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鬼斧神工“困字岩”

牟启林 陈希平2025-05-24 13:55:22

鬼斧神工“困字岩”

 

作者:牟启林  陈希平

 

理县的山:一是高,二是险。境内峰峦数十座,可谓山高必险。其中的困字岩更是以其险峻、奇绝而著称。

朴头梁子从西向东走向,连绵横亘逶迤起伏数十里,酷似一条刚从杂谷脑河戏游出来,跃跃欲腾空而起的苍龙,困字岩便像是苍龙的一只巨腿。

出理县县城沿国道317线上行约2公里,隔河观望困字岩,最能体味其绝妙之处:千仞绝壁从杂谷脑河西岸拔地而起,直插云天。正面看,困字岩像一面“A”字型盾牌,雄踞于古栈道之上,在铁灰色的峭壁偏左方向,一个横竖皆数十丈的“困”字,赫然镶嵌在绝壁之上,一笔一划刚健苍劲,清晰触目,浑然天成,非鬼斧神工莫属,令人叹为观止。自古至今,关于困字岩形成的传说颇多,引发游人无限遐思,增添无穷话题。

困字岩背坡森林密布,苍翠蓊郁,奇松怪柏随处可见,著名的有“一把伞”“一杆旗”“苍鹰展翅”“喇嘛念经”等。风高气朗,时有苍鹰盘旋、山猿啼啸。暮霭初降,苏门羚于峭壁处引颈啼号,幽幽空谷,余音袅袅,经久不绝。若雨后初霁,轻纱般的雾岚,袅袅从青翠欲滴的山林间飘缈而起,霞光掩映,美不胜收。

如若从杂谷脑老街走栈道(民间称之为官道)步行,经小喇嘛寺、大岩窝,从山脚坝爬山上九道拐游困字岩,一则能领略其险峻奇绝,再则凭吊古迹,发抚今幽古之情,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古栈道依山傍岩而筑,头上是刀削斧切般的困字岩绝壁,脚下是湍急咆哮的杂谷脑河水。仅能容两人擦肩并行的羊肠小道,弯弯曲曲、盘山而上。从山脚坝上山到刀背梁子,其间盘旋回环的山间小道,称之为九道拐。自古以来,朴头梁子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困字岩下的古栈道上连青海、西藏,沟通了藏、羌、汉各族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在九道拐路旁岩壁上,有隋、唐两代的两通摩岩石刻:隋碑为“通道记”,记叙了古代人民凿石开山的艰险情景:唐碑记载了唐朝与吐蕃之间一次小规模战争的概略情况。

沿崎岖的山间小道上行,走完九道拐便到了刀背梁子。站在刀背梁子上,群山峡谷中的关口,朴头尽收眼底。悬岩峭壁下,古栈道旁,有一处崖壁上的平坦台地,岩石垒砌的断墙残垣,散乱地掩映在丛莽之中。那些断墙残垣,是古代士兵戍边的营房,或是开山民工的住处?已无人知晓,也无从考查。眺望苍茫高原,脚踏千古栈道,抚今追昔,耳旁隐隐响起锤凿叮当,人喊马嘶、兵戈交接的声音,令人思绪万千,不能自已……

解放前在困字岩下九道拐旁的丛莽里,剪径的“棒老二”凭借险恶的地势,杀人越货,抢劫过往的行人和客商,威胁着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1934年,西安大学一位教授曾来此考察唐碑、隋碑,并写下了研究唐朝、吐蕃和羌族之间关系的论文。1935年,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沿着古栈道北上抗日,在藏、羌、汉各族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如今,古栈道对面的国道317线,已成为沟通内地和边疆的纽带。“困字岩”将吸引更多的游人、学者,人们将在“困字岩”中,发现更多新奇的东西。

 

(原载理县《留住我们的记忆》一书)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