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旧照忆父亲
文/图:罗祖文(贵州)
人们常用白驹过隙、光阴似箭来感叹时光易逝,也用沧海桑田、变幻莫测来形容世界与生活的多变。回首我从教育领域转到党委部门,历经38余年的工作旅程,剖析自我、感恩他人,我深切地感到,无论在本单位,还是借调在外单位,我都在不知不觉的幸福中度过,而这幸福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父亲的深远影响。
生活的酸甜苦辣
父亲罗龙奇(原名彭德敏),1936年7月30日出生于都匀市绿茵湖街道邦水村第十三组。他曾就读于都匀一中,接受过速师培训,年轻时在当地邦水小学任教。因工作需要,栗木人民公社将他从学校抽调到螺蛳壳战备公路建设指挥部担任会计。公路建设结束后,恰逢“五七”反右、五八“大跃进”、六零“大食堂”阶段,他又到栗木大队食堂担任会计。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父亲被视为“臭老九”,白天要到山上为生产队烧炭,晚上回来还要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和批斗 。
尽管父亲一生教书育人的理想未能走到尽头,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率先在自家田土种植木桐树、茭白,还养鱼,被寨邻老少称为“致富带头人”“致富领头雁”。
毅力是成功的钥匙。记得我十四五岁时,常常看到父亲坐在老屋门口的椅子上,聚精会神地捧着书籍阅读。他告诉我,他的父亲曾是当地享有名望的私塾先生,还讲述了自己担任教师、校长、会计的经历。父亲担心我在学习上半途而废,时常给我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故事。家族中在黔南州人民医院工作的罗龙雨二爹每周回家,晚上会放收音机,父亲每次都会早早安排好饭菜,让我们四姊妹能进家就坐下收听,暗自培养我们的团队意识。这些教诲,激发了我持久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
父亲的爱,如同阵阵清凉的风,时刻吹拂着我。他喜欢结交朋友,尊老爱幼,走亲访友时,总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助人为乐 。每次家里来客人,父亲都会叫我抓紧吃完饭,坐在旁边帮忙添饭。七十年代,父亲到旧寨接舅公、到唐头寨接三爹来家里做客,还特意买狗宰杀烹煮来招待;到旧寨时,看到罗原荣表舅身体有病,缺少烧火用的柴,他便拉柴送去;到姑父姑妈家,看到人多床少,他迅速动手帮忙打床;在都匀卖菜、卖玉米等回家的路上,看到家族中一个在绿茵湖读五七高中的侄儿,他会悄悄拿出1元钱,暗自祝愿他好好学习。诸如此类的事情,培养了我从小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
父爱护航职场路
在父亲的影响和支持下,我的求学生涯由此开启。受父亲影响,我从小就坚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小学时,每天放学回家,我除了帮家里做切猪菜、抬水煮饭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其余时间都用来复习功课、练习写字。
七十年代,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年代,只有贫下中农的子女,才有机会入党、参军、上大学。家庭成分“高”的,不仅与这些机会无缘,就连找对象都困难。1973年,我小学升初中不用考试,由队里的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推荐。在毕业班会议上,主席台上突然多了一位看起来不像老师的人,老师介绍说他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代表,也是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就因为这位党支部书记在台上说的一句“家庭出身贫农的子女优先”,我家是富农成分,我便没能按期升读初中。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幼年正是学习阶段,干不了重活,多在学校待几年,学点文化知识,让身体长得更健壮(布依话“腰背更点”),再回家劳动也不迟。”父亲为了安抚我低落的情绪,满足我继续读书的愿望,亲自上门找到学校负责人罗龙超校长,摆事实、讲道理,最终得到了校长的理解,我“破例”从五年级“降到”三年级。父亲还暗自嘱咐我,要加倍努力学习,多读书,增长学识,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年时光转瞬即逝,在第二次毕业班会上,没有看到大队党支部书记来参会,也没人再提“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先让贫下中农子女上学”这些话,或许是因为我作为班长“带头学习,表现较好”,最终我幸运地小学毕业,被推荐到栗木中学读书(现甘塘中学),这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知识的渴望。
为了不让父亲、母亲失望,我从初中一年级便开始购买一套从初中到高中的《自学丛书》,晚上在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后,便争分夺秒地努力自学。初中三年毕业,我以全区(当时迎恩区)第三名的成绩,考入都匀县中学校(现都匀市民族中学),经过两年高中阶段的学习,又考入都匀县民族师范学校。
成为一名教师,既是父亲的愿望,也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1982年7月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墨冲镇墨阳完小任教。然而,人生命运难以捉摸,因工作需要,我经历了三次调动、三次借用,从教师岗位走向了机关党委部门工作。
精神传承的力量
如今掰指算来,每当想起父亲的谆谆教诲,以及做了一辈子农民的母亲含辛茹苦供我读书,只为让我跳出农门,捧上“铁饭碗”,走出社会多做贡献,我便满心感慨。
1978年,我接到都匀民师的录取通知,父母满脸喜悦。快开学时,父亲为我办酒席,找来莫启明舅舅打箱子,还亲自送我到学校,再三叮嘱我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注意身体,好好学习!
