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漳平来霞客——徐霞客二度游历漳平的传奇故事

卢如昌2014-01-23 08:07:33
       八闽乃山川名胜荟萃之地,早已纳入徐霞客的旅游计划,并付诸实施。他先后五次入闽旅游考察,曾于1616年和1620年两次到福建,浏览了闽北武夷山和闽中九鲤湖,没有机会到闽南来。到了明崇祯元年(1628年),徐霞客又“发兴为闽广游”,将闽南列入此行的旅游路线。徐霞客的家乡江阴虽与漳平相距3000多里之遥,但他对漳平情有独钟,于二月二十日离家起程,千里迢迢地二次来到漳平旅游考察,先后考察了宁洋、漳平(明代时均归漳州管辖)等地,漳平的奇山秀水留下了徐霞客这位旅游奇人的身影和足迹。尤其徐霞客二次探险宁洋溪、考察九龙江北溪,在徐霞客游记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一
 
       暮春的一天,山风徐徐吹拂,鸟语花香。宁洋古驿道上,一位四十二岁的男子背着行囊,一路上翻山越岭,往宁洋方向前行,专注地考察山色风光。他就是著名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志在“五岳”,遍游名山大川。成年后,不应科举,不求仕途,好为名山游,常常是早霞出,晚霞归,故朋友们称其为“霞客”。霞客一生以探游为事业,走遍大半个中国,观山河之壮美,探地理之奥秘,被誉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启动其向往已久的闽南之游。公元1628 年(崇祯元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日早晨,徐霞客从永安林田出发,溯赤溪行走,行了好久后,改溯澄溪行。渡过坑源上下桥,登马山岭,越走越高,雾也越浓,过了岭是宁洋县界,永安、宁洋交界之处,这里古木奇秀,山道清幽,徐霞客继续南行,由永安进宁洋坑源马山,抵达宁洋。
      在旅途中,徐霞客历尽艰险,登山涉水,万里徒步行进入漳平地界宁洋(今漳平双洋镇)。三月二十七日下午,他顺利到达宁洋城(当时,宁洋是闽中一个重镇)。
       宁洋县,地处闽西、闽南、闽北交界,建制于公元1567年,隶属漳州府,于公元1956撤销建制,存史389年,它的土地并入了今天福建的永安市、龙岩市新罗区和漳平市。公元1571年,当时的明朝廷在宁洋修建了一条连接闽北与闽南的“宁洋官道”( 宁洋古道),起于今福建的永安市,过桂口、环蚌口,绕蚌溪,通林田,抵林田,达坑源,最后到宁洋古县城(今天福建漳平市的双洋镇)。
      当日,徐霞客将准备乘船南下,忽然听说沿途路有强盗拦劫的警讯,便在宁洋客栈住下,只得暂停二日。
      霞客下榻宁洋客栈,晚餐在客栈里食用,席间店老板端上一盘蒸熟螃蟹(现称为漳平毛蟹或中华毛蟹),眼见盘中螃蟹个大、螯霸腿健,他取一只螃蟹剥开,蟹肉金黄,举筷挑一小蟹肉食之,顿觉肉质鲜美,香脆清甜。
店老板告诉徐霞客说:这螃蟹捕捞于宁洋溪,因特有的水质,孕育了上等野生品种,亦是当地珍贵物产。徐霞客连声赞道:此乃上等好蟹!好蟹!
      徐霞客明崇祯三年(1630年),再次乘舟到宁洋溪考察,留宿宁洋,他对宁洋螃蟹记忆犹新,便特别吩咐店老板上一盘螃蟹美味佳肴,徐霞客再次品尝后大为赞赏。因而,宁洋螃蟹让他回味无穷!
