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非遗绝技“独竹漂”
——“划竹竿”“独竹舟”“独竹漂”
作者:何世灿
“人影从远处飘然而来,宛若天仙翩翩起舞,她们体态轻盈,神情自若,亭亭玉立,多姿多彩;她们时而金鸡独立、竿上劈叉、动作娴熟,时而手握钢枪,或跪或站,瞄靶击发,身手不凡。”
“观波翻浪涌处,独舟如箭齐发,驾舟人挥竿拨水,飞驰而来;他们稳立舟上,手持竹竿,以竿撩波,乘风破浪,其形态‘胜似闲庭信步’。”——题记
赤水“划竹竿”水上民间活动起源于何时?虽《增修仁怀厅志》《仁怀直录厅志》均无记载佐证,但赤水先民们不知多少代人言传身教相传至今。话说清乾隆年间赤水引种楠竹种植以后,境内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产量倍增,竹的运销成了经贸重头戏。竹类品种顺应自然,再生能力强,成材必须砍伐。可在当时条件下,运力单一且搬运艰辛。唯赤水禀赋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而川流不息的赤水河贯穿所辖八个区两大镇,这条河运主渠道承载着竹木、土特产外运使命。漫山遍野的竹木通过不同运输方式集结在沿河两岸水运码头堆放,经扎成张张竹木筏顺流而下,在四川省合江县驶入滚滚长江。
在农耕年代,居住在赤水河畔两岸休养生息的先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为满足基本农业生产资料和家庭生活用品需求,利用当地竹类资源,把楠竹单根或几根扎成竹拖拖作为简易的交通工具,以解决出山绕道走,隔水过河难的困境。这里说到的是生在赤水河畔的扎筏工匠为谋生计,常年与竹木、溪水河水打交道,有些“水猛子”(水性好者)在干活歇稍或空闲之时,为消除寂寞,就地取材利用大小不一的楠竹作为道具,别开生面地把水上活动演绎起来。他们先取几根楠竹捆绑成一排,组成竹拖拖划行图个行事方便,后又发明双腿分胯在单根楠竹竿上,双手持小竹竿左右摆动用力划水前行。年深月久,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掌握划竹竿的要领。为避免溪水河水湿透衣服,他们勤于动脑动手,创立由一人站立一根楠竹竿用手持小竹竿划行的先例。
划竹竿活动在选材上非常考究,要挑选长七八米,竹头粗大,竹梢细小的楠竹作划竿人在水上划行的载体。这是为什么呢?因楠竹头端那一段在水上浮力大,承重能力强,划竿人只有站立在长三分之一恰当处,才不至于人翻跷落水。站在竹竿上划行保持稳定和舒展自如,这就要求划竿人训练有素,除掌握平衡外,还要手中小竹竿有节奏挥动以辅助协调人和竿安全。赤水独道的划竹竿等技巧性的民间娱乐活动随着时光流逝传承下来。
赤水地方党政历来重视人们喜闻乐见的水上活动。六十年代,赤水县城举行水上模拟军事演习,划竹竿列入其中。从此,赤水各机关、部门、单位、街道及中学等都把传统的划竹竿活动作为弘扬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精神和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水上活动项目。此举措激发了许多青壮年及中学生热情,培育了他们兴趣和爱好,练习划竹竿的参与者与日俱增。
1976年,赤水举行声势浩大的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十周年水上活动。水域距离从长湾沱(今冬泳基地)至麻柳沱(今赤水港)。县机关各系统及城关镇分别组织代表队伍游街示众。各支队伍抬起大型标语牌,擎着红旗、彩旗,从长湾沱先后有序畅游,各种水上军事体育项目逐一展示。划竹竿表演最为耀眼,令人惊叹不止。省、地区及毗邻四川泸州市、区、县有关领导乘坐“遵义一号”客轮观光,目睹此情此景赞不绝口。西门至北门河段两岸围观群众成千上万。贵州省体委派出运动队赴赤集训,其间,多类别的运动员也纷纷参与并学会划竹竿的基本技巧。同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赤水水上划竹竿等活动的一组新闻图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改革开放以来,县(市)体育部门专门组织培训了一批批水上划竹竿的能手。为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发展需要,将习以为常的“划竹竿”更名“独竹舟”。而后,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统一制定规范技巧动作标准(正划、倒划、转身划、绕弯、换竿、跳竿等),改进表演形式和内容(单人、双人、多人组合),从而使该水上体育活动跃上新台阶,将有观赏价值的健身强体、表演与竞赛相结合的项目纳入正轨。
