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诗行里的都匀市作协
作者:罗祖文(贵州)
七月的风掠过青云湖国家森林公园,将夏日的蓬勃生机送进颐养天年华庭公寓,也为一场别开生面的盛会镀上温暖底色。
2025年6月30日上午,在建党104周年的前夕,黔南师院离退休党总支、都匀市作家协会、都匀文峰诵读诗社与都匀颐养天年华庭公寓,携手在青云湖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颐养天年华庭公寓共同举办“庆祝建党104周年主题党日活动暨慰问老人联欢会”。活动结束,“都匀市作家协会2025年工作推进会暨会员作品首发交流会”随后举行,又紧接着奏响文学交流的乐章。
活动现场,文艺的火花不断迸发。不同于以往常见的歌舞表演,此次节目形式新颖多元,令人耳目一新。黔南师院罗玲、李春华、王丹霞等带来走秀《关关雎鸠》,身着华服踏乐摇曳,尽显古典雅韵;黔南师院退休教师马志刚独唱《苹果香》,醇厚嗓音传递生活喜悦;文静与潘晓慧的双人蒙古舞《牧野神韵》,以矫健舞姿重现草原豪情;都匀市作家协会会员钟建红表演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扮相清丽、唱腔铿锵,勾起红色回忆;都匀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尹卫巍的配乐诗朗诵《太阳颂》,抑扬顿挫间诉说革命历程;都匀文峰诵读诗社邓昌云、朱西等集体朗诵《党旗颂》,声情并茂礼赞党的功绩;尹青独唱《天边》,歌声空灵悠远;窦英、戴先国的新疆舞《掀起你的盖头来》,舞步欢快点燃全场;都匀市颐养天年华庭公寓的老人们合唱《党啊,亲爱的妈妈》《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白发苍苍却歌声嘹亮,饱含对党的感恩;全体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将演出推向高潮,激昂旋律回荡全场,传递着坚定信念与深情。从朗诵者饱含深情的对党礼赞,到舞者踏着灵动节拍舞出的时代风采,每一位表演者都以极致的热忱打磨节目,用汗水浇灌舞台。台下的老人们时而凝神聆听,沉浸在激昂的文字与优美的旋律中;时而轻声跟唱,皱纹里都盛满幸福的笑意,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这不仅是对精彩节目的喝彩,更是对表演者们倾尽全力付出的最高褒奖。这场精彩纷呈的活动,不仅是都匀文艺工作者献给党的深情赞歌,更是集体智慧浇灌出的绚丽花朵。
都匀市作协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以笔为媒,以文传情,将文学的力量与对党的忠诚紧紧交织。从前期策划时无数次的头脑风暴、反复推敲,到活动方案的字斟句酌、细致打磨;从联络各方时不辞辛劳的奔波,到现场布置时精益求精的筹备;从流程编排的环环相扣,到节目内容的精巧构思,每一个细节都凝结着组织者的心血,彰显着独特的匠心。
或许有人会问,究竟是谁赋予了这场活动如此动人的魅力?答案藏在活动筹备时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里,藏在一次次热烈讨论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中。这是都匀市作协领导班子创新思维的硕果,更是全体成员勠力同心、全情投入凝聚而成的集体智慧结晶。
这场由都匀市作家协会牵头打造的系列活动,之所以能新意频出、精彩纷呈,离不开作协主席团成员在文学事业上的不懈奋斗,更离不开一众优秀作家以笔为犁深耕创作的热忱。还有,各方的配合与支持。
作协主席邓雪灵热爱文学创作,在散文与诗歌领域造诣颇深。她的作品如《得失随缘》《感悟生命》《一封写给爸爸的信》《静》,字里行间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曾入选杨启刚主编的《高原上的刺梨花——贵州都匀女性散文16家》。如今,她倾注心力创作的《带一本书去黔南》已完成初稿,将对故土的热爱化作灵动的文字。
其中,副主席尹卫巍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也是《东方散文》签约作家,他以中学高级教师的身份深耕教育多年,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凭借《笛醉千山月》《拨弦映秋红》等散文集在文坛崭露头角。近两年,他在省内外多家报刊杂志和网站发表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15篇,在全国各地征文大奖赛中获奖9次,参与全国作家文学活动11次。他始终秉持“弘扬主旋律,高唱正气歌”的创作理念,深入基层采访,用作品为宣传黔南、讴歌都匀贡献力量,被会员们赞誉为“获奖专业户”。