      徐霞客在宁洋城逗留二日。白天,寻访文化历史遗迹,拜谒文庙、登麟塔山,穿梭于小城街巷,聆听历史的回音;晚上,品赏民间文艺,看宁洋木偶戏、汉剧,徘徊于宁洋古桥,听宁洋溪水吟唱,观山城夜色,唤起他的无限遐思。真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宁洋溪是通往闽南的水陆通道,从宁洋城所在地以下河道可通舟楫,沿溪两岸群峰夹峙,古木参天,峡谷幽深,河流湍急,悬流曲折,激荡回澜,奇花异草、珍禽走兽,奇景壮观。
       四月初一日,天大亮时,徐霞客乘船始发,从宁洋溪“山峡中悬流南下”,两岸群峰夹峙、山势险峻、树木阴郁,清澈如镜,风光旖旎,令霞客激动不已,目不暇接。
      轻舟已过十余里,只见“一峰突而西,横绝溪间,水避而西,复从东折”,水势忽而畅十分惊险,叫“石嘴滩”(现当地村民称为“石门攋”),闻声而行,眼前水流喘急, 悬流激荡、峰回路转。船再往前行走,只见乱石丛立,溪中仅开通一条门路,仅容一条船。船从门坠下,高下达一丈多,余势屈曲,复高下数丈,较之黯淡诸滩,大小虽殊悬,较之惊险更数倍。众船只到了此地,两岸山势逼束,石滩高悬横亘,船只航行更为艰难,呈现出奔腾的河水卷翠激玉,船曲折地行进在浪尖上的景象。此时,众船只都停泊排列好了, 依次等待通过,稍事休息后,每下一只船,船中的人便下船登岸,一同用缆索前后倒拽,须时才放逐。 “石嘴滩”令徐霞客大为惊叹 !“过了此,山峡危逼,复嶂插天,曲折破壁而下,真如劈翠穿云也” 。
      徐霞客饱览奇特自然景色,往下,船只顺流再继续行走三十里,过了馆头(今辖属南洋乡)后,又见“一峰又东突,流复环东西折”,这就是“急流汹涌飞涛击石”的“溜水滩”(今属南洋乡北寮村的小地名流水坑),给人的感觉非同一般。上溯数里河流的拐弯处,徐霞客精彩描写道:“峰连嶂合,飞涛一缕,直舟从云汉,身挟龙湫矣” 。飞涛犹如万马初发,声响如雷,有雷霆万钧之势,五里之外可听到,极为壮观。霞客精神为之一振,为之赞叹不已。
      徐霞客又经历了此险滩后,约有二十余里路程,不久船只就行至茶盂林,水势逐渐开阔,溪流亦趋平缓。
      此时,徐霞客看见在幽静的山峦上,有几位头插茶花,身着青衣的女子,忙碌穿梭,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动听的采茶山歌。
      徐霞客连忙叫艄公停下,上岸走到茶山,只见到丛丛茶树枝叶茂盛,青翠欲滴。一位采茶女子身姿窈窕,眉目清秀,肤色白淅 ,双眸明亮,面颊透红,在阳光照耀下,仿佛一朵鲜活饱满的山茶花
       霞客走近与采茶女子攀谈,采茶女告诉徐霞客自己名叫“秋香”。身旁一位姑娘叫“水秀”。眼下时值春茶采摘季节,采茶女们正忙于采茶。采茶女问这位“书生”此行的目的,当得知霞客来历,便邀请这位贵客到她农舍做客,采茶女的父亲热情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从家中拿出上等水仙茶招待。
       霞客见识了茶叶味香形美,香馥味醇,气味超凡。泡饮之后,茶叶散发着缕缕清香,沁人肺腑。
      客品啜后,顿觉喉里生津,口齿留香,赞不绝口,便惊奇地问:“这是何好茶?” 采茶女的父亲告诉贵客,称“水仙茶”(原名“小种茶”)。
      霞客听后连声赞好,“这‘水仙茶’名字很雅”。 霞客还垂问茶史,采茶女子的父亲如实禀告此茶的始末。
      稍作逗留歇息后 ,霞客向父女告辞,采茶女以此“水仙茶”馈赠,霞客甚喜,连声称谢!
