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忆茶缸岁月
作者:罗祖文
在中国民间传统里,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整个夏季最为隆重的节日。千百年来,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始终深受人们重视。
端午节的别称丰富多样。它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重五节、午日节、五月节、天长节、天中节、地腊节、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等诸多名称。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独特的故事。比如,“端”与“初”同义,晋代《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又因五与午相通,五月为午月,所以初五称端午 。
端午的习俗更是精彩纷呈。龙舟竞渡时,江面鼓声雷动,健儿们挥桨如飞,龙舟似离弦之箭破浪疾驰;包粽子时,翠绿的粽叶裹着雪白的糯米,再点缀上香甜的红枣或咸香的肉粒,满是生活的烟火气。此外,还有悬白艾、挂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在民间传统中,这些不仅是驱邪避恶的仪式,更蕴含着古人防疫防病的智慧。时至今日,端午节重视家庭健康防护的理念依然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而源于屈原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弘扬。
距离2025年5月31日的端午节仅剩7天,我翻开家中的老相册。一张泛黄照片瞬间吸引了我,如同时光的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往昔岁月中的点点滴滴,都随之涌上心头。
人生变数里的温情
命运的齿轮总在无声处转动,那些裹挟风雨的人生转折,往往藏着不期而遇的温暖。1982年夏,刚从师范毕业的我被分配到都匀市墨阳完小,自此与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我爱极了设计黑板报,粉笔勾勒的图案、钢板刻出的字迹,每一笔粉笔画、每一张钢板字,都倾注着对三尺讲台的热爱。全校走廊每月一期的大型板报更新,成了我挥洒创意青春的舞台,油墨香里浸着青春的执着。
1985年7月,因全区“两基”工作需要,我调任墨冲区教办担任数学教研员。角色的转变,也带来了新的热爱。我开始用文字记录教育点滴,将工作简报与教学感悟化作铅字,投向各大媒体,看着文字变成铅字发表,内心满是欣喜与成就感。这份笔耕不辍的坚持,一直延续到2004年9月被抽调至都匀市委宣传部,投身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回首往昔,从初到墨冲到离开,整整22个春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浸润着我的青春与热忱;每一条石板路,都镌刻着奋斗的足迹。
而1998年的夏天,注定让人刻骨铭心。从六月到八月,“6•8”洪灾如凶猛的巨兽,席卷全国29个省份。2.23亿人被卷入这场灾难,三亿亩耕地被洪水无情吞噬,680多万栋房屋轰然倒塌,4150条鲜活的生命消逝在滔滔洪流中。面对汹涌的洪魔,30万中国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战士们连续奋战几十个小时,累了就躺在泥水里小憩,醒了继续投入战斗。26名子弟兵英勇牺牲,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那首深情的《为了谁》,成为那年夏天最动人的集体记忆。
这场洪灾,岳父岳母的家乡安徽沦为重灾区,洪水退去后,那里满目疮痍。无奈之下,他们带着孙子东东(奶名),千里迢迢来到墨冲。初到异乡,二老在小学门口支起一口铝锅,卖起五分钱一杯的茶水。后来,又往返都匀、独山,批发针、线、手巾等小商品,在周边学校门口和街巷摆摊售卖谋生。
幸运总是在困境中悄然降临。恰逢学校新建教师宿舍,楼下预留的门面原本是为解决“半边糯”(夫妻一方没有工作)家庭的生计问题,没想到成了我们家的转机。一家人齐心协力,将门面布置成日用百货小店。小店虽小,却渐渐成了邻里乡亲常来光顾的地方。清晨开门时邻里的问候,傍晚收摊时孩子们的嬉笑,日子就在这烟火与温情中渐渐安稳。来来往往间,忙碌的身影里藏着对生活的期盼,异乡的小店,也在点滴温暖中变成了真正的家。
时代交替的福音
