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八一:都匀山河映初心

罗祖文2025-07-17 18:20:54

八一:都匀山河映初心

 

作者:罗祖文(贵州)

 

七月的风已捎来期待,离那面红旗升起的日子还有半月。都匀的山悄悄把腰杆挺得更直,剑江的水也流得愈发清亮——它们在等,等八月的阳光将“八一”二字晒得滚烫,等那些穿越时空的精神,再一次在这片土地上舒展枝叶。

时间这条河,左岸沉睡着过往的星辰,右岸生长着当下的繁花,而中间奔涌的,是永远滚烫的信念。1927年那个夏夜,南昌城头的枪声撕破长夜,像一粒火种落进荒原,燃起燎原之势。这声枪响里藏着的密码,后来成了军旗上的信仰,成了代代相传的“初心”,如今正顺着风,往都匀的街巷里钻,往人们的心里去。

更早的岁月里,勾践把坚韧泡进苦胆,秦始皇用剑劈开统一的坦途,霍去病的马踏过祁连时,枪尖挑落的不仅是匈奴的月光,还有边关的寒霜。岳飞的“精忠”刻进石头,文天祥的正气比零丁洋的浪更硬,戚继光的鸳鸯阵织成网,网住了所有来犯的风。这些名字站成的墙,比长城更难推倒,他们守护的“家国”二字,和南昌起义的枪声、和都匀山水里藏的那股劲,原是同一种心跳。

近代的晨光中,韶山油灯下的少年毛泽东,正从《农政全书》里找让田埂结满稻谷的方子;课堂上的周恩来喊出“中华崛起”,声音脆得像敲冰;刘少奇翻书的手指总在“民生”二字上停留,朱德在仪陇山坡上攥紧拳头时,木棍已悄悄长成能撑起国家的枪杆。他们年轻时的理想,像一束束光,穿透迷雾,最终和那支从南昌走出的队伍汇成洪流,这股力量,至今还在都匀的田埂上、街巷里淌。

都匀的山水早就把精神嚼透了。韦文志的笔蘸着剑江水写故土,邬昌期的骨头比斗篷山更硬,许伯远教的“经世”二字被剑江水泡成了都匀人的性子……十八位乡贤的名字,像十八颗星挂在都匀的天上,照着剑江慢慢流。

街头巷尾还有些身影,都匀“好人广场”的铭牌上写着:张子全、文勇、江国豪、罗晓刚、李悦、李本钧。他们的故事被老人讲给孩子听,像颗糖甜在日子里。菜市场的背影,楼道里的脚步声,把“平凡”活成“伟大”的普通人,他们的光,和八十年前的枪声、千年前的英杰、伟人少年时的梦融在一起,正照亮都匀走向八月的路。

这些记忆从不是零散的片段。古代英杰、近代伟人、南昌枪声、都匀乡贤、当下好人,就像一条锁链上的环,彼此紧扣,铸就了“家国”最厚的底色。

往下读,在《建军节由来》《建军节的意义》《弘扬古代英杰》《弘扬近代伟人少年时》《弘扬都匀市历史名人》《都匀新时代好人》的篇章里,让我们提前擦亮这些精神的火种——它们会让七月的都匀更暖,让八月的光辉,来得更滚烫、更明亮。

 

01 建军节由来

 

1927年8月1日的夏夜

南昌城的枪声撕破黑暗

周恩来攥紧的拳头里

藏着战局的走向

贺龙的刀劈开晨雾

叶挺的枪托砸向黎明

两千多个战士的脚步声

踏碎了旧时代的门槛

 

江西大旅社的灯光

记着那些不眠的夜晚

起义的号声里

朱德清点着队伍

刘伯承在地图上

画下新生的路线

四个小时的拼杀

红旗终于在城头

站直了腰杆

 

撤退的脚印从南昌延伸到井冈山

那支打不散的队伍

把火种埋进每寸土地

1933年的夏天

“八一”成了刻在军旗上的年轮

从此每个八月

都有枪声在历史深处回响

 

02 建军节的意义

 

那声枪响不是结束

是一个民族站起来的序章

从长征路上的草鞋

到天安门广场的礼炮

这支队伍用血肉

垒起新的长城

 

它告诉我们

没有钢枪守护的家园

再好的稻穗也会被抢走

没有信念铸进的脊梁

再宽的土地也长不出希望

党旗下的军礼

是“永远跟着走”的誓言

训练场的汗水

是“不让历史重演”的答案

 

今天的军徽还亮着当年的光

照在航母的甲板上

照在哨所的雪堆里

照在每个战士的瞳孔中

那里映着千万个安宁的黎明

 

03 弘扬古代英杰

 

勾践把苦胆泡成浓茶

喝出了越国的江山

秦始皇的剑劈开迷雾

让“统一”二字在青铜器上生了根

 

霍去病的马踏过祁连

枪尖挑落匈奴的月光

岳飞的枪杆压弯了

却把“精忠”刻进石头

文天祥的正气

比零丁洋的浪头更硬

戚继光的鸳鸯阵织成网

网住了所有来犯的风

 

王昭君的琵琶弹软了边关的雪

文成公主的种子在高原结出甜果

郑成功的战船把荷兰人的旗子

从台湾旗杆扯下

渥巴锡的马头琴

拉着整个部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走

 