      进入南洋暖洲营,这段河道两岸,村落较多,屋舍相望,是山间的河谷地带。霞客一路上劈波斩浪,过了暖洲营后,又是两岸群峰夹峙,水流转急,形成一个险滩,徐霞客称为“石壁滩”(是暖洲营与罗溪口之间一处落差较大河滩,俗称“溪硿”),这里是宁洋溪的下游。徐霞客记述:“其石自南而突,与流相扼,流不为却,捣击之势,险与石嘴、溜水而三也” 。
      “石壁滩”景象迥异,飞浪拍打着溪涧的圆石,流水声响彻山涧,如另一番天地,美不胜收,令这位船客激动不已。徐霞客过了这三个险滩,进入下游地带,溪水缓缓,不再见到上游那样“壁立千仞,水急滩险了”。
       接着,行船往下行驶,快到九龙江北溪上游的“三溪”( 即宁洋溪、新桥溪、雁石溪)汇合处。徐霞客见到前边有一条溪流(即新桥溪)自东北来汇合;再往下行至 又有一条溪(即雁石溪)西北来汇合,于是溪流就开阔起来,河岸地势亦平坦。
      霞客乏舟九龙江上,又往东方向前行二十里,水陆兼程抵达漳平县城。
       晌午时分,徐霞客的船只抵达漳平“龙江渡口”,艄公便带领霞客到菁城中水门一家饭馆,这家饭馆规模虽不大,却生意红火。经营漳平传统风味小吃,品种较多,兼具闽南风味。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应节适令,供应方便灵活。主要有米浆馃、萝卜糕、油炸果、糍粑 、冬至包 、番薯粉糊等。
      店老板给徐霞客等客官上了几小碟“米浆馃”,霞客问店老板道:这是何种食物?店老板介绍说:这叫“米浆馃”,是当地一道有名的传统风味小吃,由于它可逐层剥离,形似糕点,故又称“千层糕”。 店老板一边介绍,一边教霞客如何食用。食时要切成小方块,蘸以蒜蓉醋、辣酱、卤汁等。霞客依店老板说的吃法,剥一薄层后,蘸点辣酱,食之,果然觉得不腻,风味独特。
      霞客看见邻桌的顾客在津津有味的吃一种食物,其状似圆饼,其色金黄,诱人食欲。霞客又向店老板询问道:这又是何种美食?店老板告诉说:这叫“油炸果” 。亦是当地有名的传统风味小吃。霞客便又要了一碟 。食之,味香爽口。
      店老板还向霞客介绍其作法,主料是用黄豆、米浆等。制作时,把大米、黄豆等浸泡后磨成米浆,用圆勺子取适量,然后放入碎肉或萝卜丝等馅料,再盖上一层米浆后,将其放入热油锅中炸制而成。
      徐霞客听了这种手艺的介绍,便拿一个品尝,赞不绝口:很香!很好吃!
      店老板还告诉他,路过这里的客官带干粮,大多带“油炸果”。徐霞客听了后,很感兴趣,让店老板备一些,明天带上。
       霞客还要了一壶当地酿造的红酒,又叫了一碟花生米,几盅落肚,舒筋活血,劳累顿消。
      午饭后,霞客不顾长途跋涉之劳苦,拜谒了高明寺山。此时此刻,面对夕阳西坠,饱览漳平城美景,霞客不禁陶醉了。
      徐霞客夜宿漳平“龙江客栈”。他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这个习惯,从无一日间断。
      入夜,他在昏暗的灯光下撰写考察日记,回忆着一日来对宁洋溪探险考察,忽然倦意袭来,他想休息一会儿,可躺在床上,碾转反侧。他爬起来,披上衣,从行囊中掏出采茶女“秋香”送的水仙茶,泡一杯清茶, 茶雾氤氲,香韵袅袅。揭开盅盖,细细品啜,送一口茶汤入喉,顿觉遍体通泰。
      霞客坐在窗前,执一盏清茶,杯中氤氲的雾气升腾,淡淡的茶香四溢。他清抿一口,沁人心脾,温暖舒心,那份自在,那种怡情,他不禁打心眼里感谢这位采女茶。就因一句“品茶就如品人生”,令他心弦为之而动。在这静谧悠哉的日子里,捧上一杯清茶,在无尽的遐思中,尽情品味。
       霞客站起来,依在窗前,他谛听着九龙江的淙淙流水,想跟采茶女朋友交往,也如这品茶吧,淡淡的,细细的品,余味悠长,耐人寻味。而过于浓烈,就会头脑兴奋,扰乱思绪,无法入眠。是否?那九龙江柔柔的清泓,也许听懂了他的思语。
      霞客透过妙曼茶雾,变幻莫测。朦胧中,但见一个妙龄漂亮女子梦幻的影像。飘至身边 ,时而斟茶,时而研墨。蓦然,九龙江畔传来一曲古筝的逸致弦音,轻歌曼舞,真是心灵涤荡,灵魂出窍,茶香人自醉。
     春江花月夜,徐霞客如痴如梦,似梦似幻。曲终茶醒,原来是水仙茶女驾着五彩祥云下凡。
      此时,徐霞客神清气爽,才思迸发,精彩的文字跃然纸上——