八九十年代的墨冲,热闹与清贫交织生长。平日里,街道供销社、食品站、南风酒厂等场所人头攒动,喧闹非凡。卖粉的铺子屈指可数,零星顾客的交谈声在空旷的街道回荡。街边竹筐里,角角鱼、小龟鱼鳞片泛着水光,即便价格低廉,也少有人驻足问询,或许是艰苦的岁月早已让大家习以为常,学会克制,将对美食的渴望默默藏进心底。那时在饭店宴请宾客,点上一桌鲜鱼,大家大快朵颐,餐毕后地上鱼刺堆成小山,结账时才发现不过十二元。那份质朴的实惠,至今想来,仍带着温暖的烟火气。
那时,我的工资微薄,每月不足百元。1991年撤区并乡镇,工资定格在97.5元;直到2001年,十年过去,才涨到693.5元。1987年结婚时,八磅水壶是最体面的贺礼,现金红包鲜少超过20元。整条街仅有两户“万元户”,多数老师每月都要向学校财务借30元才能熬过月底。家庭餐桌上,一碟清炒豆芽、两块家常豆腐,便是待客佳肴。街头唯一的散酒铺里,刺梨酒的琥珀色总在黄昏泛起微光。男教师家访归来的夜晚,大家聚在小院,用铝盆盛酒,高喊“三碗不过岗”,锅板当桌,酒杯、调羹化作划拳的道具,划拳声与笑声驱散了整日的疲惫,将辛劳揉碎在酒香里。
墨冲大河是天赐的宝藏,河水清冽见底,鱼虾成群。每至暮色四合,我便背着两张渔网,走向河西寨门口。不过两个时辰,收网时总能收获一斤多鲜鱼。有时邀上好友,就着月光把盏言欢;有时留到次日,精心烹煮一锅鱼汤,鲜香在屋内四溢。河水纯净得能直接饮用,无论晨昏,都能看到人们在河中沐浴、浣衣,孩童戏水的欢闹声,成了河畔最鲜活的音符。
那个年代,家中若挂着锃亮的茶缸,摆着崭新的八磅水壶,再于木房火龙边糊上几张报纸装点墙面,就算是颇为讲究的人家。单位颁发奖品时,茶缸也总是备受青睐。从清晨洗漱时的第一捧清水,到深夜围坐时传递的米酒,一个茶缸在众人手中流转,盛满了岁月的情谊与邻里的温度。
然而,时代的浪潮奔涌而来。2003年,塑料制品裹挟着现代生活涌入小镇,五颜六色的包装袋随风飘舞,一次性餐具堆满街角,垃圾污染如同无形的蛛网,悄然侵蚀着宁静的墨冲。这样的状况持续到2006年,贵州省“整脏治乱”行动如一声惊雷,划破了污染的阴霾。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清理街巷,完善卫生设施,倡导文明新风。这场关乎环境与时代的变革,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改写着墨冲镇的命运。历经多年努力,墨冲镇凭借整洁的环境、文明的乡风,当之无愧地跻身全省文明乡镇之列,在时代交替中焕发新生,曾经的老镇正书写着新时代的篇章。
珍惜当下的幸福
站在时光的渡口回望,岁月的洪流早已重塑世界的模样。如今,时代巨变令人惊叹。政府在人力与财力上的全力投入,让人居环境迎来华丽蜕变:曾经泥泞的小路化作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杂乱的街角变身成整洁美观的口袋公园。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从繁华都市到宁静乡村,处处焕发崭新生机。村街纤尘不染,花园绿意盎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曾经众人共饮一茶缸水的岁月,已成为珍贵的时代印记,无声诉说着生活的沧桑巨变,见证着国家与民族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
当我们漫步街头,各类养生课堂林立,保健理论层出不穷,艾灸、按摩、汗蒸等养生方式令人目不暇接。现代人绞尽脑汁追求健康,可思绪回溯往昔,记忆里从河中挑水饮用的酣畅,肩挑背扛上山割草的辛劳,反而锻造出强健体魄。那时,“三高”鲜为人知,人们在春种秋收的劳作中舒展筋骨、活动气血,以最质朴的方式滋养身心。用稻草铺垫的床铺虽不似弹簧床垫精致柔软,却带着阳光晒过的温热,伴着人们安然入眠。这种在劳动中强身健体的生活方式,或许比刻意养生更贴近生命的本真。
视线再转向历史深处,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物资极度匮乏,粮食供应紧张。但在艰难困苦中,人们依然安居乐业,满怀热忱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废墟上建起工厂,以智慧的头脑在荒芜中开辟良田。那段峥嵘岁月凝聚的奋斗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前行之路,不仅为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值得永远弘扬与铭记。
那只小小的茶缸,盛满过欢声笑语,映照过艰苦岁月里的坚韧,也承载着平淡日子里的温情。它不仅是个人回忆的载体,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折射出国家从贫瘠走向富强的伟大征程。岁月更迭,时代变迁,我们在怀念往昔的同时,更应珍视当下的幸福生活。铭记历史方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不负时代,让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好,在岁月长河中绵延不绝。
