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非遗之光耀白城职院,文化薪火永相传

陈宝林2025-05-22 11:48:31

非遗之光耀白城职院,文化薪火永相传

 

陈宝林

 图片1

当古老的非遗技艺遇上青春洋溢的校园,会碰撞出怎样绚烂的火花?在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答案正以令人惊叹的姿态徐徐展开。“非遗文化进校园·传承人作品陈列馆”,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这片充满活力的校园里,点亮了非遗传承的熊熊火种,书写着文化创新发展的壮丽篇章!

 

匠心筑梦,非遗之花绽校园

 

在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密码。白城职业技术学院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的重要价值,毅然扛起传承的大旗,决心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片2

2023年,学院领导亲自挂帅,将非遗文化进校园项目作为重点工作推进。以“王占君石砚雕刻艺术传习所”的落地为契机,学院迅速行动起来。为了给非遗传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购置专业工具,挑选石砚石材,打造了王占君石砚雕刻艺术传习所工作室。同时,学院紧锣密鼓地筹建“非遗文化进校园·传承人作品陈列馆”,深入挖掘地域特色鲜明、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的非遗项目。省级“张氏布贴画”、市级“王氏石砚雕刻”“许氏葫芦艺术”“李氏面塑艺术”“杜氏剪纸艺术”“赵氏金属錾刻浮雕画”“接氏蒙古族舞蹈艺术”等众多非遗项目的代表传承人纷纷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非遗盛宴。

图片3

暑假期间,校园里依然热火朝天。陈列馆的装修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工人们加班加点,力求完美。开学前夕,传承人带着他们精心准备的代表性作品入驻校园,用心布置展厅。9月10日,陈列馆盛大开馆,正式向全院师生和各方来宾敞开怀抱。从筹划到开馆,短短数月,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创造了非遗文化落地生根的“白城速度”,令人赞叹不已!

 

枝繁叶茂,多元发展谱新篇

 

陈列馆的建成,不仅是一个文化展示的场所,更是一个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台。它如同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在校园的沃土上迅速生长,衍生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基地。“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电商创业平台”“学前教育系美术专业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学前教育系地方特色美术课程研学基地”等育人项目纷纷落地。在这里,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技能相结合,实现创新发展。

图片4

走进陈列馆,你会看到一支朝气蓬勃的解说员社团。他们经过专业培训,用生动的语言为参观者讲述非遗文化的故事。课余时间,全院师生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大家深入了解每一项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截至目前,陈列馆已接待师生参观达5000余人次,成为了学院文化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图片5

陈列馆的影响力不断向外扩散。在“白城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产业学院正式成立大会”上,它成功接待来宾参观,让非遗文化在学院重大活动中大放异彩。学前教育系夏远志老师的收藏展览在此举办,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洗礼,丰富了陈列馆的展示品类。2023年末,纸模型战车、舰艇制作的张利民客座教授带着他的手工纸模作品入驻陈列馆,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创意在此碰撞,擦出了耀眼的火花。2024年初,市级非遗项目大安市大司马葫芦艺术有限公司司马宪光师徒的掐丝珐琅工艺画惊艳亮相,司马宪光老师的创业故事更是深深打动了师生,为校企合作和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陈列馆注入了新的活力。

 

携手同行,合作共赢促传承

 

为了确保陈列馆的有序高效运行,学院特别设置了“非遗办公室”“名师工作室”,并将其纳入教务处管理体系。专业团队精心策划每一场活动,用心维护每一件展品,让陈列馆成为非遗传承的稳固阵地。

图片6

陈列馆的成长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白城日报记者李政孚的深度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座充满魅力的陈列馆。一时间,老者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前来参观,小朋友们带着好奇的目光探寻非遗的奥秘,而最多的还是充满求知欲的学生群体。在参观交流中,惊喜不断。“孟奇口才”学校负责人潘女士敏锐地发现了合作契机,陈列馆成为了“孟奇口才”小解说员的实践基地,小解说员们在非遗文化的熏陶下,锻炼了口才,增长了见识;同时,“孟奇口才”学校也成为陈列馆解说员的创业实践体验基地,双方实现了互动互惠,进一步拓宽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

图片7

吉林省中华职教社、吉林省职业教育学会与学院联合共建的“王占君石砚雕刻艺术基地”,为陈列馆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非遗传承人们也积极投身省市非遗保护传承活动,屡获好评,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同时被命名"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学校",将陈列馆的影响力推向了全省乃至全国。

 

硕果累累,传承之路结硕果

 

时光飞逝,陈列馆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也见证了传承人们的辛勤付出与收获。司马宪光老师走进校园,举办“掐丝珐琅艺术讲座”,吸引了全院部分教师及700名学生爱好者踊跃参加,校企合作顺势达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大安市大司马葫芦艺术有限公司”挂牌。李锐士老师将“诗意雕影”艺术非遗项目落地通榆县第九中学,陈列馆分馆落成,学院领导老师出席揭牌仪式,为非遗校园传承树立了新的标杆。

图片8

在各类非遗作品展示活动中,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的非遗社团成绩斐然。在白城师范学院丁香节六校联盟非遗作品展示活动中,8件(组)作品获奖,充分展现了学院非遗传承的教学成果。王占君老师的石砚《一瓢饮砚》在"春风大雅"全国非遗艺术北京交流展中获得专业评审二等奖和传承创新价值奖,王占君老师的石砚作品在白城市文化节大安市嫩江湾旅游区展示活动中,在白城市冰雪节洮北区查干浩特旅游区展示等活动中深受参观领导来宾的好评,截止目前已经有十余件作品获得吉林省知识产权认证,彰显了非遗教师的专业素养。

图片9

每学期开学初,陈列馆都迎来学院组织的学生参观,周末定期开放,非遗文化的种子在新生代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客座教授们也各展所长,许红双老师带着葫芦艺术走进校园,组织社团同学实践创作,作品及视频资料在校园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张玉新、赵东兴老师带来“张氏布贴画艺术”“毛猴制作艺术”,现场的精彩展示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接春雷老师排练的蒙古族舞蹈在学校运动会上惊艳亮相,赢得了全院师生的阵阵掌声。

 

在人才培育方面,学院更是成绩卓著。非遗传承人、院非遗办公室负责人王占君老师悉心指导,助力1990级毕业生韩丽娟(面塑技艺)、1999级毕业生翟艳彬(陶艺技艺)成功申报白城市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级美术班毕业生李静也顺利申报“许氏葫芦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非遗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走出校园后开花结果,学院非遗文化传承教育成效显著。

图片10

“非遗文化进校园·传承人作品陈列馆”的成长历程,是白城职业技术学院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的生动写照,是非遗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的典范之作。它为莘莘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也成为学院对外展示文化底蕴和担当的重要窗口,汇聚起推动非遗文化传承的强大力量。

图片11

文化强国的征程漫长而艰辛,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之路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的“非遗文化进校园·传承人作品陈列馆”必将在未来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我们共同期待,非遗文化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校园沃土上,继续茁壮成长,照亮文化传承的浩瀚征途!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