琢磨事还要精益求精,让“做了”变“做好”,让“做好”变“做精”。
琢磨事费力,琢磨人费心。一心不能二用,琢磨人多了,会减少琢磨事的精力,能力水平也会逐渐下降。有的人为了走捷径找靠山、拉圈子,整天不务正业,这样的人一旦得势,会刺激真抓实干的老实人,让歪风邪气蔓延,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无论是王熙凤还是《小公务员之死》的“小官吏”,都警醒人们,从长远来看,总爱琢磨人会得不偿失。对用人单位来说,也要多视角考察干部,不要“唯选票”取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
少琢磨人并非不琢磨人,但琢磨人围绕的应该是公而不是私,琢磨人不是钻营投机,不是拉帮结派,不是利益至上。人与人之间因性情、经历等因素造成差异,不琢磨人,难以配合默契。琢磨人可以琢磨他人的优点,琢磨自己的不足。琢磨人可以以人为镜,对照把自己的缺点越磨越少;琢磨人也可以以贤为镜,把人性之劣越磨越少。以真诚为内里,以做事为实行,以和气为外显,让心更安,人更能,事更易。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