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蔡伦造纸不简单

郭松2025-07-01 16:37:39

蔡伦造纸不简单

 

作者:郭松

 

纸是人类文字的载体,有了纸才能方便地记载、传播、交流、保存知识和文化。

在我国,最初的文字载体,始于殷商时代,那时是把文字雕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甲骨文,或是铸造在钟鼎上或镌刻在石头上的钟鼎文、石鼓文。这样的载体,不是零碎难串,就是造价昂贵。

到了春秋末期,出现了简牍,简是竹片,牍是木片,把文字书写在竹木片上,然后用绳索按顺序串成一排排的,卷起来叫一卷(一册),书写、保管、携带都方便,于是有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可是竹木片,连简累牍,十分笨重,一卷万言书,一个人往往搬不动,不是用“学富五车”形容读的书多,学识渊博吗?这“五车”书,就是简牍书。当时君臣出差,必须有车随行,才能带上几部书。司马迁曾说,秦始皇勤于政事,一般每天要读“石量”奏折,也就是60公斤的简牍奏折。

当然,那时也有用绢帛做书写载体的,但绢帛价格昂贵,不能普及。到了西汉,随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文字的载体,必须更换。制造一种既方便耐用,又价格便宜的书写载体,便应运而生。这时候,有了麻质植物纤维纸,却粗糙不平整,还有一种丝絮纸,却贵重且产量小。别的民族用树叶、莎草、兽皮、泥板等书写文字,但这些材料或笨重、或昂贵,都不是文字的最佳载体。

东汉蔡伦造纸的说法,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纸谓知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蔡伦,桂阳郡(今湖南耒阳)人,出身铁匠世家,家境比较殷实,从小进乡学念书;他18岁时,经朝廷采购冶铁官员介绍,自愿进宫当了宦官。他机灵敏捷,文采过人,又知书识礼,先在掖庭当差,不久升为小黄门、黄门侍郎,得到窦皇后信任。汉和帝时,得到重用,升为中常侍,位列九卿,兼任尚方令。后来,邓太后又任命他为长乐太仆,监理东观殿,管理谒者刘珍、博士良史等学者,校正古典书籍,编篡《东观汉记》。

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去世,汉安帝亲政,由于历史旧案,蔡伦卷入皇室权力斗争,引咎自杀,身亡爵除。后来,汉桓帝为蔡伦平反,责令史学家崔寔、曹寿和延笃,于151年补写《蔡伦传》,纳入《东观汉记》。汉和帝的皇后邓绥,有一个爱好喜欢写写画画,但当时的帛纸十分昂贵,她希望有一种质地好又便宜的纸。

有一天蔡伦从宫廷回来,皇上交给他一些公文,让他审阅,这些公文都是简牍。七八个人把这些公文抬上一辆牛车,牛车被压得嘎吱嘎吱直响。走到半路上,牛一打滑,简牌落了一地;好不容易把简牍收拾起来,牛也瘸了,只好重新找来一辆牛车,才把这些公文运回家。回到家里,蔡伦累极了,躺在床上,就琢磨开了,这种简牍实在太笨重了。汉武帝有次张榜招贤,有个叫东方朔的写了一篇自荐文章,一共用了三千多片竹简,几个人才抬进了宫。读书写字的人,得耗费多少力气,伺候这些竹片啊?能不能想个别的法子,不用这种竹简写字呢?蔡伦想啊想啊,也想不出个好的法子,于是便走出屋门散心。

蔡伦从屋里出来,还没出大门,就转到后院。他家后院有个池塘,塘里沤着一坑麻,几个家人在那里捞麻,制麻纰儿呢,又是摔打又是捶砸的。蔡伦低头漫步,转悠过来,刚走到池塘边,“啪”,飞来一物打在他头上。他一惊,低头一看,是一截麻秆,上边的秆皮已经摔落,可上面还留着一层薄薄的麻纤。他捡起麻秆,仔细瞅起来;那几个家人见捶起的麻秆,打在老爷头上,赶紧跪在地上。可蔡伦呢,光顾看麻秆,根本没注意。

