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旧营房

张辉2025-08-05 12:26:33

旧营房

 

作者:张辉

 

 “八一”建军节将至,战友群里正热闹张罗着聚会,而我心底那股积压多年的念想愈发强烈——回老部队看看。这个藏在心头三十余年的愿望,终于在这个夏天成了现实。我携着妻儿站在营房前,熟悉的轮廓里藏着陌生的细节,千般滋味在胸中翻涌。

营门已不复旧时模样。门楼还是当年的骨架,却换了“新衣冠”:门口添了齐整的铁栅栏,左右竖挂的牌子衬得愈发规整。只是原来悬挂军徽的位置,如今赫然写着“凯杰小学”四个字样。我望着那行字出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况味悄然漫上心头。铁打的营盘成了育人的苗圃,倒与我的人生路奇妙呼应——戎马半生后,终究握起了笔杆子。革命军人本就该“哪里需要哪里去”,军营变学堂,枪杆子换笔杆子,不正是时代奔涌向前的注脚么?

门卫是位穿制服的中年汉子,小平头透着利落,一看便知是个细心人。我说明来意,说自己是三十年前在此服役的老兵,想回来看看旧地。他起初有些为难,说要请示领导。我递上退伍证,轻声解释这份故地重游对一个老兵的意义。终于得了许可,我们慢慢踱进校门。

操场还是那个操场,只是煤渣跑道换成了塑胶,路边两排当年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枝叶在风中轻摇,仿佛列队向我这个老兵致敬。老营房的整体骨架没改,白石米外墙换成了粉白瓷砖,木窗换成了亮闪闪的铝合金,墙上的标语也从“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变成了“厚德树人、博学报国”,字里行间的精神却一脉相承。

记忆突然被拉回清晨六点的哨声里:哨音一响,我和战友们如弹簧般弹起,穿衣叠被的动作快得像一阵风,转眼已在操场列队。区队长是个湖北汉子,嗓门亮得能穿透晨雾,喊“立正”时连窗玻璃都要抖三抖。那股“铁马秋风”的豪情仿佛还在胸腔里激荡,只是如今,震天的口令已被温润的教书声替代。

操场边那栋三层宿舍楼,正是当年七中队的营房。我住三楼,每次紧急集合都要拼尽全力往下冲,生怕比楼下战友慢了半拍。操场西头的四层楼原是大队部办公楼,一楼的卫生所总藏着些温暖的记忆——王医生总是笑眯眯的,成了个别战友训练时想“偷懒”的好去处。不知如今王医生身体是否安康?这栋楼早已改建成教学楼,虽是假期,校园空荡荡的,我却总觉有朗朗书声顺着风飘过来。

食堂还在老位置,只是扩建得更宽敞了。透过玻璃门望见里面整齐的餐桌,墙上“节约粮食”的标语格外醒目。忽然想起当年吃饭要先唱歌,歌声响亮了才能进食堂。那时饭菜单调,可我们个个吃得狼吞虎咽,仿佛那是世间至味。厨房的老兵知道我不吃辣,总趁人不注意偷偷给我煮一碗清汤面。后来他转业了,那会儿通信远不如现在方便,虽时常惦念,却再没联系上,只在心里默默祝他安好。

我走到操场中央,闭上眼睛。风声掠过耳畔,恍惚间又听见熟悉的军号声,看见晨光中一排排绿色身影在出操,“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的歌声清晰得仿佛就在昨天。可睁开眼,“所遇无故物”的苍凉瞬间攫住了我,妻儿的话语声才让我惊觉,已是隔世光景。

教学楼后的老槐树还在,比当年粗壮了许多。我们曾在树下乘凉、写信,说家乡的琐事,讲未来的期盼。树皮上刻过的字迹早被岁月磨平,就像那些年轻的面容,在记忆里渐渐模糊。我拉着妻儿,絮絮叨叨讲着当年的趣事、囧事,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不知不觉又走到校门口,自动放学铃突然响起。虽无学生,我却仿佛看见孩子们蜂拥而出,欢笑声洒满校园。望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我忽然懂了:军营虽改作学堂,土地里流淌的精神从未变过——纪律、坚韧、团结,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在传承。

走出校门时,保安向我点头致意。我下意识回敬了一个军礼,他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三十多年光阴足以让“楼船夜雪”的豪情沉淀,让青丝染上秋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枪械的铿锵化作滋养未来的琅琅书声,繁衍新的生命,传递不朽的精神。唯有这营房,沉默地承载着变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希望。

营房可以改建,记忆却永远崭新。我转身离去,步履坚定,没有回头。那崭新的时代乐章,正伴着我一路前行。

 

作者简介:张辉,广东茂名人,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喜好诗歌诗词、书法、摄影、散文等,作品散见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及各种刊物。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讲好中国好故事、传递党的好声音中发挥积极作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