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梦想与等待

池征遥2025-07-01 16:11:14

梦想与等待

——写给吾妻的第四封书信

 

作者/池征遥

 

“梦想”与“等待”均是现代文学的意象。梦想:在兰斯顿·休斯诗歌中比喻为“生命翅膀”,失去则如“冻裂的田野”;等待:常与“彼岸花”“候鸟”等意象结合,体现时间沉淀的过程

 

它们之间的核心关系有两种表达。辩证关系:等待是“梦想的磨刀石”,需通过“注视脚下风景”实现升华;实践要求:田地提出需“一步一个脚印”将等待转化为行动

 

从文学修辞特征来讲,它们有不同的语义。矛盾修辞:“触手可及的彼岸”突出梦想的临近性与距离感;递进结构:从“幻想”到“渴望”最终形成“理想”的三阶段发展

 

这些文学词语对你并不陌生,曾经成为你我生活中的炽爱。

 

十三年的时光,于我来说,梦想与等待就像一条幽长又寂静的隧道,我在这头,你在那头,隔着沉沉的黑暗与未知。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就这样我们即将度过十三个春秋。

 

从你十二年前突发脑出血全身瘫痪,失忆失语至今。我时刻都在为你守候,相信你会如梦醒来,梦想成真。

 

每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斜斜地照进房间,我都会像往常一样,轻轻走到你身边。你安静地躺在那里,面容依旧是记忆里的模样,只是多了几分岁月沉淀的静谧。我轻轻抚摸你的脸颊,那细腻的触感,仿佛还是当年初见时,羞涩与温柔依旧。我轻声在你耳边诉说,今天外面的天气,路边的花儿开了几朵,就像我们曾经一起漫步时,我总会与你分享那些琐碎又美好的片刻。

 

每到午后,阳光变得慵懒而温暖。我都会坐在你的床边,给你读我们曾经喜欢的中外文学书籍。那些熟悉的文字,从我口中缓缓流出,仿佛带着某种神奇的魔力,能穿越这漫长的时光,唤醒你沉睡的灵魂。那时的脑海里全是我们以往的经历,像在一起读写小说、一起讨论故事里的情节画面,你的笑声,你的眼神,仍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现。每读一段,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看看你,想象着你的眼睛突然闪闪发光、炯炯有神,露出那熟悉的、灿烂的笑容,然后轻轻地说:“我知道这个故事及寓意!”

 

许多个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房间晕染成一片金黄。我为你轻轻地擦拭身体,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每一次触碰,都饱含着我深深的歉意,如果那一年我没有回老家为母送葬,一直在你身边,就不会有今天。我看着你,心中默默祈祷,祈祷上天能听到我的呼唤,能让你重新回到我身边。我为你换上干净的衣服,就像以前为你准备出门的衣裳,期待你还能穿上它们,和我一起走出家门,去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每到夜晚,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你身上,像一层薄纱。我躺在旁边的陪护床上,听着你的心脏在跳动,那声音仿佛就是一首生命交响曲,在黑暗中把我带向光明。此时我的脑海中涌现出一幅幅画面,那些一起在羌塘草原、黄河之畔度过的快乐时光;那些你在马路边等候我下班归来的场景;那些相互扶持的瞬间,都如同电影般在我眼前一一放映。我多么希望,下一秒,你能轻轻握住我的手,告诉我:“这一切只是一场漫长的梦,现在梦醒了!”

 

十三年的等待,像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但我知道,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就不能放弃。我盼望着,盼望着有一天,你能再次站起来,我们一起再次手拉着手、肩并着肩走出家门,去看那已经错过了十三年的世界。我和你紧紧拥抱,诉说这十三年来人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再次看见从前那个美丽动人、充满活力的你。我们要告诉这世上所有的人:“因为这个世界很大,很温暖,才会有我们今天一起共同构建打造的幸福理想小家。”

 

你的夫君。二O二五年六月二十八日。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