蔡伦小心地把留在麻秆上的一层薄膜揭下,心想,这东西干了不知道能不能写字?他一边走一边想,一边想一边走;突然脚下一滑,“啪”,蔡伦摔了一大跟斗,半天没有爬起来。他痛得龇牙咧嘴,闭上眼睛;等他再一睁眼,地上铺着毛绒绒的一张张丝片。他还当是摔花了眼,揉了揉眼,再仔细一看,果然不假。他不觉得痛了,连忙爬起来,跪在那里用手轻轻地揭开一片丝片,端详起来。看来看去,越看越高兴,这丝片细腻,很薄,也很轻,是什么东西呢?正在这时,从织房里出来两个女佣人,见大人摔着了,赶忙过来搀扶。他也顾不上别的,连忙问两个佣人:“快看,这是什么东西?”

“噢,大人问这个呀,这是捶打蚕茧时留下的碎毛絮呀。”两个佣人连忙回话。 “好,好,好!”蔡伦连声叫好。他像着了魔似的,拿着麻秆上的丝片,反复地思索着,想着想着,突然眼睛一亮,大叫一声,向家门口冲去。他想到了好法子,去找人帮着做一做。他叫人收集树皮、麻头、旧绸缎、破渔网、破布片子等,拿来剁碎,放大锅里煮。然后,再捞出来捶打,制出一种多原料合成纤维丝浆。再把它们溶进水中,放点面糊之类的黏汁,最后用细帘子从水中捞,结果捞出来一张张薄膜,放在地上,贴在墙上,晾干,就成了一张张又轻又软的纸。

终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第一次造出了纸张,并把它献给了皇上。皇上非常高兴,随即下诏书通令天下采用。蔡伦并不满足于此,他不断改进造纸工艺,造出更为光滑平整、厚薄适中、书写便利且携带方便的纸。一时间,朝野上下、文人墨客无不欣喜若狂,人人称赞蔡伦造的纸好。蔡伦曾被封为“龙亭侯”,大家都叫这种纸为“蔡侯纸”。

造纸术极大地降低了纸的生产成本,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廉价原料,解决了原料价格高、来源少的问题,使纸能大量生产并广泛推广;这种低成本、高质量的纸,迅速取代了传统的竹简和绢帛,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

造纸术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纸的轻便、便宜和易于保存,使书籍和文献的数量大幅增加,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和交流,还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和交流到世界各地。

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欧洲在18世纪以后,随着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对纸的需求急剧增加,欧洲各国纷纷寻求中国的造纸术,使得造纸术传入欧洲,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的教育和文化发展

造纸术在科技变革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宝贵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科技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近两千年过去了,如今的纸,忘了古时毛笔尖落在身体上的柔软力感。如今的纸巾,忘了手帕,和手帕上皂角的香味。如今的电脑,忘了书写,和流转在一笔一画间水墨的韵味。如今的网络,忘了千里家书,羞涩的脸红。如今的空调,忘了竹篾席上清凉如玉的夜色,纸扇上拂动的月光。

在成为纸的过程里,必然会忘记不明就里的化学品、漂白粉,像一波一波文明的潮流,一漂过,便漂去了本色、传统,意犹未尽的种种情怀丧失殆尽。像一个人,走过了五味杂陈的人生,不再认识自己。像一代一代人,离月球、太空越来越近,离自己的心却越来越远。

其实纸,出生的那一刻,是自卑的。它一出生,便面对一些诧异的目光,它不是雪白的,而是米黄色的。黑色的字落上去,仿佛穿上旧衣服,有点暗淡,不光鲜。字嫌弃纸,像嫁错人一样委屈。可更多的人看见它,会看到比本色更深远的意义,会由衷地心生欢喜。一阵清风吹过,一张纸便轻轻飞起来,贴在一个人的脸上,像一个知音的拥抱。

 IMG_20250608_173549.jpg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