工作的头十年,在学校、区教办以及后来的教育辅导站,印刷资料都是用刻好的蜡纸放在油印板上,然后用滚筒前后拉动,就像“推磨”一样。每次印完资料,人们脸上、手上、身上都沾满油墨,活像唱戏的花旦。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脑、复印机走进千家万户,印刷变得轻而易举,我有幸成为这个变化发展的体验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生的第二任父母,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人生幸事,会让人受益匪浅,终生难忘!我能走过这段工作旅程,取得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离不开单位同事的关心帮助,也离不开妻子的理解支持。
我深深地体会到,得意时不能忘形,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你从1985年7月到区教办工作以来,工作认真负责,为墨冲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10年7月3日,墨冲镇教育辅导站陆家毅站长在欢送我调出的会上这样说,并给我发了短信,这是对我教育工作的肯定。
受父亲的影响,工作以来,我努力工作,坚持写作,获得了全国、全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先进工作者、贵州省教育工会工作论文优秀奖、黔南州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工作者、都匀好新闻奖、都匀市禁毒先进个人等荣誉。撰写的《开辟教育均衡的思路——贵州省都匀市实施“区域捆绑”和“学区共享”战略纪实》《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贵州都匀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纪实》发表在《中国民族教育》,《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发表在国家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语文》,《接过父亲的教鞭》发表在都匀教育系统《匀城烛光》,《剑江河纪行》《父亲影响我一生》先后在《贵州省散文微刊》等国内公开纸媒、网络平台及公众号上发表作品,数量超两千篇。
岁月沉淀的感悟
“邦水金钟山韵长,栗木寨里墨流芳。严父恩深岁月悠,大德厚意心中藏。昔年训诲铭如刻,往日辛劳梦亦彰。风雨一肩擎爱港,艰危半世护家祥。平生德望昭如日,慈霭情浓比翠岗。文革执教志难改,育李培桃意未央。心向科学燃浩梦,情钟劳动谱华章。旧影泛黄凝岁月,遗风长沐永难忘。” 抖音用户“明天更好”都匀市匀东镇王司果园致富带头人、文学爱好者罗灿香女士,在抖音评论区以这首情真意切的诗作,深情赞誉我的父亲。
父亲的言传身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从他身上,我深刻领悟到诸多人生真谛:学会察言观色化解矛盾,也懂得以豁达心态直面困境,无畏地阔步前行。
领悟一:自律自持,无愧他人评说。“做人要正”虽是老生常谈,却蕴含深刻智慧。这就好比数字体系:在“100”中,首位“1”是核心,每添一个“0”,数值才得以倍增。职场中,领导者恰似这关键“1”,其品德与格局决定团队价值;成员如“0”,需依托核心方能发挥力量。因此,领导者不仅要正直无私,更应充满激情,以真诚态度接受监督。这种准则,同样适用于家庭经营。人生路上,我们必须坚守底线,远离违法、损德、伤人之举,时刻慎独,抵御诱惑。唯有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方能收获内心的安宁与圆满。
领悟二:俗语经典,藏处世真章。父亲常说,读懂俗语经典,便是握住了处世的金钥匙。“人心齐,泰山移”讲团结之力,“柳暗花明又一村”喻希望永存,“兵贵神速”明效率之要。“敬酒不吃吃罚酒”暗含处事原则,“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揭示人性规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道出激励之道。这些智慧结晶,既是前人经验,也是人生指南。在为人处世上,更应秉持宽容之心:宁可自己退让、包容、吃亏、受气,也要善待他人;铭记恩情,放下怨恨;赞人长处,守口如瓶。如此,方能化解矛盾,让人际关系和谐长久。
领悟三:谦和友善,显君子风范。古训“男儿出门一步,就有七个敌人”,放在今日,更显处世不易。商海竞争、职场博弈、生活矛盾……对手无处不在。但真正的智慧,在于修己而非责人。中国人推崇自谦自抑,因为唯有严于律己,方能服众。面对上司交办的任务,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高效完成,避免因过度追求细节而延误时机;为人处世不妨偶尔“示弱”,主动暴露小瑕疵,既能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又能避免锋芒过盛遭人忌恨。毕竟,“上下同欲者胜”,唯有团结协作,方能凝聚力量。
领悟四:成败皆序章,韧性铸辉煌。成功与失败,不过是人生路上的驿站。示弱并非软弱,而是以退为进的智慧——它能消解嫉妒,平衡人心,助力人际交往。成功者不妨坦然分享失败经历,展现真实的一面;更要善于从他人的成功中汲取经验,秉持“蚂蚁啃骨头”的坚韧,不惧挫折。权力是双刃剑,历史上因追逐权力而家破人亡者不胜枚举;创业之路充满挑战,有人毅然放弃安稳,勇追梦想。正如《中庸》所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唯有正视失败、总结教训,敢于从头再来,方能化危机为转机。
