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聪明与和智慧

郭松2025-08-05 12:09:26

聪明与和智慧

 

郭松

 

常听人说,世上聪明的人很多,智慧的人却很少;由此看来,聪明与智慧是有差异的。

聪明是耳聪目明,听觉视觉都很灵敏;智慧是心知肚明,心里清楚但不说破。聪明是常识层面,智慧是见识层面;聪明是生存能力,智慧是生存境界。

聪明先天的成分多些;智慧后天的成分多些。聪明主要是大脑,主要是机缘;智慧主要是阅历,主要是洞察。聪明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智慧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聪明人向外征服别人,智慧人向内征服自己。做聪明人并不难,做智慧人却很难;小聪明灵活,大智慧笨拙。一旦给自己贴上聪明的标签,可能就开始犯错变得愚蠢;一旦给自己贴上笨拙的标签,可能就开始变得灵性和智慧。

聪明人喜欢贬低和批评别人,智慧人喜欢欣赏和赞美别人。聪明常伴着虚伪,智慧常伴着真诚。聪明人常显得很有修养,外表也光鲜亮丽,内在却往往缺乏修养;智慧人外表上显得平凡和普通,智慧是内化的修养,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聪明走向智慧,智慧却不走向聪明,还会在一些事上有点愚笨。

聪明的表现,更像是有个性,而智慧的表现,更像是无个性。“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人常把聪明变成做人的习惯,变成与别人相处的习惯。做人做的其实是人与自己相处,人与自己相处是智慧,自己了解自己,自己懂得自己,自己提升自己。人与别人相处一旦用上聪明,往往会变得虚伪。

聪明是术,智慧是道。人想变得聪明,就多读现代人写的书,读关于术而非道的书。人想要变得智慧,就多读古代人的书,读关于道而非术的书。人想要变得灵性,就多读诗词歌赋而非说教的书。聪明人读书往往只能读到作者写出来的东西;智慧的人读书往往可以读到作者未曾表达出来的东西。聪明人往往觉得自己是世上最聪明的人,无需再向别人学习什么;智慧的人终生都在向别人、向世间学习。

聪明通常是个体在认知能力上的优越,包括记忆力、逻辑推理、学习速度等方面。聪明的人能够迅速吸收新知识,高效解决问题,展现出思维的敏捷和灵活。聪明往往与智商关联,是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智慧则超越了智力层面,是一种综合了知识、经验、情感和道德判断的能力。智慧关乎情商,不仅懂得如何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处理好各种关系,在复杂情况下找到最优解。

聪明人倾向于直接、快速地找到问题的表面答案,有时可能因过于自信而忽略问题的深层含义。智慧人会深入分析问题背景,考虑长远影响,寻找最合适的解决办法。聪明人可能因为其机敏而显得锋芒毕露,有时无意间伤害他人。智慧人则擅于以同理心待人,懂得何时收敛光芒,何时给予他人舞台,从而构建和谐的关系。聪明人可能会因为习惯于成功而难以接受失败,遇到挫折时易产生挫败感。智慧人则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将其视为成长的垫脚石,展现出更强的心理韧性。聪明与智慧虽有交集,但智慧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对人性深刻理解后的从容与淡然。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与反思,可以从聪明迈向智慧,实现自我超越。

聪明人往往善于辩论,能够快速识别逻辑漏洞,将对手言辞反驳得体无完肤。不过,他们在这些争论中忘却了真正的目的。有时,面对愚蠢的人争辩,胜利也无意义;与固执的人交谈,仅是自我消耗;而与浅薄之人争论,就如同对牛弹琴,毫无益处。智慧人明白争执不仅耗费心力,甚至还可能影响与他人的关系。作家周国平曾经说过:“人们争论的问题只有两种,一种是用不着争的,另一种是争不清楚的。”便是智慧的表现,他们选择不争论,留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关注重要的事情。

在职场和生活中,付出善意,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换来自身的成长。智慧与聪明并非对立,许多智慧人通常也有聪明的头脑,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挑战。然而,智慧更是一种境界,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是对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把握。智慧人能在情绪波动与纷争中保持冷静,促进真正的成长。智慧人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明白处理复杂关系的艺术。不以强硬和高傲面对生活,而是低调却有力量。这种力量能够静静地滋润周围,最终带来良好的氛围。

聪明是由个人智商表现某一方面的能力,聪明人也往往有触类旁通的本事,而智慧则常常包涵了聪明,不过智慧还多了一双洞悉世事的慧眼,更多了几分高瞻远瞩的格局。聪明人比比皆是,而智慧人鲜有。聪明人激化矛盾,智慧人化解矛盾;聪明人高人一等,智慧人高人一筹。

聪明是那耀眼的钻石,遭人哄抢;智慧是那浑然天成的璞玉,自知其价不张扬。聪明人向往喧嚣,总是翘首期盼成为备受瞩目的主角,总是按捺不住自我炫耀的冲动。智慧人则安然一隅,修身养性,静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仅靠聪明,不一定能安全着陆。回看历史,聪明如杨修,能看出魏帝每一步的意图,却终究看不透魏帝之心,以至于得意忘形,身首异处。聪明如韩信,沙场点兵,力战霸王项羽,以弱胜强,却不知“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時须早回首”。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更何况功高震主。

智慧人,拿得起,放得下,深谙功成身退之理。先说那范蠡,帮助勾践登上王位,一举破吴,位极人臣,而后适可而止,下海经商,成为一代巨贾,甚而还七散家财。随心做事,素心做人,岂不快哉。再说那留侯,刘邦曾言:“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者,吾不如子房。”可见其盖世聪明。然而张良更可贵的地方在于,他竟然能预测到帝王之后翻脸,于功成之后的激流勇退,回归乡野,得以幸存。这些人能全身而退,盖以其有人不及的智慧。

在如今社会环境下,知识产业蓬勃发展,聪明几乎与知识画上等号,甚至有人还将知识等同于智慧。“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知识远称不上智慧,甚至也还不能叫聪明,能灵活运用知识那才叫聪明。正如人们戏言:历史学士能背出雅尔塔会议的年份,硕士能背到月,博士能背到日,可这又有什么用呢?这些知识并不能获得在大国博弈的谈判桌上运筹帷幄的聪明才干,也不能得到一丝一毫思想境界上提升的智慧。愿以智慧处世,不露锋芒,能够懂得退一步处世,高一步立身;能够看得圆满,放得宽平。

 11.png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