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都匀小城人物系列之一
美感与个性是诗歌的两只轮子
——映春素描
作者:杨启刚
可以这么说,刘映春老师是我第一个真正的诗歌老师。我1990年2月在乡镇工作时,拿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与文学有关的会员证一一这就是贵州省都匀市文学创作协会(都匀市作家协会的前身)会员证,编号是“0015”,那是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1992年11月,我拿到了黔南州作协会员证,编号是“013”。
这两本会员证都是映春老师填写的。那时,他是黔南州作协副主席,也是都匀市作协主席。字迹充满稚气和灵气,有一些童话的味道。30多年过去了,这两本会员证仍然崭新如初,没有半点损坏。
1993年2月,都匀市文学创作协会会员证换成了都匀市作家协会的会员证。当然,拿到这两本证件,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名作家了,我知道,对于自己来说,它只是一次小鼓励,这是万里长征才开始走出第一步,离真正的作家这个称号还差十万八千里!要想拿到真正的作家会员证还需要长期跋涉!1995年1月,我拿到了省作协的会员证,编号是“084”。十二年之后的2007年8月,又才拿到中国作协的会员证,编号是“8801”。那年共有1026名申请者,最终有439人成为中国作协“七代会”以后的第一批会员。
作为曾经的州作协副主席和都匀市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于是乎,那些年,不论是在退休之前,还是退休之后,他又急匆匆地从郊外走路进城来,为协会那些琐碎的杂事忙碌。一切都是无偿的,他又说无所谓。“会会文友,谈天说地,品诗论文,调剂生活,这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虽然他不擅言词,但在知已的文友中间却又常常如鱼得水。并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作者,为黔南文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关于映春,作为贵州省的著名老诗人之一,他的诗看似平实质朴,实则处处流动着机智、灵慧和沉着。他不仅是都匀诗坛的一面旗帜,更是黔南诗歌界的一面大旗。可以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黔南文坛,无人不识映春。
风度优雅早已退休的映春,戴着一付高度近视眼镜,有着一头自然卷曲而满头银白的头发,一口清脆有力满面笑容的普通话,他原是〇八三基地通讯总站(103信箱)单位里守大门的工人诗人。姓刘,常用笔名映春。偶尔也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评论等佳作问世,这时他的笔名叫陶冶。
映春1945年10月生于湖北随县,1965年在《广州日报》发表处女作。早在60多年前,在广州一家工厂当工人,十几岁就开始迷上了诗。1965年11月,全国首次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刚刚 20 岁的映春,是广东省选出的最年轻的代表。1970年,25岁的映春随父亲支援三线建设来到都匀,开始当电话员,后来一直默默地为单位守大门,来访登记、安全保卫、传达找人、报刊文件分发之类,是这位老工人日日夜夜的工作。
在都匀东郊那个名叫“沙子坝”的单位宿舍,四周青山如黛、林木苍翠的地方,映春一住就是50多年。我们一群文友去他家时,都要沿着蛤蟆井那条街一直顺坡走上去,然后下坡不远,就到了!
四十年来,割不断理还乱的是映春那不竭的诗情。他那些清新动人,大智若愚的诗作源源不断地从这里飞向全国各地。《诗刊》《星星》《诗歌报》等国内影响最大的诗歌刊物都多次推出他的《染色工的诗》《生活之歌》《杨树林子》等一系列佳作。省内的《山花》《花溪》以及省外四十余家报刊时有他的诗作问世。至今,他已发表了600 多首诗作。作品被国内电子工业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的丛书、诗集选用。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2005年后因眼疾而停笔。
面对中国诗坛40多年来的种种变化,从朦胧诗的兴起到如今的网络诗歌,映春一直都没有迷失自己对诗歌真诚的追求。他善于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从中捕捉自己的诗情画意。他更注重自身的反省与生活的选择,脚踏实地沉着地培养自己的艺术气质,追求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他的诗作不赶时髦,但他也并不固守一方,而总是在默默地探索。他当年不断推出的《山里的红百合》系列组诗,就集中地表现出他的努力和追求,读者在他那看似平实质朴的诗行中,常常能捕折到他那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的人性美和诗情美。映春就这样数十年来在都匀的高原山间默默地写诗。不求名,不求利,任岁月的风霜在他的额头上刻下一行行美丽的诗句。而他这些灵动的诗行,又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启迪,为他们平凡的生活增添一些诗意和色彩。他的“诗观”仅仅一句话,却蕴含深意——“美感与个性是诗歌的两只轮子”。
映春老师曾在一首名叫《寂静的花朵》的诗中写道:“我们相识只是一种偶然/我们相处竟然那样漫长/风雨中你撑开美丽的伞/遮住的是我一生的忧伤/也许吧,这个世界恋花的人太多/可我只记住这一种芳香/她善解人意地扑入你的心底/又悄然离去,温柔的回望”。20年前,我还在《都匀晚报》当副刊编辑和记者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小文《黔南诗坛的一面旗帜——诗人映春素描》在报纸上发表,以表达我对映春老师的感激之情和敬重之心,这篇小文现在还留在我的作品剪贴本上。
如果没有映春老师等文学前辈的鼓励,我也不会坚持走到现在。那时候本地的文学氛围非常团结和谐,惺惺相惜。映春老师之外,我所接触过的陈启栋、彭世庄、罗文亮、张文钧、李华、钟成智、段宜兴、卢有斌、石尚彬、刘世彬、熊志坚、龚炜、祖岱年、杨路塔、潘茂金、胡荣权、赵军、陆灵广、冯举高、邵华忠等众师,以及与我年龄不相上下的汪凯、白映泉、宗世杰、刘登广、李先进、丁玉辉、鲁谷峻、刘学文、杨匀泉、莫国虹、韦丽娟、刘权等等,他们都是我尊敬的文学长辈和兄友,不像后来,就慢慢地变味了!
1990年代,都匀文艺界人士的一次集体郊游。后排左三为刘映春老师,右一为作者。
1990年代,与刘映春老师(右二)张承明、陆霖广(已逝)等文友。
1990年代,与刘映春老师(中)张承明、陆霖广(已逝)郊游。
2009年4月12日,刘映春老师在都匀市诗歌作品研讨会上。
2019年12月22日,与刘映春老师在他家小区楼下 。
刘映春
刘映春老师收入诗歌选本的作品。1
刘映春老师收入诗歌选本的作品。2
刘映春老师收入诗歌选本的作品。3
刘映春老师收入诗歌选本的作品。4
杨启刚 近照
作者简介:杨启刚,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报月刊》《诗潮》《中国诗人》《诗选刊》《民族文学》《北京文学》《山花》《飞天》等刊,被翻译成英文、韩文、蒙古文等文字对外推介,曾获各种文学奖多项,公开出版有多部专著。其中,诗集《打马跑过高原》2015年获贵州省作家协会“贵州省第二届尹珍诗歌奖创作奖”,评论集《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抒情》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4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诗集《落日越过群山》2022年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全省专项文学奖项“首届贵州省文学奖”。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7年“全国十佳散文诗人提名奖诗人”,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贵州十大影响力提名诗人”,2024年“贵州十佳年度诗人”,2025第十一届中国诗歌春晚“2024年度十佳少数民族诗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