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长孙皇后,唐太宗的贤内助

郭松2025-07-04 18:01:12

长孙皇后,唐太宗的贤内助

 

作者:郭松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长孙皇后或许是唯一一位让史官失语的女性。她既没有吕后的权谋铁腕,也没有武则天的政治野心,很少出现在重大事件的台前。然而当翻阅《贞观政要》《旧唐书·长孙皇后传》《新唐书·长孙皇后传》《资治通鉴》等史书时,会发现这位唐太宗的贤内助,以润物无声、温柔敦厚的方式,成就了“贞观之治”这个伟大的时代。

长孙氏的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长孙氏从小爱好读书,‌‌乖巧懂事;8岁时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她哥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少时好友,高士廉见李世民非常人可比,在长孙氏父丧期满后,便开始促成此事。长孙氏13岁时,便与16岁的李世民完婚。她年龄虽小,但尽行妇道,悉心侍奉公公,相夫教子,深得丈夫和公婆欢心。李世民文武双全,21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皇位。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领兵扫平中原一带割据势力,完成大唐统一大业。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家兄弟二人配合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李建成自知战功与威信不及李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排挤和陷害李世民。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让皇位,是为唐太宗,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长孙皇后。她并不因此而骄矜自傲,一如既往地保持贤良恭俭,对年老的太上皇李渊,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像普通儿媳一样尽着孝道。

长孙皇后的举止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尊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一些国家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经过深思熟虑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束缚皇夫,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谋臣贤士的能力。

唐太宗牢牢记住她“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官渐渐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则督促勤练武艺。按历朝朝规,一般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唐太宗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日常用度。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遂安夫人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迁就,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

长孙无忌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高但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女儿,从小养尊处优,是娇贵的金技玉叶。将要出嫁时,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妹妹,正逢唐初百业待兴时出嫁,嫁妆因此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唐太宗要增添些嫁妆也不过分。但魏征听说此事后,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未必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把魏征的话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丰厚的嫁妆出嫁。

长孙皇后不仅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信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也有长孙皇后的功劳。

父亲早逝的长孙氏,在舅父高士廉的教导下通读经史,培养出敏锐的政治眼光。当李渊率军南下时,她主动承担起唐国公府的日常事务,用父亲留下的遗产修缮玄中寺,以慈悲形象为李氏家族赢得民心。史载 “太原士庶,咸服其德”,这份来自民间的支持,成为李渊起兵的舆论基础。每当李世民率军在外时,她坐镇中军帐处理文书,能根据战报预判和满足粮草需求。

贞观初年的太极宫,长孙皇后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火药味的后宫。前朝旧妃、新宠佳丽、功勋之女构成复杂的关系。她没有采用高压手段,而是提出 “以礼治宫,以德化人”的治理理念。当李世民宠爱年轻貌美的徐惠时,她亲自为徐惠设计礼服;当韦贵妃因丧子抑郁时,她将自己的太医派去诊治。这种超越嫉妒的胸怀,让后宫逐渐形成 “见贤思齐” 的风气。

在处理宫闱纠纷时,长孙皇后展现出独特的政治智慧。有位姓郑的才人因小事触怒李世民,皇帝盛怒之下要将其处死。长孙皇后假意接下案件,却在私下里查清真相:原来郑才人是为保护生病的宫女才延误了差事。当李世民气消后,长孙皇后带着郑才人跪地请罪:“陛下明察秋毫,臣妾代才人谢恩。”这种曲径通幽的劝谏方式,既保全了皇帝的威严,又避免了冤狱。

贞观朝的朝堂上,长孙氏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她既不干预具体政务,又能在关键时刻施加影响。当李世民准备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仆射时,她以 “外戚干政"”为由反对。这份清醒的政治认知,让她在裙带关系复杂的贞观朝独善其身。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创立“朝服劝谏"”的独特方式:当李世民因魏征犯颜直谏震怒时,她换上皇后礼服郑重跪拜:“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能直言,正见陛下之明。”在重大政策制定中,长孙皇后也发挥着隐形作用。贞观三年的早朝上,李世民提出要修建洛阳宫,满朝文武无人敢谏。退朝后,长孙皇后以 “隋炀帝前车之鉴" 相劝,最终促成停工令颁布。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发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将他们送入道观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坚决反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36岁。长孙皇后的政治智慧,在临终前达到巅峰。当她躺在翠微宫的病榻上时,留下的三条遗愿震惊朝野:"一不厚葬,二保房玄龄,三抑外戚。"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然在为帝国的长治久安谋划。尤其是对长孙无忌的警示,更是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洞察力。这种超越亲情的理性,让她超越了普通后妃。

她的离世给李世民带来巨大打击。皇帝在禁苑中修建层观望昭陵,每日下朝后都要登高远眺。这种违背祖制的行为,印证了长孙皇后在他心中的地位。当魏征病逝时,李世民说出那句著名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面人镜的守护者,正是长孙皇后。

 IMG_20250608_173549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