所谓“独竹舟”,就是一根成材的楠竹,砍去竹梢及桠枝,不安装任何漂浮器材,将其置放在溪河湖泊之中,可载人即为“舟”,再配上一根小竹竿视为“桨”,一人双手持“桨”,赤脚站立于“舟”的中部,以“桨”拨开河水,左右轮回,有序划动,这舟就顺势前行。“独竹舟”取材于赤水竹海,制作简便且不耗时,也无需多大花费。使用时置水,不用时置屋保管。但在诸多便捷之外,操作技术难度大是考验划竿人的课题,而且只能一人驾驭一“舟”。驾舟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擅长游泳,熟悉水性;二是赤脚乘舟。因为赤脚有利于掌控平衡和预防滑倒,一旦不慎滑到水中,会水者不至于发生安全事故。特别是在河流中划行较长距离,无论驾舟者滑竿入水几次均可,但中途不可靠岸的禁律不可违,这是对独驾轻舟者技能体能的检验。
“独竹舟”在八十年代有较大发展和提高。“老把式”(老艺人)传授高超的绝活有竿上独立、双人划行、撑竿上漂、撑竿上岸等;新生代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如竿上劈叉、“比翼双飞”、双人一竿等。表演者如“水上飞兵”,其技艺堪称“中华一绝”。这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水上轻骑兵队伍坚持长年不懈地训练,不断提高表演和竞技水平,曾多次参加全省、全国表演活动,于1998年首次在全省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崭露头角,并获得银奖。1999年10月,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期间,赤水“独竹舟”队荣幸地代表贵州省参加在首都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经过在北京市郊十三陵水库的精彩表演,一举获得该项目金牌。在场观众阵阵喝彩声此起彼伏,外国友人伸出大拇指赞誉“OK”。赛毕,贵州代表队体育健儿满怀胜利的喜悦在天安门前留影纪念后凯旋归来。
赤水“独竹舟”扬名国内外,是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十几个苗族小伙子组成代表队的功绩,队长杨德平曾多次在“独竹舟”表演和竞赛中夺冠,在全国算得独一无二。该队杨学平、杨德平两兄弟技艺高超,曾被邀请到遵义市、泸州市等地当教练、做表演。时任遵义市委书记倡导在全市推广这项民间“绝活”,将它发展成为遵义市又一个创新品牌。正因为如此,赤水“独竹舟”才拥有其独特,独占鳌头的“酷”。赤水人才会沿袭这项民间绝活,并逐步形成在春夏及重大节日期间有组织地开展“独竹舟”竞技活动这一历史文化的传统项目,竹乡姑娘敢于人先、砥砺前行,竹乡女民兵持枪表演成为“巾帼不让须眉”靓妹们的亮点。
2000年,浙江电视台中华大擂台栏目摄制组一行选择赤水这块风水宝地,看好这条美景河,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市港监站及市航运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大力支持下,组织开展为期一天的挑战极限赤水“独竹舟”表演、竞赛的拍摄工作。整个拍摄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在风溪河与赤水河汇合处开展“独竹舟”表演;二是从风溪口码头始至复兴场上码头止,约4至5公里长的水上“独竹舟”竞赛比拼,以挑战极限创世界吉尼斯记录。当信号枪一响,选手驶舟竞发,河面上前后两只机动船导航、追踪,沿公路拍摄镜头监视。三是在复兴场下游的长江半岛的平缓水面上开始“独竹舟”橫渡抢彩。整个拍摄直至红日西坠、夜幕降临。从此,“独竹舟”引起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众多新闻媒体纷纷予以宣传报道。赤水市委、市政府将其列为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重点项目之一。为向各级政府申报“赤水独竹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0年6月,市文体广电局报经市政府同意,将“独竹舟”改名“独竹漂”。
“赤水独竹漂”于2002年获得全省第五届民运会金奖;自2004年以来,“独竹漂”已成为遵义市独具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005年,“赤水独竹漂”获得遵义市独竹漂大奖赛表演奖。自此,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项目在赤水、遵义市及全省得到推广和普及。2009年,贵州省体育局和省民委组织省内有关专家对赤水“独竹漂”进行挖掘、整理、提升,编写了《独竹漂竞赛规则》。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决定将“独竹漂”水上体育活动项目列入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2009年9月3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赤水独竹漂”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21年5月24日,国务院公布“赤水独竹漂”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