领悟五:敢说敢为,破命运桎梏。在瞬息万变的时代,“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消极论调只会让人裹足不前。真正的勇者,敢于打破命运枷锁,主动出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既要学会蛰伏蓄力,又要把握时机果断出手。毛泽东“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军事智慧,正是灵活应变的典范。人生没有退路,唯有果敢行动,才能闯出一片天地。
领悟六:识人如辨金,慎交方长远。“滥交者无友”,交友贵在审慎。经验是无价之宝,借鉴他人成功之道,既能少走弯路,又能快速成长。在职场中,领导者需警惕“南辕北辙”——用错人比不用人更危险;销售员应恪守底线,诋毁对手不仅失了格局,更有损自身信誉。世间万物皆有潜能,哪怕身处低谷之人,也可能蕴藏转机。正如“强将手下无弱兵”,优秀的领导者不仅要慧眼识珠,更要善用团队之力,方能在商海与人生中乘风破浪。
生活在21世纪这个新时代,网络飞速发展,世界仿佛变小了。今天,距离国际流行的父亲节(6月第三个星期日,2025年6月15日)还有一个月,但我想在此倾诉心声,表达我的感恩:父亲的言传身教,一直影响着我,伴我走过人生的每一步!
2025 年 5 月 16日 贵州都匀
评点与赏析:
文章以一张80年代泛黄照片为情感锚点,以细腻笔触回溯父亲对作者生命历程的深远影响。叙事结构上,作者以时间为脉络,将父亲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与个人成长轨迹巧妙交织:既有父亲于工作困境中坚守乐观的人生剪影,也有其对子女学业严格要求、品德悉心培育的生活场景,生动勾勒出一位坚韧不拔、言传身教的父亲形象。
全文围绕“生活的酸甜苦辣”“父爱护航职场路”“精神传承的力量”“岁月沉淀的感悟”四大篇章徐徐展开,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通过升学挫折、职业辗转、荣誉获得等具体情节,作者深情诉说父亲为子女成长倾注的心血,彰显其精神品格对自己的深刻启迪。行文真挚自然,叙事简练流畅,既保有直抵人心的情感张力,又蕴含对人生、亲情的深邃思考,与“岁月旧照忆父亲”的主题高度契合。
文中援引抖音用户“明天更好”所作诗篇,以凝练的诗句补充刻画父亲形象,诗文中“文革执教志难改,育李培桃意未央”等句,从另一维度展现父亲的精神风骨,使文字与诗歌相互映衬,让父亲的形象更为立体丰满,进一步深化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与追思之情。时代浪潮与家庭故事的交织铺陈,赋予文章厚重的历史质感,使这份父爱在岁月沉淀中愈发深沉动人,堪称一篇饱含深情、触动心灵的忆亲佳作。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5年7月30日,是我在贵州省都匀市墨冲区教育办公室工作第一年,用单位的牡丹胶片120相机,在自家院坝与厢房(灶房)前,为49岁的父亲罗龙奇、17岁的三妹罗祖懿和11岁的四弟罗祖才所拍。如今照片已保存四十年,每当我拿起它,往昔回忆便涌上心头,这张照片承载着我们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与爱,也让我有许多心里话想诉说。
四弟罗祖才创办贵州浩世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并担任法定代表人、股东及高管职务。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12月21日,曾用名为南宁市浩世通铁艺有限公司,原注册地址位于南宁兴宁望州北一里194号。目前,公司坐落于都匀市剑江北路74号黔南驾校9—13号门面(都匀七小后侧),主营业务涵盖建筑装饰装修、静电喷粉、烤漆工艺以及金属制品生产等领域。
作者2025年5月16日在自家住宅楼后活动平台留下日常休闲身影。
作者简介:罗祖文(又名彭应文),布依族,60后,中共党员,贵州省都匀市绿茵湖街道邦水村第十三组栗木寨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专科,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1999年1月,获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颁发的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工作者;2004年7月1日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优秀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2007年2月被中共黔南州委宣传部评为2006年度黔南州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工作者。在中国民族教育、国家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语文、贵州日报、贵州工人报、贵州教工、黔南日报、都匀晚报、今日都匀等国内公开纸媒,贵州文明网、贵州文化网、多彩贵州网、今日头条、搜狐网、贵州省散文微刊、作家网、广州文艺、书香神州、诗艺国际等网络平台及公众号上,累计发表文章超两千篇。于2021年2月贵州省都匀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心退休。2024年1月28日被都匀市作家协会授予“2020—2023年年度优秀会员”唯一获奖者。现为都匀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居都匀金麒麟财富华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