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文化与文明

郭松2025-08-05 04:57:00

文化与文明

 

郭松

 

在日常生活中,“有文化”“讲文明”都是用来夸人的,但两者是意思相似又相异的概念。

文明是相对野蛮而言的,一般不包括原始社会,但文化包括原始社会。1874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出版《原始文化》之后,人类学越来越多地用文化来表述原始社会,现在也将一些地域的考古发现称为某某文化。

在日常语言中,文明是一种彬彬有礼,体现文明进步成果,合乎礼仪规范,非野蛮的行为和活动。文明更强调共同性、普遍性,而文化更强调特殊性、差异性。文明的传递是“明”,明白后就可以照着做;而文化的传递是“化”,大概得有个熏陶、濡染的过程。

文明比文化更广大,也更固定,或者说,文化比文明更细微,也更弥散。在区别两者的时候,常用文化表达文明精神的部分,不那么物质的部分。而作为文明精神的文化,是不大可能被快速移植的,只能通过生长和培养,只能通过“化”,不能像物质文明那样马上拿来“用”或“造”。

人类出现集群而居、出现城市生活后,才能出现文明。一般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物质文明,包括劳动的分工、稳定的物质生活来源和收益。二是政治文明,包括出现国家雏形,正在形成国家,形成局部和暂时的政治秩序。三是精神文明,不仅有精神的内心生活,还有精神的外在形态,包括丰富精致的文字,有流传和留存的精神产品,有稳定的价值观念等。

文化包罗万象,文明却像把筛子——把那些有益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文化就叫“文明”,即文化中的精华。把那些不利于甚至有损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消极有害的文化叫野蛮,即文化中的糟粕。当我们在讲文化这一概念时,是讲人类或某一群体的方法、物质和精神,当我们谈文明这一概念时,是谈文化概念中积极的、有益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容。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从直立行走、手的解放开始,人类就进入文明发展阶段。方法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同,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明的先进程度有不同,存在有明显代次差异性,比如人类文明从游牧文明到农业文明、到手工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递进。即便是工业文明,也从蒸汽时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时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到现在智能化时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新的工业文明都具有更加有益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先进性。

世界历史上有四大古文明,其实是说这四大古文明在当时是相对先进的文化。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三大古文明没有得到有效传承、更新、迭代,被更先进的文明取代了,只剩下中华文明兼收并蓄、自我改造、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并随着新的科技进步焕发出新的生机,高代次的文明往往会替代低代次的文明。中国近代史是受欧美日侵略凌辱的屈辱史,是中国近代的农业文明落后于欧美日的工业文明,欧美日的工业文明对中国近代的农业文明有压倒性的优势。对国家民族如此,对个人也是如此。有些人满腹诗书,看起来有文化,但未必就文明,如随口脏话、随地吐痰,是有文化无文明;而有些人文化并不高,但他的言行有一定的先进性,如某人学历不高却扶老人过街,是低文化高文明。

从语源学角度看,文化的本义是栽培、耕作,相对于自然而言,凡是经过人的加工创造的事物都属于文化。文化有一个定义是“文化即人化”,也就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广义的文化,分为物质、制度、习俗、精神等层面。物质文化,即手工劳动创造的成果;制度文化,即宏观的法律法规、行政制度和微观的规则准则、规定约定;习俗文化,即约定俗成且历代传承的风俗传统、习惯做法等;精神文化,即以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宗教、美学等人类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狭义的文化,即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是广义理解中的第四个层面。

