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小满至,万物长,共赴凉州好时光

董银林2025-05-21 16:45:12

小满至,万物长,共赴凉州好时光

 

作者:董银林(甘肃武威)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当欧阳修笔下的小满节气翩然而至,在我们武威这片位于河西走廊的古老土地,也奏响了一曲生机蓬勃的夏日乐章。在这麦浪翻涌、万物竞秀的时节,小满不仅是自然物候的生动注脚,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生活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味、深入探寻。

小满时节,农事繁忙。小满是农事的集结号,在大西北广袤的田野间,小满时节冬小麦进入灌浆关键期,麦粒日渐饱满,宛如襁褓中茁壮成长的婴儿,承载着农民一整年的希望。农民深知“小满不满,芒种开镰”的道理,这段时间都每日穿梭于田间,精心查看小麦的生长状况,及时浇灌、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影响丰收的细节。与此同时,地里的玉米、马铃薯等春播作物也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需要悉心照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句诗正是武威小满农事活动的真实写照,每一滴汗水都倾注着对丰收的渴望,每一次弯腰都饱含着对土地的深情。

物候更迭,自然奇妙。从物候角度看,小满为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更迭。“一候苦菜秀”,苦菜在这个时节枝叶繁茂,遍布田边地头,它不仅是饥荒年代人们的救命口粮,如今也成为餐桌上的特色野菜,以其独特的苦味,提醒着人们忆苦思甜。“二候靡草死”,那些喜阴的细软草类,在日渐强烈的阳光照耀下逐渐枯萎,这是自然界阴阳转换、适者生存的生动体现。而“三候麦秋至”,虽时处夏季,但对于麦子而言,已迎来成熟之“秋”,微风拂过,麦浪起伏,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这独特的物候变化,是大自然赋予武威的别样馈赠。

传统习俗,文化传承。小满节气在我们西北也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在民间,围绕小满形成祭车神、吃苦菜、抢水等诸多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对农事活动和物候特点的反映,更是农耕文明的生动体现。祭车神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水利灌溉的重视。在过去,水车是农田灌溉的重要工具,每当小满时节,人们就备好祭品祈求车神保佑水源充足,灌溉顺利,让庄稼茁壮成长。此外,在西北部分沿黄河地区还有“抢水”的习俗,一般都是由年长执事者召集各户,在黎明时分燃起火把召集村里的一群青壮年踏动大水车,将黄河水引入田间,以缓解旱情。这一习俗既凝聚了邻里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也反映了人们对水资源的珍视。尽管部分传统习俗随着时代变迁有所变化甚至逐渐消亡,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人生智慧,小满哲学。小满,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与哲学。“小得盈满”,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既不太过,也无不及。正如人生,不必追求事事圆满,保持适度的满足与进取,便能收获内心的宁静与幸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无尽的欲望裹挟,追求功成名就、财富满贯,却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点滴美好。小满教会我们知足常乐,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在努力奋进的同时,也要懂得适时停下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就像武威这片土地,虽历经沧桑,却始终保持着那份质朴与坚韧,在岁月的长河中稳步前行。

“小满天逐热,温风沐麦圆”。在这小满时节,让我们抽空带上孩子走进武威的乡间田野,一起去感受小满带来的生机与希望,顺便给孩子讲一讲小满的相关知识,一起去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人生智慧。愿我们都能如这小满的麦子,在时光的磨砺中逐渐饱满,收获属于自己的“小得盈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稳步迈向美好的未来,共赴凉州这如诗如画的好时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