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官僚
郭松
官僚一词,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官员官吏,二是官僚作风,三是囿于陋规琐则、条条框框或作威作福的官员。
官僚一词,出自《国语·鲁语下》:“今吾子之教官僚,曰陷而后恭,道将何为。”《后汉书·孔融传》说:“隐覈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
小官僚就芝麻大点官,但官僚作风十足,在单位就有点小权,但官僚作派十足,在群众眼里是管用的官,“大鬼好见,小鬼难缠”,小鬼就是小官僚。
小官僚总是很忙的样子,一开口就是“忙啊”,似乎单位可没领导但不可没他。这种人既瞧不起群众,也不把朋友放在眼里,待上司胜过爹妈,骨子里是“有奶便是娘”的主儿。
小官僚知道自己权力有限,常用狐假虎威的招式来吓唬人、欺压人,对上司观察得仔细、透彻,就像肚子里的蛔虫,上司何时想吃、何时想喝、何时想玩,总能准确地拿捏分寸、把握时机。
或许你瞧不起这种人,但也不敢得罪他,一是他确实有点小权,说不定哪天你要办的事会被他“掐脖子”。二是因他常围着领导转,如果在领导面前“奏一本”,你不想升官总不愿下岗吧。
小官僚能坐到这位子上,是因他会说吹捧话,有的领导被吹捧得昏昏然,或许有的领导就需要这样的人。权力确实是个好东东,小官僚用来遮风避雨,或许能够张牙舞爪一番,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
有句话叫“官不大,僚不小”,“官”指的是职位,“僚”指的是作风。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他的职位并不高,但他表现的是官僚作风,喜欢摆架子,对人颐指气使。
“官不大,僚不小”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浩然在《艳阳天》中写道:“焦克礼朝门板上踢了一脚:‘嗨,官不大,僚不小,躺在被窝里办公啊!’”。生动地描绘了虽然职位不高,却摆出一副做派的样子。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样子也不罕见。在一些单位,有的人虽然职位不高,但对下属指手画脚,摆出一副“领导”的样子。
小官僚说话腆着肚子,背着手,哼啊哈的。小官僚不是职位低、权力小,而是格局小、气量小,抖小机灵、耍小聪明、搞小动作、贪小便宜……言谈举止都透着骨子里的“小”,这种“小”可能是经历、阅历、学识、见识所限,也可能是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致。
小官僚往往以“官老爷”自居,对上唯唯诺诺,对下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官职不高,官威不小。小官僚的“小”容易惹出“群众看着就烦”的“大”来。小官僚是机关里藏的“小鬼”,但凡跟机关打过交道的人,都怕遭遇过“小鬼难缠”的尴尬。小鬼一旦入了门,便没了人味,便有了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小官僚中有一叫街头官僚,依照美国公共行政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教授迈克尔·李普斯基的定义,是工作中直接与公众打交道,在执行公务中拥有实质性裁量权的公职人员。看到这种定义,脑海中首先浮现出两种街头官僚:交警,城管。李普斯基说的街头官僚,其实涵盖了很多公务人员,包括老师、执法人员、社会工作者、法官、公共律师、通过政府项目提供服务或负责某种秩序维护、管理的其他公职人员。
很多国家和地区解决公共服务不足的思路是增加人手。无论什么国家和地区,如果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越不高,就使得街头官僚事实性地掌握的裁量权,越可能影响居民的生活(既有正面影响,也也负面影响),必然使得街头官僚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像考公热、考编热的社会心理,在美国也同样存在。
上级也希望抑制街头官僚可能掌握的这种裁量权,避免执法、管理、服务尺度的不统一。但无论怎样抑制,自由裁量权是难以消除的,街头官僚面对的执法、管理、服务对象是人,以及由人驱动、参与的具体情况、过程,这种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不可能完全通过设定法条的方式来标准化解决。
如《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中指出的那样,立法部门和监督机关希望抑制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但“交警不可能随身携带一本如何干预公民行为的指南”,即便在处理公务时频繁查阅终端数据库记载的法条,都可能被执法对象以及“吃瓜”群众质疑为不专业。无论是教师,社区干部,公共律师等人员,立法机关和主管部门都难做到事无巨细地给出行动指南,更多情况下,需要灵活地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给出处置建议或服务方案。
自由裁量权既可能遭到滥用,成为用于牟取私利的权力,也可以创造出执法、管理、服务的温度,体现公共服务体系对于弱势者、处于困境的普通人的倾斜关爱。《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一书也谈到如果街头官僚承担的上级摊派、工作负担过重,以及过度压缩自由裁量权造成执法、管理、服务无所适从。街头官僚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包括不配合、敷衍执行等。
《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书中指出,街头官僚的利益,与管理部门的利益存在分歧,主要的原因在于,前者承担着大量需要迅速处理的工作,不希望自己被过度束缚,免受程式化的、机械性的考核,免受心理威胁。还有一个原因,街头官僚经常面临着人手不足、资源不足,必须创造出一种并不合规、但没有实质性违法的默契、捷径、简化程序,否则工作根本做不完。
很多时候,一两个交警,或者一两组城管,需要艰难地在大量的执法、管理、服务对象面前进行管理,严格完整地走完法条程序,在现场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便通过即时通讯设备呼叫支援,能获得的响应也是很低的。街头官僚虽然身份属性是“官僚”,属于公共服务人员,但是因为身处一线,资源不足、工作繁重、上级管理死板等因素带来的压力突出,身体、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都突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媒体、社会舆论经常传递、渲染街头官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为之带来非法利益,以及街头官僚履职很轻松、福利保障很健全等印象,驱使很多人将这样的公共服务人员职位视为理想的工作岗位,但入职后想象与现实的矛盾,产生一定幻灭感不无关系。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街头官僚履职如履薄冰,就像前面提到过的那样,报考公共服务人员职位的热潮一直就存在,至少部分报考者未对这类职位实际履职状态有准确的判定。
如《街头官僚:公共服务中的个人困境》书中所说,街头官僚需要快速回应随时可能出现的需求,这种需求其实多数情况下是不可预测的。比如,一个城市成为网红城市,大量的公共服务人员将在上级要求、职业伦理和荣誉感等因素的推动下,尽职加班加点地工作,即使如此,也未必能每每及时响应服务需求,进而招致投诉、问责,这类情况必然影响公共服务人员的士气。
街头官僚的工作类型决定了对其进行比较严格的绩效评估,变得不太可能。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管理部门都对街头官僚的工作设立了相当多的限制,包括但不限于配置摄录设备等,但街头官僚的工作本身具有复杂性,目标非常模糊,这使得精准的绩效评估无法推行。
街头官僚,是处在低层次的行政执行单位,也是最前线的政府工作人员。他们是政府工作人员当中与民众接触最为频繁、最为密切的群体。这类群体是政府形象的直接塑造者,代表上级政府执行公共服务的职能。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