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奔七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池征遥2025-07-28 15:27:35

奔七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作者/池征遥

 

奔七了,我们不再执着于他人的眼光,生活的舞台只为自己搭建。去学一直想学的乐器,哪怕指法笨拙,也能弹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去写曾经搁置的故事,让回忆与想象在笔尖流淌,那是岁月沉淀后的独特馈赠。

 

奔七了,更懂得感恩生命中的点滴。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窗前,感恩又迎来新的一天;夜晚与老友通上电话,聊聊家常,感恩这份长久的情谊。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微笑,都是生活给予的珍贵礼物。

 

奔七了,不再害怕改变。尝试新的烹饪方法,让厨房充满新奇的味道;重新布置房间,让生活空间焕然一新。就像老树发新芽,在变化中找到新的生机与乐趣。

 

奔七了,开始明白简单就是快乐。不再追求过多的物质,一件舒适的旧衣,一本反复翻阅的好书,就能带来满足。和老伴手牵手在公园漫步,看云卷云舒,享受这份平淡的美好。

 

奔七了,将过去的荣耀与挫折都化作滋养心灵的养分。在午后的摇椅上,慢慢回味那些经历,如同品味一杯香醇的茶,苦涩中带着甘甜,最终只留下内心的平静与坦然。

 

奔七了,依然对世界充满好奇。通过网络了解远方的风土人情,关注科技的新发展,让思维紧跟时代的步伐。虽不再年轻,但探索的热情从未熄灭。

 

奔七了,用宽容的心对待身边的一切。原谅曾经的误解,释怀过去的矛盾,让温暖与爱填满生活。对晚辈的小任性一笑而过,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奔七了,珍惜每一个当下。无论是与家人围坐吃一顿晚餐,还是在阳台独自晒太阳,都用心感受,因为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组成了最真实、最珍贵的晚年生活 。

 

奔七了,开始和身体讲和。不再强求晨起五公里的硬朗,改为阳台舒展的太极;接受膝盖偶尔的酸胀,便把爬楼梯换成电梯里和邻居的寒暄。像对待老友般呵护它,知道彼此还要相伴走过更长的路。

 

奔七了,成了家里的“老宝贝”。听孙辈奶声奶气讲幼儿园的趣事,哪怕重复十遍也笑得眼角堆起褶皱;看儿女为一顿饭的咸淡争论,悄悄把盐罐往远处挪了挪。被需要的感觉,比年轻时拿奖状更暖。

 

奔七了,把日子过成慢镜头。泡一壶茶能从午后坐到黄昏,看茶叶在水里浮浮沉沉,像极了自己走过的那些年;翻相册不再急着往后翻,对着一张老照片能想起当时穿的衬衫是的确良,风里飘着槐花的香。

 

奔七了,多了些“不合时宜”的浪漫。给老伴买束皱巴巴的康乃馨,说是菜市场阿姨送的;雨天撑一把旧伞散步,故意踩过水洼听“啪嗒”声,惹得对方嗔怪“多大岁数了还疯”。这些笨拙的温柔,比年轻时的玫瑰更动人。

 

奔七了,学会和孤独握手。儿女不在家的夜晚,打开老收音机听段评书,或在台灯下临摹字帖,墨香里自有安宁。明白孤独不是被遗忘,是留给自己和岁月对话的空隙。

 

奔七了,更信“慢慢来”的道理。种的花不开就等下一季,炖的汤不鲜就多焖半小时,儿女的烦心事别急着出主意,先递杯热茶听他们说完。时光教会我们,很多事急不得,就像皱纹爬上脸,也是慢慢才好看。

 

奔七了,心里总有块柔软的地方。看到流浪猫会留碗猫粮,路过老邻居门口会多问句“今天热不热”,电视里演感人的片段,眼眶还是会像年轻时一样发热。岁月磨平了棱角,却把心磨得更软,更能接住生活的温度。

 

奔七了,像十五的月亮。褪去了初升时的青涩,也走过了弦月的弯弯绕绕,终于到了这圆满时刻。清辉遍洒,不刺眼,却足够照亮窗棂下的针线笸箩,照亮晚归者的路。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