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指出:“文明的涵义,既可以作广义解释,也可以作狭义解释。若按广义来说,是以人力增加人类的物质需要或增多衣食住的外表装饰。若按狭义解释,不仅在于追求衣食住的享受,而且要励志修德,把人类提高到高尚的境界。”在他的看法中,人是追求意义的高级生命,自然不应满足于一时温饱;文明是动态的,觉醒、独立和开化才是一个民族臻于文明之境的不二法门。中国语境中也多对文明一词作广义理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将文明解释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从历时来看,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者有先后之分。从广义上理解,文化即人化,自从有了人,便有了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但并非自从有了人便有了文明。文明是与蒙昧、野蛮的文化相对的、表明人类历史进化的概念。对于文明来说,主要集中在:政治上,有城市的聚居地,有公共建筑,居民有阶级分化,国家形成;经济上,有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有相对固定的税收制度或定期的贡赋制度;意识形态上,有全民族统一的宗教信仰,包括崇拜对象和祭祀仪式等;文化教育上,有文字的使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在文化上具备以上标志的社会,才算进入文明社会。也就是说,文明社会的形成需要文化的积淀,需要特殊的条件和机遇;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及自身达到一定程度的成果,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从共时来看,两者关系有两类。第一类将二者视为近义词,具有相通性和交叉性,都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人类活动及其成果,或不加区分,或有所偏重。大体文明文化,是人类群体生活而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第二类将文明视为体现文化认同、进行文化归类的一个聚合体。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文明是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美国政治思想家、理论家亨廷顿以宗教作为界定不同文明的主要标志,将冷战后的世界划分为八大文明:基督教文明、儒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这与世界四大文化圈的确立相似:以基督教文化为主体的欧美文化圈,以儒、释、道文化为主体的东亚文化圈,以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为主体的南亚文化圈,以伊斯兰文化为主体的西亚北非文化圈。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的。文化通常与自然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对应。 在原始时代,只有文化,没有文明,一般称原始时代的文化为原始文化,而不称原始文明,文明是文化的高等形式。文化对应一定的族群或团体,而文明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的,跨国界的。广义的文化是全人类的文化,相对性的文化是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比如,各国、各民族乃至各族群的文化会有差异,而文明不会有差异,只是文明的程度不同而已。文化偏重于精神,文明偏重于物质。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文明容易比较和衡量,易区分高低,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秦代的兵马俑等;而文化则难以比较,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同,而价值是相对的。

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较广,文明是褒性的,使用范围较窄。例如:可以说酒文化、食文化、服饰文化,但一般不说酒文明、食文明和服饰文明。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一种宗教无论世界上有多少人在信仰,都属于文化,是文化才能讨论和争论;是文明,就不能讨论和争论。没有人对氢气燃烧形成水讨论和争论。儒家思想是文化,而不是文明,人们对儒家文化讨论和争论。电脑是文明的产物,所有人都喜欢,这是文明的特性——同;东北秧歌二人转是一种文化,有的人喜欢扭,有的人就不喜欢扭,这是文化的特性——异。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存在着差异,文化与文化之间需要互相交流。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明只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文明之间需要互相学习。

从人类意识的发展过程来看,文化是人类意识中先产生出来的思维,人类是一步步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初产生出来的思维只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当人类的思维达到一定发达程度后,才能对客观世界作出正确的认识。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人类是从文化开始迈出认识客观世界第一步的。从文明的先进与落后可以分辨文化的优越与落后。长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标志,它既是文化的,也是文明的。从文化的现象而论,它是物质的存在;从文明的历史而论,它是当时社会文明的突出代表,体现出秦国统一中国后的社会文明,从文明的现象而论,又体现了当时中华民族的一种大一统的精神存在。

文化可以是多元的,但文明应该是一元的;文化可以是多样的,但文明应该是趋同的。比如说,当我们在说文化的时候,我们说的大多是传统文化,像诗词歌赋、美食服饰、园林字画。甚至饮食起居,这些都是有个性和差异性的东西,叫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比如,有人喜欢喝咖啡,有人喜欢喝茶,有人喜欢弹钢琴,有人喜欢拉二胡,有人喜欢穿西装,有人喜欢穿汉服、和服,唐装等,这叫文化各异。当我们说文明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数学、物理、化学,科技,比如说同情、怜悯、博爱、民主、自由、法律等,这些大部分是全人类的,这叫文明的趋同。

当然也有人会说,中国人天生就和西方人不一样。我们用的是象形文字,我们吃中草药治病,我们用筷子吃饭,我们是黄皮肤黑眼睛。但这些,其实说的是文化,不一定说的是文明。文明通常具有进步形态的意义,是人类不断从蒙昧向开化。从低级到高级,从野蛮向文雅,是一个发展过程,文明是蒙昧和野蛮相对立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文明不仅是靠精神思想来呈现的,是一定包含着优秀的物质文明的。移植一种文明的成果,比如电灯、电话、电脑、互联网、手机等,往往比移植一种文化的成果要容易得多。

文化却不一定如此,比如历史上妇女为丈夫殉葬的文化,女人缠足裹小脚等文化。文明是文化中的积极成果,是人类在实践中的创造的精华和财富,文化中的积极成果作为人类进步和开化的标志,才是文明。人类文明是以进步文化为基础的,没有进步文化就没有文明。文化的积累是缓慢的和渐进的,文明的演进是日常的和快速的。推动我们向前走的是人的创造性和同情心,把我们向后推的是人的守旧性和冷漠心。


11.png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