还有:汉武帝、张骞、班超、曹操

祖逖、魏孝文帝、唐太宗、成吉思汗

忽必烈、于谦、皇太极、康熙

 

这些名字站成的墙

比长城更难推倒

他们的血在我们血管里

还保持着七十度的温度

 

04 弘扬近代伟人少年时

 

韶山的油灯照着毛泽东的脸

他读《农政全书》的字里行间

长出让田埂结满稻谷的梦

池塘边立下的志向

比荷叶上的露珠更亮

 

周恩来在课堂上喊出的“中华崛起”

像颗钉子钉在旧中国的木板上

南开的晨雾里

他跑步的影子比朝阳更早醒来

 

刘少奇翻书的手指总在“民生”上停留

私塾窗外的蝉鸣吵不散他眼里的光

那些关于土地的问号

后来都长成了让百姓安稳的稻穗

 

朱德在仪陇山坡放过的牛

都知道他攥紧拳头的力气

少年时举起的木棍

已悄悄长成能撑起国家的枪杆

他们年轻时的脚印

踩出的路通向1949年的天安门

 

05 弘扬都匀市历史名人

 

韦文志(小英雄)的笔,蘸着剑江水写故土

邬昌期(南明大臣)的骨,比斗篷山更硬

 

许伯远(教育家)的“经世”,泡成都匀性子

刘启秀(诗人)的诗行,藏着山水魂

 

陈玉芳(水族领袖)一声喊,惊起山寨月

吴朝俊(抗暴英雄)镣铐痕,深嵌岩层间

 

许先培(刺袁义士)匕首光,照破夜沉沉

张瑞徵(匀酒创始人)酿的香,醉了百年春

 

唐文升(建桥者)石板上,还留千子愿

陈尚象(直臣)脊梁骨,如峰不弯腰

 

欧阳朝相(教育家)讲堂里,书声漫窗棂

柳天成(苗族领袖)举旗处,玉米带勇生

 

解仲清(女学创办者)灯一盏,照亮女儿路

陶廷杰(巡抚)办学火,今成街灯明

 

龚泽霖(民主人士)“守”字刻,踏作街道纹

解少江、熊其勋、滕香圃,同列作星群

 

十八星子悬都匀,照剑江水流不停

 

06都匀新时代好人

 

都匀“好人广场”的铭牌上

张子全、文勇、江国豪

罗晓刚、李悦、李本钧

像晨雾漫过需要的地方

 

每个故事被老人讲给孩子听

都像颗糖甜在日子里

他们不是英雄榜上的名字

是菜市场的背影

是楼道里的脚步声

把“平凡”活成“伟大”的普通人

 

他们的光和八十年前的枪声

和千年前的英杰

和伟人少年时的梦融在一起

正照亮都匀走向八月的路

 

2025年7月17日晚上于贵州都匀

 

赏析点评:《八一:都匀山河映初心》以诗性笔触编织了一幅兼具历史厚度与地域温度的精神长卷。作品以“山河”为纽带,将八一精神与都匀地域文化熔铸一体,开篇用七月风候带出“半月倒计时”的期待感,让历史记忆与当下情怀共振。主体通过六章内容,构建起从南昌枪声到都匀乡贤、从历史伟人到当代好人的精神谱系,脉络清晰且相互勾连。语言上善用具象表达,如“霍去病的枪尖挑落匈奴的月光”“柳天成举旗的地方长出玉米”,让抽象精神可触可感。都匀的山水与人物成为精神载体,十八位乡贤与六位好人的故事让“初心”落地为具体实践。全文如剑江水般流畅,在历史与现实的映照中,让八一精神既闪耀时代光辉,又浸润都匀烟火气,实现了宏大主题与地域叙事的有机统一。


2025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罗祖文,又名彭应文、彭万文,布依族,60后中共党员,贵州都匀人,大学专科学历。其职业生涯足迹遍布教育、行政与文化宣传领域,曾先后任职于墨阳完小、墨冲区教育办(后为墨冲镇教育辅导站)、都匀三小、都匀市创建办(现都匀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心),担任过墨冲区教育办语数体教研员、墨冲镇教育工会主席、都匀市创建办信息科科长;同时兼任政协都匀市第七届委员会委员、都匀市教育工会宣传委员、都匀市教师阅读写作协会副秘书长、都匀晚报通讯员、贵州省中等师范函授学校墨冲区中函班主任、贵州都匀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工兵营营部书记。2000、2004、2008、2014年,先后借调至墨冲镇人民政府“学教”办(编辑镇情、民歌荟萃)、中共都匀市委宣传部(编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手册、“文明在行动•满意在都匀”应知应会手册、创建文明城市纪实、精彩都匀)、都匀市教育局(编辑教育通讯、教育报和匀城烛光、教育撷翠)、中共黔南州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简报、动态报道,信息采用通报)。工作期间,他被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授予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工作者,获评中国教育学会优秀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文学创作成果丰硕,在《中国民族教育》等纸媒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2000余篇。2021年退休。荣获都匀市作家协会“2020—2023年年度优秀会员”(唯一获奖者)、“2024—2025年年度优秀会员”。现为贵州省散文学会、都匀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居都匀金麒麟财富华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