2025年5月25日晚上,贵州都匀
1999年春,我用100元购置的汤姆哈包相机,定格下岳父戚家福(前排左)、大伯罗龙伍(前排右)与女儿彭婷(后排)的笑颜。照片中,那只醒目的茶缸静静摆放,身旁两位一生勤劳的老人笑容和蔼,瞬间将我带回充满故事的往昔岁月。
评点与赏析:
文章以端午为引,借茶缸串联起个人记忆与时代变迁,构思精巧,情感真挚。开篇对端午节文化的阐释旁征博引,将传统习俗与现代意义相结合,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随后以一张1999年的老照片为切入点,自然过渡到个人经历的叙述,从基层教育工作到家庭在洪灾中的辗转求生,从墨冲镇的清贫岁月到文明蜕变,个体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
文中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尤为动人,无论是月薪不足百元的拮据,还是用铝盆盛酒划拳的欢乐,都让那个时代跃然纸上。茶缸作为核心意象,既是艰苦岁月里的生活见证,也承载着邻里温情,更是国家从贫困走向富强的缩影。作者通过今昔对比,在怀念往昔的同时,深刻表达了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珍视,主题鲜明,富有感染力。
剑江河心岛体育公园,前身为都匀市水上体育中心,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静卧在剑江河中央,素有“水上明珠”的美誉。它不仅是承载城市体育文化的地标,更是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明建设的活力空间。1986年7月,全国旱冰速滑、花样滑锦标赛在此成功举办,自此声名远扬,其规模与设施在西南地区堪称首屈一指。整座公园造型独特,宛如一艘永不沉没的巨型航空母舰,跳台、泳池、溜冰场等运动设施一应俱全。连接东西两岸的桥梁,恰似长虹卧波,为公园增添了几分灵动。每到佳节,河岸边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灯火倒映在河面,流光溢彩,尽显繁荣祥和的节日氛围。值得一提的是,5月31日,都匀赛龙舟活动将在公园附近河段激情上演。想象一下,届时鼓声雷动,龙舟如离弦之箭竞发,两岸观众呐喊助威,场面必定热闹非凡。正如抖音用户“明天更好”罗灿香女士在评论区所作的《端午都匀行》一诗:“粽香漫岸启龙舟,四海宾朋都匀游。匀水飞桡惊玉浪,古城擂鼓动云楼。山环翠影千重秀,巷涌欢歌万象稠。遥念汨罗忠烈事,桥城薪火续风流。”这首诗生动描绘出都匀端午的独特魅力与热闹氛围,让人对这场即将到来的盛会充满期待。图为作者2025年5月25日游览公园时的留影。
作者简介:罗祖文,又名彭应文,布依族,60后,中共党员,贵州都匀人,大学专科学历。先后在墨阳完小、墨冲中学、都匀三小、都匀市创建办工作,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2000、2004、2008、2014年先后在墨冲镇人民政府“学教”办(编辑镇情、民歌荟萃)、中共都匀市委宣传部(编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手册、创建文明城市纪实、精彩都匀)、都匀市教育局(编辑教育通讯、教育报和匀城烛光、教育撷翠)、中共黔南州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编辑简报、动态报道,信息采用通报)。曾担任政协都匀市第七届会员会委员、墨冲教辅站语数体教研员、墨冲镇教育工会主席、都匀市教育工会宣传委员、都匀市教师阅读写作协会副秘书长、都匀晚报通讯员、都匀市创建办信息科科长、贵州省中等师范函授学校墨冲区中函班主任、贵州都匀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工兵营营部书记。荣获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授予的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工作者、中国教育学会优秀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等荣誉。在《中国民族教育》等纸媒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超两千篇。2021年退休。2024年荣获都匀市作家协会“2020—2023年年度优秀会员”称号(唯一获奖者)。现为都匀作协会员,现居都匀金麒麟财富华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