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无声,师者如灯
作者:王广东
偶然间,在公众号原创平台上,我邂逅了倪高扬的《女儿的高考志愿》。文章里,一位父亲在女儿填报高考志愿时流露出的纠结、智慧与深情,瞬间将我捕获,也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中与之相关的那扇门。
上世纪80年代末,初入职场的我,所在乡镇与倪高扬所在乡毗邻,却鲜有往来。那时,他在乡里已颇具声名,广播里常能听见他的稿件,报纸上也常见他的文章。乡里领导谈及他,无一不赞誉有加。这份频繁听闻,在我心中悄然种下了好奇的种子。
后来,我告别政府部门,踏上北漂之路。自此,与倪高扬相关的消息,如断了线的风筝,渐渐没了踪迹。那粒好奇的种子,虽被岁月深埋,却在心底倔强地留存着。
多年后,我回到家乡,参与朋友办学。不经意间听闻,倪高扬正在钻研洋思教育,且身为江苏泰州洋思教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全国学洋思联谊会副理事长、蔡林森教育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在洋思教育领域已然造诣非凡。
这消息,如同春风,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唤醒了我心底沉睡已久的记忆,那份好奇与敬佩,再度如潮水般涌起。
近年来,我又在报刊上常读到他的散文,也借此渐渐了解他的教育理念与人生轨迹。
1973年,高中刚毕业的他,怀着一腔壮志回到乡村,迎接他的却是铁锄与树苗。那荒堤像是被岁月遗忘的角落,他在那儿挖坑栽树,满心的怅惘如同堤上疯长的野草,“寒窗苦读,此刻却觉所学无处施展”。
然而,命运总爱与人开玩笑,生活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到来。因他一手漂亮的美术字,被调至副业组担任会计。他不含糊,苦心钻研种植蘑菇,为集体创了不少收入。
命运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不知哪一阵风,把他吹到了木工作坊里,那在刨花堆中磨出老茧的双手,似乎也渐渐习惯了劳作的节奏。1976年,又不知哪一阵风,把他吹到了由防震棚改成的讲台上。
白天,他为学生描绘外面世界的精彩;夏日的体育课,他带着学生下河摸河蚌,为清苦的日子增添几分烟火气。这般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渐渐铸就了他独特的育人风格。
2006年,大女儿填报高考志愿,对着志愿表格愁容满面。
身为父亲的他见状,诙谐地说:“高考录取恰似挑苗猪,你们考生就是苗猪……”形象的比喻,让复杂的录取规则瞬间变得通俗易懂。
填报截止前夜,女儿对“服从调剂”犹豫不决,眼神里满是迷茫。倪高扬思索片刻,缓缓开口:“1984年,组织上让我当水产养殖场场长,我因此错过‘转公’机会。如今想来,风险与机会向来相伴。”这番话,与他文章中“人生处处面临选择,关键要有敢于抉择的勇气”的观点不谋而合。
女儿嫌宝鸡文理学院路途遥远,倪高扬翻开工作笔记,笃定道:“当年得胜湖开发,我负责南解村,农民自带粮草干活,矛盾多、进度慢,我走进每位民工的心里,最终工程进度全乡第一。宝鸡文理学院的音乐专业全国知名,路虽远,却值得一搏!”
最终,女儿以高出录取线2分的成绩,被心仪学校录取。
倪高扬在教育之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1978年,“就岸靠边”的语文高师函授向他招手。经过三年“宽进严出”的学习,他在百余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
随后,他申报华师大本科函授。为了备考,他给自己立下“三戒”——不喝早茶、不睡午觉、不参加聚餐。入学考试时,除语文勉强及格,其他三门均超90分。
本科函授中,计算机课程遇到难题,他特意请人到家指导;在华师大本部面授的24天里,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橱窗里对考试作弊的严正通报,让他深知治学需严谨。凭借优异成绩,他理当荣获优秀学员称号。这些经历为他奠定了厚实的功底,他发表百余篇教育论文,出版七部专著,这些无疑是他教育实践与智慧之花的绽放。
退休后,他还研发出“积木式乘法公式教具”,用不同颜色的木块,巧妙地解密抽象的公式,并获得国家专利。
小女儿填报志愿那年,他手持木块对女儿说:“填志愿就像搭积木,基础要稳,上层要敢于突破。如同我1978年参加语文高师函授,白天授课,晚上在煤油灯下奋笔,指甲缝里满是粉笔灰。旁人笑我折腾,但唯有不断进取,才能开拓更广阔天地。”
2011年,小女儿考研择校,倾向保守选择。
倪高扬没有急于干预,而是翻开旧日记,娓娓道来:“1984年有领导提拔我,我拒绝了。有人问我是否后悔,我说,只想安心教书。人生选择,并无绝对的对与错。”
饭桌上,他吟诵新作《窗口的梧桐树》中的句子:“树苗总得离开院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女儿听后,默默将南财填在“冲一冲”的志愿栏。
今年6月初,倪高扬在《静待高考》中写道:“如今高考季,孙子九点半的钢琴声挪至用晚餐时,广场舞不再喧嚣,家庭装修停工,收废品的喇叭不再吆喝。城市以无声的方式,为奔赴考场的孩子保驾护航。”
此段话虽非他女儿高考时的亲身经历,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作为教育者对社会温情的敏锐洞察与长久关注。
他在《女儿的高考志愿》末尾写道:“人这一辈子,都在填志愿——选工作、挑伴侣、定投资等。重要的并非所填内容,而是敢于抉择的勇气。”
如今,退休的他,每日清晨独自在小区树阴下,伴着手机里悠扬的音乐,不紧不慢地打上一套健身气功八段锦。那一招一式,柔中带刚,刚中藏柔,恰似他这波澜不惊却又充满智慧的一生。他以无声的父爱,用自己的人生阅历为子女照亮前行的路;以如灯的师者情怀,在教育的漫漫长途中,温暖并指引着无数人。这份力量,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流淌,余音袅袅。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