另一位副主席文勇,作为都匀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部主任、贵州都市报驻黔南记者,同时也是省作家协会会员,有着丰富的新闻与文学创作经验。他出版的《行走秘境雪域高原》《寻找最后抗战老兵》等专著,以及与他人共同主编的《援朝烽火》,展现了其扎实的文字功底与对历史人文的深刻洞察。
活动不仅见证了资深作家的风采,更涌动着新鲜血液的蓬勃力量。
新会员代表、都匀四中语文教师陆华碧,既是深耕讲台的市级骨干教师,也是怀揣热爱的文学追光者。在市作协推进工作会上,她即兴发言时眼神明亮、语气坚定,字句间满溢着自信与活力。“作为新会员,我深知需要摒弃浮躁,多阅读、多背诵、多练笔、多反思,努力向下扎根,汲取充足的养分,才能让创作的枝叶焕发生机。”她真诚表示,未来将坚守初心,深入生活、扎根乡土,用真诚的笔触描绘都匀的山水人文,书写时代故事。更要把文学养分悄然融入教学,让文字的力量在课堂上生根发芽,以文学的魅力滋养学生的心灵,实现创作与教育的双向赋能。这番话语既彰显了新会员的进取之心,也勾勒出作协队伍薪火相传的美好图景。
回首活动现场,“主题党日”、慰问联欢、工作推进、新作首发等环节如珍珠般巧妙串联。庄重的思想教育,让红色精神扎根心间;温暖的人文关怀,为老人们送去慰藉与欢乐;热闹的文学交流,搭建起灵感碰撞的平台。每一处环节的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的慎重考量,无不饱含着对党的崇高敬意,对文学事业的炽热热爱。
这场融合了初心与诗意的盛会,从晨光熹微时的精心酝酿,走向人声鼎沸的璀璨绽放。如今,活动虽已圆满落幕,但那份对七一革命精神的传承,对文学事业的坚守与热爱,却似余音绕梁,久久不绝。《“七一”诗行里的都匀市作协》中的诗句,便以灵动的文字为笔,以真挚的情感为墨,将活动中的精彩瞬间、背后凝聚的精神力量,一一镌刻在诗行之中,最终化作献给时代的动人赞歌。那些在筹备表里反复打磨的环节,那些被笔尖反复雕琢的词句,都在颐养公寓的空间里有了鲜活的模样——是主持人清亮悦耳的声线,是发言者赤诚滚烫的心声,是表演者活力四射的身影。这一切,汇聚成一群人以文学致敬时代的赤诚,延续着不朽的革命精神,而这些珍贵片段与精神,也串联成一幅献给党的深情长卷。作者特撰写《“七一”都匀市作协的深情》:
“七一”都匀市作协的深情
01
从纸面的筹备到现场的喧嚣
总有身影在衔接处架起虹桥
李雪站在台前 嗓音像山涧的溪
刘婷婷拿起话筒
如清风般的话语
将“主题党日”活动和联欢演出串起
“筹备组把流程排得密不透风”
看向台下忙碌的身影
韦忠益举着相机 镜头追着光影
将现场活动
在笔记本上不停速记
文勇记者的幕后努力
两个眼神交汇都藏着默契
以最快时间在黔南热线上将要闻发布
02
当舞台座椅摆好 老人座下
心声便顺着话筒长出羽翼
许铃聆院长的致辞带着温度
邓维先书记的规划铺展前路
邓雪灵主席把作协的初心倾诉
杨敏端社长让诗社的旗帜飞舞
王文珍与郑江义的微党课
诠释党员先锋品质精神
温学亮领誓的声音穿破云层
入党誓词在每个人喉头滚动
老人代表的话里裹着岁月的茧
每个字都闪着历经风雨的暖
03
致辞的余温在空气中萦绕
文艺的清泉已开始叮咚流淌
邓雪灵将牌匾送到许铃聆手中
采风基地的名字在阳光下郑重
老人们的故事是座富矿
让文学与养老紧紧相拥
“文学+养老”合作项目
以文学为纽带传递党的关怀
为文化养老注入新活力
老人们亲历土改 投身三线建设
有的当过兵 有的扎根农业一线
有的深耕琴棋书画
这些人生故事是珍贵财富
作协将以笔为媒 把岁月记忆
转化为文学作品
04
节目如星子在时光里闪烁
集体的吟唱让红色浪潮更磅礴
罗玲 李春华 王丹霞的走秀
踩着《关关雎鸠》的节拍轻叩
马志刚的《苹果香》漫过窗棂
文静与潘晓慧的蒙古舞卷起一阵风
钟建红的《红灯记》唱得婉转铿锵
尹卫巍的《太阳颂》在穹顶回荡
邓昌云 朱西领诵的《党旗颂》
让整个会场飘起红色的虹
尹青的《天边》牵来流云
窦英 戴先国的新疆舞点燃气氛
白发苍苍的合唱队站起身
《党啊 亲爱的妈妈》湿了谁的衣襟
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响起
所有手掌都拍红了七月的晨曦
不只是我们 还有你们 他们
每双托起舞台的手都镌刻初心
这由千万星火熔铸的集体智慧
正将滚烫的精神烙进时代的诗行
05
歌声渐歇 二楼会议室
灯光已点亮新的篇章
总结与展望在茶香里缓缓铺张
尹卫巍接过话筒 声音沉稳如锚
邓雪灵翻开工作报告 字迹清晰如潮
换届一年的足迹在会议室铺成大道
优秀会员的名字被一一念到——
尹卫巍 杨萍 李晓妮 罗祖文 万兆军
王有龙掌声里带着骄傲
王克难 李遂生接过顾问聘书
新任副秘书长的万兆军 王有龙
名字在掌声中落定
陆华碧 罗远道的发言带着青涩
却让作协的年轮又添了新的纹路
06
表彰的荣光尚未褪去
思想的碰撞已撞出火花的轨迹
余钢 曹源的点评切中诗的骨血
赵荣庄站起 话语如钟磬
“诗歌要回到生活的褶皱里”
他望着年轻会员 眼神恳切
“从长者的故事里挖第一捧土”
刘书磊 吴杰 邓新兰对市作协工作的肯定
像春风拂面
肖家云的指导建议实质而中肯
郑江义 班雪纷 沈雪 董光勇倾情出席
细雨敲着窗 像无数支笔尖
在都匀的天空写下未完的诗篇
07