      “四月初一日 ,平明,舟始前,溪从山峡中悬流南下。十余里,一峰突而西,横绝溪间,水避而西,复从东折,势如建瓴(意即水势忽而畅),曰石嘴滩。乱石丛立,中开一门,仅容舟。舟从门坠,高下丈余,余势屈曲,复高下数丈,较之黯淡诸滩,大小虽殊悬,险更倍之也。
      众舟至此,俱鳞次以下。每下一舟,舟中人登岸,共以缆前后倒曳之,须时乃放。过此,山峡危逼,复嶂插天,曲折破壁而下,真如劈翠穿云也。三十里,过馆头,为漳平界。一峰又东突,流复环东西折,曰溜水滩。峰连嶂合,飞涛一缕,直舟从云汉,身挟龙湫矣。已而山势少开,二十余里,为石壁滩。其石自南而突,与流相扼,流不为却,捣击之势,险与石嘴、溜水而三也。下此,有溪自东北来合;再下,夹溪复至东北来合,溪流遂大,势亦平。又东二十里,则漳平县也。”
       初二日,东方晨晓,和风旭日。朝晖映照九龙江上,泛起闪闪金光。
       在龙江渡口,一叶轻舟飘荡在九龙江面上,往东驶去。霞客又从漳平启程,下华封(华安),继续他的闽南之行……


  二
 
      漳平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引起徐霞客前来旅游考察的极大兴趣。宁洋县这里是九龙江北溪的发源地,以马山流入九龙江,属漳州地界。徐霞客欲探明九龙江的源头,须从这里开始着手。
     时隔二年, 1630年(崇祯三年)农历七月,徐霞客从浙江入闽北后,又第二次起程前来漳平旅行考察。此行缘由和成因有三:一是对九龙江的考察兴犹未尽,特别是马山到漳平的险滩河段,需进行一次详细考察论证,有必要进行“补课”;二是漳平水仙茶和水仙茶女情结难以忘怀;三是前来看望漳平籍好友陈六韐和漳浦籍好友黄道周。
      这一次,徐霞客仍走上回来漳的路线,他风尘仆仆,水陆兼程。沿途浏览了浦城的浮盖山,龙洞及永安的桃源洞,而后从宁洋县乘船,于八月十六日,他从宁洋溪乘船经漳平南下,最终到达闽南。沿途对北溪中上游的河流走向、险滩地段、两岸景物等,进行仔细的观察与记录。他在《闽游日记》中生动记述了当时的情景。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徐霞客通过二度探险考察,获得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徐霞客游记》中写道:
      “宁洋之溪,悬溜迅急,十倍建溪。盖浦城至闽安入海,八百余里,宁洋至海澄入海,止三百余里,程愈迫则流愈急。况梨岭下至延平,不及五百里,而延平上至马岭,不及四百而峻,是二岭之高伯仲也。其高既均,而入海则减,雷轰入地之险,宜咏于此。”
      徐霞客以九龙江同闽北建溪相比,发现这两条江发源地的高程差不多,而“宁洋之溪(即九龙江上游),悬溜迅急,十倍建溪”。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别呢?原因就在于建溪从发源地入海口有800多里,而九龙江北溪从发源地到入海口只有300多里(宁洋溪属九龙江水系,建溪属闽江水系),因此,徐霞客提出了“程愈迫则流愈急”的科学定理,在同样高度的情况下,河流流程越短,坡度越大,流速越快。也就是说,源头高程相同的河流,其河道流程越短水流就越急。
      今天的研究者说,宁洋溪给了徐霞客灵感,徐霞客是全世界第一个发现并表述这条真理的人。
      三百八十三年前,徐霞客来到漳平,可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就如同一名普通的过客,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了。但他的《闽游日记》以其清新俊逸的文笔,简练而生动地记述了宁洋溪环境及其行踪、见闻和感受,为后人研究漳平地理交通、旅游活动、气候、风物、民俗民情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单就其文学价值而言,不啻一篇优美精妙的游记文学,同时,也给今天的漳平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大自然的明山秀水,奇境异胜,不亲身经历,是体会不出她的神奇、壮丽。徐霞客二度探险宁洋溪,考察九龙江北溪,游历漳平的传奇色彩,留下一段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