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怎样看待合不合群

郭松2025-07-18 11:14:21

怎样看待合不合群

 

郭松

 

许多人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合群才好,不合群不好。其实,合不合群,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谁说合群的人,性格就一定开朗;谁说不合群的人,性格就一定孤僻?

一些人喜欢合群,喜欢群来群往的生活,而另一些人不喜欢合群,喜欢独来独往的生活。一些人喜欢热闹,喜欢成群结队的日子,而另一些人喜欢安静,喜欢特立独行的日子。

社会进步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多样性和包容性。要是每个人都合群,那这个社会将变得没有什么内涵;要是每个人都不合群,那这个社会将变得没有什么人情味。

法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一书,揭示了群体心理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警示人们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主要观点是,个体置身于群体中,其理智会显著降低,容易受到群体情绪的裹挟;群体中的个体像沙滩上的沙粒,被无形的力量所牵引,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古斯塔夫·勒庞在书中给出了建议,需要若即若离,保持与群体半步的距离,以观察者的身份审视周遭;需要在群体面具与独立意识之间找到平衡,不被群体情绪所左右。这本书像一面照妖镜,让人看清自己何时变成乌合之众,又在何时保持独立思考。在这个心浮气躁的社会,需要常备这样一面镜子,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

合群的人生性好动,不合群的人容易沉下心来做事。动与静是一对矛盾,人也分为好动的与好静的。好动的人,就像是打了鸡血似的,无时无刻都能保持社交的旺盛精力;越是与人打交道,就越能让自己变得有活力。而好静的人善于独处,不喜欢把精力放在与人打交道上,琢磨人社交上。

合群的人能借助社交提升自己的人气,不合群的人会借助独处提升自己的底气。在人情社会中,人情人脉是不可少的,有时候能助人一臂之力,帮人实现心愿。可那是优质的、少量的社交,而生活中更多的,是低质的、劣质的社交。不喜欢合群的人,更像是勇士,独自面对现实,无论怎么艰辛,都能一边提升自己,一边默默前行。也许认为这样过于孤独,可这些人独处时的快慰,别人是体会不到的。合不合群,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之别。

合群的人害怕孤独,不合群的人享受孤独。作家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写道:“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是内心的孤独。”一个合群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是无法安静的,心神不宁的。一个不合群的人,一个人待在屋子里,会认认真真看书,或者闭目养神,享受难得的宁静。小时候,我生活在县城;有时候,没有电,一到夜里,就很安静。搬一把椅子,静坐在院子里,看天上的星星眨眼睛,听墙角的蛐蛐展歌喉,真的很美好。独处的美好,只有不合群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我有一个朋友,每天都会去应酬。有一天,我问他:“你每天去应酬,不累吗?还有,每天喝酒,耐得住吗?”他说:“我也没办法,那些领导、老板,叫我去喝酒,不能拒绝吧。”合群的人,总是被社交纠缠着,难以有自己的生活。不合群的人,一些没必要应酬,都会拒绝。按照别人的方式去生活,就弄丢了自己,甚至被人玩得团团转。

合群的人大都靠别人,不合群的人大都靠自己。有句话叫靠山山倒,靠树树歪,靠人人跑。一个人最大的靠山,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合群的人,从别人的建议中找到想要的答案,或者自己寻找答案。一个人,狠狠地逼自己一把,会发现自己潜力很大,做事成功的概率也大。克服依赖思想,自己活成一座山,虽然无依无靠,但会活得很踏实。不合群的人,一旦自己过得好,自然有人靠近,并且也能从许多人中,选择合适的人交往。

合群的人时常夸夸其谈,不合群的人时常沉默寡言。在聚会的时候,会遇到阿谀奉承的人,也会遇到自吹自擂的人。好多人在喝酒之后,就会夸大自己,也会吹捧别人。似乎在聚会的场所,就没有低层次的人,也没有穷人。好面子,是合群的人的习惯。有的人,为了面子,时常邀约别人吃吃喝喝。不合群的人,哪怕是参加了聚会,也会保持沉默。在别人夸夸其谈的时候,或许找一个理由中途就离开。这些不说话的人,其实把局势看得很清楚,也能猜透别人的心思,只是不说而已。

合群的人是非多,不合群的人是非少。

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多半会聊一些东家长西家短的事,一些中伤别人的话,就会随口而出。事实上,喜欢凑热闹的人,都喜欢说三道四。越是人多的时候,说的话,越可能被人利用,被传出多个版本。不如闭嘴,安安静静坐在一边,或者远离是非之地。很多时候,人们是自寻烦恼,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揽到自己身上。不合群的人,不喜欢掺和别人的事,保持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合群的人喜欢委曲求全,在别人面前点头哈腰;不合群的人,不会让自己低人一等,学会与人平起平坐;合群的人,容易被人欺骗;不合群的人,不易受骗;合群的人,感情较复杂;不合群的人,感情较单纯。

“每天身处喧嚣,却无比孤单。”这句话,有人用来调侃合群,形象地说明了内心的苦恼。合群真的那么重要吗?我觉得,没那么重要,没必要迎合所有人。

从精神需求角度说,合群能满足人对爱与归属感的需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合群就是一种归属需求。归属需求不只是简单加入一个群体,而是形成并维持一种持久的、积极的人际关系,群体中的伙伴彼此互动、信任、认同甚至欣赏,提升各自的归属感。

从生存生活的角度说,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孤独地生存生活,免不了要和人打交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合群,可以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优秀;合群,可以互惠互利、互帮互助,彼此成就。有人认为,合群是职场竞争力、职场情商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追求合群、愿意合群,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甚至是变强大的需要,合群是一个人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必要能力。

不过,凡事都要掌握度和量,合群不是刻意迎合他人,也不是委曲求全,也不意味着合身边的每个群。低质量的合群、盲目的合群,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困扰。合群要找到与自己三观一致、兴趣相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群,没必要强迫自己融入三观不合、兴趣爱好不符的群,合则聚,不合则散。没有必要仅仅是为了让别人看得起,或害怕被孤立、被排挤,而装合群,这样做可能适得其反,不仅浪费时间精力,还可能没有找到真正能接纳自己的群而产生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不如走出装合群,先活出真实的自己,取悦真实的自己。

真正的合群,是融入群但不迷失自我、失去自我。当众声喧哗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保持独立思考和清醒判断;当面对困境时,既可抱团取暖,又能自我温暖。既要让自己合得进去,从群体中受益,又要让自己跳得出来,多一份独立,少一份盲从。这才是成熟的合群之道。合群诚可贵,自我价更高。在多数时候合得了群,在某些时候享受得了孤独,努力追求自我价值,才能更好地应对人生。

不合群是一种难得的经历,体验过就好。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拥有,只求在最美的年华遇到。对人如此,对事也一样。总需要有那么一次经历,为了某件事而奋不顾身。不去想这件事的结果怎样,不去想成功或者失败,甚至不去想自己会不会跌得很惨、摔得很难看。即使没有面子,也是坚持的结果。在选择不合群的那一刻,就应该告诉自己这是一种经历,结果不重要,自己体验过就好。

有时候,不应该把精力放在是否合群上,有些事情顺其自然就好。听从内心,无问西东,就像电影里说的那句话,如果早就知道将面临的人生,还有勇气前来吗?也许人生不是想的那么顺利,大家在同一条跑道上,有的人在用力奔跑,有的人却在骑着自行车。也许自己的速度比别人慢一点,但是,总能跑到目的地。不要为了合群,做自己不认可的选择。勇敢一些,不合群就不合群呗,能够接受别人目光的洗礼,也是一种幸运或提升。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