当所有议程画上句号
文字的重量仍在时光里沉淀
韦忠益的稿件即将抵达编辑部
每个名字都在字里行间鲜活
罗祖文的散文里藏着获奖的温热
所有忙碌都化作黔南热线的墨色
王开碧财务报告经费用在刀刃
清晰说明会费的来龙去脉
未来共促文学发展
以创新姿态践行文化理念
致敬前辈广纳贤智设顾问
凝心聚力携手奔赴新篇
活动虽已结束 过程还是有味
当暮色漫过颐养华庭的轮廓
104年的风华正被都匀作协
酿成诗行里滚烫的星河
以笔为旗续写时代的壮阔
2025年7月4日于贵州都匀
点评
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精华,不仅是创作者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脉搏与集体记忆的捕捉。在赏析诗歌时,先以简洁的导语勾勒创作背景与核心立意,既能帮助读者快速建立理解诗歌的认知框架,也能让后续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题的解读更具针对性和逻辑性。
《“七一”诗行里的都匀市作协》正是这样一首承载着时代精神与集体力量的作品,全诗以饱满的热情与细腻笔触,聚焦都匀市作协在建党104周年之际开展的系列活动,将文学创作与党建活动、文化养老深度融合。以时间为轴,全景式呈现活动筹备、现场执行、总结交流等环节,层次清晰。诗中塑造了主持人、策划者、表演者等鲜活人物群像,以“眼神默契”“忙碌身影”等细节,生动展现团队协作精神;“山涧的溪”“红色的虹”等丰富意象,既烘托热烈氛围,又暗喻对党的赤诚。诗中将个体力量升华为集体智慧,深化了主题。全文语言灵动,情感真挚,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是对作协团队精神与文学初心的深情礼赞,更是文学工作者以笔为旗、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力见证。
(摄影师:罗贤丽)
都匀颐养天年华庭公寓(又称怡养华庭公寓、颐养华庭公寓、华庭公寓)内,葱郁绿树摇曳生姿,缤纷繁花点缀其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与自然景致相映成画。漫步其中,清幽雅致的氛围如诗如歌——这里不仅是今年庆七一活动热闹非凡的文化阵地,更为养老生活注入人文温度;不仅为活动打造出静谧舒适的空间,更以其浑然天成的美感与韵味,成为启迪创作灵感的艺术摇篮,令每一位参与者沉醉其中,不舍离去。
2025年7月4日午后,阳光温柔洒落。我在住宅区后花园漫步,行至石凳稍作停留,树荫下凉风轻拂,惬意非常,遂拍下此景留念。
作者简介:罗祖文,又名彭应文、彭万文,布依族,60后中共党员,贵州都匀人,大学专科学历。其职业生涯足迹遍布教育、行政与文化宣传领域,曾先后任职于墨阳完小、墨冲区教育办(后为墨冲镇教育辅导站)、都匀三小、都匀市创建办(现都匀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心),担任过墨冲区教育办语数体教研员、墨冲镇教育工会主席、都匀市创建办信息科科长;同时兼任政协都匀市第七届委员会委员、都匀市教育工会宣传委员、都匀市教师阅读写作协会副秘书长、都匀晚报通讯员、贵州省中等师范函授学校墨冲区中函班主任、贵州都匀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工兵营营部书记。2000、2004、2008、2014年,先后借调至墨冲镇人民政府“学教”办(编辑镇情、民歌荟萃)、中共都匀市委宣传部(编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手册、“文明在行动•满意在都匀”应知应会手册、创建文明城市纪实、精彩都匀)、都匀市教育局(编辑教育通讯、教育报和匀城烛光、教育撷翠)、中共黔南州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简报、动态报道,信息采用通报)。工作期间,他被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授予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工作者,获评中国教育学会优秀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文学创作成果丰硕,在《中国民族教育》等纸媒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2000余篇。2021年退休。荣获都匀市作家协会“2020—2023年年度优秀会员”(唯一获奖者)、“2024—2025年年度优秀会员”。现为贵州省散文学会、都匀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居都匀金麒麟财富华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